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80后文学大展之钱佳楠

(2015-02-14 18:43:23)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主持人语

 

谢有顺  李德南

《创作与评论》2015年第2期

 

这一期要推出的作家是钱佳楠。

钱佳楠是上海人,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现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签约作家,曾获第34届台湾“时报文学奖”短篇小说评审奖、复旦大学望道传媒奖等奖项,作品多发表于《上海文学》《芙蓉》《鲤》等刊物。在创作之外,钱佳楠也从事翻译工作,译有《粉红色旅馆》等作品。

钱佳楠生于上海长于上海,她的小说也大多是以上海作为叙事空间。就风格而言,她与本栏目曾经推出的作家张怡微有相似之处——都重视世情小说的创作。

为了更好地对她的写作进行梳理,我们特意邀请了刘媛和吴天舟两位批评家来参与写作评论。在《她是如何一步一步与生活和解的》一文中,刘媛以“知情人”的视角来介绍钱佳楠的生活与创作,认为“钱佳楠常常在青春记忆中挖掘素材。然而,她并没有将青春记忆处理成点缀着‘情绪霜糖’的青春故事。她敏感地意识到,一位出生在上海普通工人家庭的85后所遭遇的青春事件不仅事关青春。钱佳楠们的青春期,恰逢千禧年前后,也是整个中国都市发展进程飞速加快,国有企业转型、工人大量下岗的关键时期。于是,钱佳楠的小说中,少年人敏感的青春心绪、父辈命运的起落、世纪末的躁动虚无情绪相互交叠,构筑出层次丰富的回忆图景。”吴天舟在《历史感,或有关时间与记忆的政治学》一文中则80后一代的写作普遍缺乏历史感等问题入手,在与杨庆祥、金理、黄平等批评家进行对话的过程中陈述个人的立场,继而确认钱佳楠的写作特点。在他看来,当钱佳楠的“许多同龄人们在依仗虚假的王国置放被现实压力所扭曲摧折的自我之时,这位年轻而真挚的小说家却选择在时间与记忆的长河当中勇敢地逆流直上,去勾勒与铭刻过往的黯淡岁月所带来的沉痛与酸涩。她写得虽然只是私人情怀,但有一股海上历史的投影在人物与情节的背后若隐若现地浮显,成为建制故事的真正主角。”“ 她选择了这座城市在复兴岁月里最容易被人忘却的隐晦断层,去同贫穷、计较、懒惰和庸俗共生共处,以一个青年人的视角去亲近与斗争社会底层的生活和文化。这种姿态既接续了上海文坛优秀的文学传统,又以年轻的视角改变并丰富了我们对于历史的把握与认知。” 这些论析,无疑为理解钱佳楠的作品提供了非常有效的视角。

更为难得的是,他们在文章中还指出了钱佳楠创作中所存在的困境,并试图为作家克服困境提供个人的见解。比如刘媛在文章所指出的,“钱佳楠以往的写作中,无论是变换叙述的视角,构筑全新的时空体,还是锤炼语言,解决的仍是故事层面的问题。但这些创作中,叙述者的心智并没有明显的变化,对于故事的态度、对于现实的认识也是一脉相承的,仍旧停留在作家路内所说的“自足和轻微的洞察”中,叙述者与故事之间的张力仍有提升的空间。”这无疑是批评家与作家之间极为真诚、肝胆相照式的对话。的确,成熟的心智和完整的知识结构可以让一个作家的洞察力变得强健。在创作面临困境时,作家也可以借助洞察力来照亮已熟知的经验,以“看法”来照亮“事实”。但这种突破方式的作用是有限度的,由此而形成的“看法”多少会受限于固有的“事实”。其实更值得注意的,是洞察力和想象力的配合。除了历史与现实,作家还有想象的疆域可以驰骋,可以通过已知的现实来预见未来所可能发生的一切。英国系列短剧《黑镜》中的《白色圣诞节》这一集,正是从此一角度来刷新人们对存在的认知。现在我们在微博或微信上如果遇到一个不喜欢的人,可以把他屏蔽掉,不再注意他在网络世界里的言行,《黑镜》的主创人员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想象,凭着高度发达的技术,以后在日常世界中人们将一个真实的人直接屏蔽掉。在网络世界屏蔽一个人并无大碍,可是一旦这种屏蔽的功能可以在现实世界里发生,它无疑会令人觉得极为恐惧和震惊。这种想象力和洞察力的配合,同样是照亮存在的形式。

 

[转载]80后文学大展之钱佳楠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