“跨越大半个中国”的诗歌
——余秀华诗歌效应
正 成
中国新诗,八十年代以朦胧诗为代表的一代诗人,在那个时期,勃起一个高潮后,一直沉寂,沉寂。虽然写诗的人成群成片,芸芸众众,但是没有一颗星星升起,更没有太阳月亮一样的诗人,没有一首好诗,哪怕是一句。
而此时,余秀华出现了,她的诗歌,以天才的语言,超常的思维,特别的生命感觉。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她的意义更在于,引起普通读者的关注,点燃了人们诗歌的灯捻,把中国新诗的民众关注度推向了一个高峰,掀起了中国新诗的一个高潮热。
诗歌来自诗人,我们肯定一个诗人是从诗歌开始的。好诗歌,就是好诗人。诗人就是写诗的人,他与年龄性别身份身体健康毫无关系。我们关注诗歌,我们以诗歌的名义关注诗人的才情和水准,而不要把其他的因素强加于诗歌本身。当然一个人的生活阅历和生命过程与诗歌有关系,但是,不是诗歌本身。有过相同经历的人,不都是诗人。诗人的诞生,在于对诗歌追随和热爱,在于诗歌的种子,而不在于土壤和气候。
我们说余秀华,她就是一个诗人,因为她诗歌的水平很高。与其他身份和健康无关。不要怀疑余秀华的诗歌,她的诗歌已经走在中国新诗的前列,遥遥领先,寥寥数人,而她更显得明亮夺目。因为她的诗歌来自生活,来自生命的真正感受,切身感受,比常人更独特的感受。
不要怀疑余秀华的诗歌,学历不是诗歌的资本,汉语言是民族的母语,与学历没有关系,会写诗的人肯定会说话,会说话的人,不一定会写诗,你研究汉语言一辈子,你不一定能写出一句诗来。汉语言的本真和诗歌的修养,与身份没有关系,诗人就是诗人,他能够把语言变成诗歌,他有独特的思维方式和心灵感觉。没有这个,就不是诗人,不管你怎怎样。
不要怀疑余秀华的诗歌,更不要以嫉妒和轻视的眼光看余秀华。不管怎样,余秀华成名了,你没有成名。余秀华的诗歌有人阅读,你的诗歌没有读,余秀华的诗歌人们记住了,你的诗歌人们反而不屑一顾。我们诗人更应该拿出自己的诗歌与余秀华的诗歌比一比,看看语言的表现力和时空的想象力,对事物的感觉和认知,有哪些差距和不足。找一找别人喜欢余秀华诗歌的原因,找一找自己不被关注的原因。再看看我们已经出版了的,那么多诗人的诗歌,有几首好诗,有几行好句子。有多少流传了。
可能,天才来自苦难,完美来自残缺。天才来自本身,而不是外界。我们无法解读天才的成因及其本身,无法解读生命的密码,无法解读语言的密码,无法解读诗人在诗歌中的表现力。我们无须嫉妒和清高,当诗人写出好的诗歌以后,我们只能感觉天才诗人诗歌的震撼和魅力。在之前,我们是不会写出来的,以后,我们还会出来现天才诗人,而或许永远不是我们本人。
黑暗中追求光明,而更多的人在光明当中沉落于黑暗。余秀华的生活状况不如我们某些诗人,但她的诗歌超出了我们。余秀华诗歌或许是黑暗中的光明,正如“瞎子阿炳”的“二泉印月”,失明的乞丐心中有“泉水”印“明月”,而那么多睁眼的,不是乞丐的人,没有写出超出“二泉印月”的作品。我们要大胆地肯定余秀华,鼓励她,推崇她,推崇她的诗歌。
脑瘫的余秀华写出了健康的诗,而好多健康人写的是“脑瘫诗”。我们的诗歌让一个农民,一个高中学历的女人,掀了一个趔趄。我们庆幸,我们也要深思。
祝福余秀华,我们期待更好的诗歌,由你而生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