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敬泽作品研讨会: 谈“小春秋”,做“理想读者”

标签:
文学 |
分类: 自由典藏 |
谈“小春秋”,做“理想读者”
李敬泽作品研讨会在西北师大召开
作者:文学报记者郑周明
对于作家而言,能遇到这样一位理想读者,可谓幸运。评论家李敬泽在许多作家眼中便是这样一位知人知文的好读者,虽述而少作,但他在近年推出的文化随笔《小春秋》和文学评论集《致理想读者》依旧引发了读者的关注。近期在西北师大召开的首次李敬泽作品研讨会上,他与陇上学人对话的不仅是这两部作品,也谈及了他对当下城乡文学概念、海外文学评论等热门话题的看法。
李敬泽的评论方式有着强烈的个人风格,甘肃省当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彭金山评论《小春秋》具备了作者深厚的古典学识,文字寓庄于谐,解读又“往往能够打破以往人们的一些固定看法,解出新意来。这种新解又和当下的社会现实联系得非常紧密。”这里体现出的是一位评论家的成熟功底,甘肃省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杨光祖便说,以散文笔法写文学评论,读来轻巧精微,背后则是丰厚学养为底。
如果说 《小春秋》 是一部“故事新编”,那么《致理想读者》在评论家们看来便是贴紧作品的道地评论,甘肃省作协主席邵振国特别提到此书中对《红楼梦》文学影响的观点,作者善于从各个方向提问,“问题的提出合理而得力,论证旁征博引,但是又轻轻一点而到位”。甘肃省作协副主席牛庆国从这本书中看到了古今诗人的定位问题,特别是城市乡村标签。对此李敬泽回应认为,传统所说的那个“题材”已经不能构成一个意义自足的世界。城市与乡村经验也已混杂在一起,“我想这种混杂的经验,如何在审美的和历史的高度上对它进行综合的表达,这对我们的文学构成了很大的挑战、很大的考验”。李敬泽在书中以作家视角来评论贾平凹、余华、马原等人的作品,西北师大传媒学院院长徐兆寿以《废都》为例,感到李敬泽的“批评是尽可能去体味那些作家的难处,去体谅他,去深入他们的心灵深处的那些矛盾、那些难点去批评”。
在《致理想读者》中,李敬泽有关文学内在性反思引起了讨论,这个涉及现代文学范式与精神起源发展的重要问题,一直困扰着文学史研究。评论家孙强指出,像赵树理这样的作家,一方面说他是典型的“中国作家”,另一方面又觉得他太传统,不够现代,缺乏对内在性的表现,年轻的读者很少有喜欢他的。中国当代小说的难题之一也是如此,李敬泽谈到海外汉学家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其实他们也是在批评内在性的不足,但传统文学的基因中本来便是缺乏这点的,“鲁迅他们的规划也远远没有完成,他们不仅是要在文学中建立内在性,他们由此要引导国民获得一种现代的内在生活”。这个问题在他看来是一个涉及文化核心的大问题,也期待作家在创作中去思考去探索。
或许也缘于这方面的思考,李敬泽更愿意首先做一个文人:“在我的理想中,有宽阔的精神视野和知行合一的能力,对于我们作为一个古老而辽阔的帝国,文化的整体性和多样性有尽可能全面的认识。这是为了使我们不至于变得目光短浅自以为是,去承担对文化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