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通讯员好作品评选揭晓
原载:《昭通日报》
2015年2月11日第1版
|
本报讯(记者李云飞)
2014年度本报通讯员好作品评选活动于近日揭晓。评委认真负责,经过两次评选,即初评和终评,评出好作品一二三等奖若干篇(表彰名单见本期第四版)。
参加本次评选活动的通讯员108人,自荐作品159篇(幅)。呈现出通讯员队伍积极参加评选活动,一批新通讯员成长起来,骨干通讯员发挥出更大作用,形成“传帮带”合力。不少作品洋溢着浓郁的时代气息,充实报纸内容,促进了党报主阵地作用。特别是一些来自一线群众实践的作品,越写越精当,主题集中,细节感人,结构严谨,耐人寻味。报道领域有所拓展,一些不被关注的行业有了新闻反映,获得社会认知,赢得各方力量支持。最难能可贵的是,一批通讯员的笔触开始转入“小人物、大人生”题材,揭示人性之美,打动人,启迪人,激励人,为全市深化改革营造了良好氛围。
针对作品存在的问题,建议做到八个强化:一是强化精益求精意识。遵循规律,积极探索,闯出新闻新路子。新闻是“新鲜”的事业,不仅内容要新,形式也要新,创新采写新闻,新闻才有新鲜活力,吸引读者眼球,达到应有效果。二是强化发现能力。采写突发性新闻只是“直门头”行为,但更多的新闻需要发现。从很大程度上讲,没有发现就没有新闻,发现才会出精品。三是强化采写作风。新闻行业“走转改”要以“走转”为手段,切实改进作风,落脚“改”上,让人耳目一新。四是强化典型发掘。不蜻蜓点水,下功夫挖掘典型内涵,使新闻主题更加闪光闪亮。五是强化新闻驾驭能力。把宣传做成新闻,切忌把新闻做成宣传,用事实说话,去掉材料味。六是强化新闻现场感。大处着眼,小处着手,以小见大,引人入胜,一滴水折射太阳光芒。七是强化多样性。拓展知识,审视各类新闻素材,以多样化形式报道多样化内容,力争新闻全覆盖。八是强化锦上添花。不轻易放过好题材,精雕细琢,打造新闻精品,提升新闻正能量,服务社会。
新闻工作是一项苦中作乐的事业,需做到五个保持:一是保持对新闻工作的热爱。热爱是最好的老师,有热爱才会有热情,多出好作品。二是保持竞争意识。同样的题材有不同样的采访和写作,实现的效果大不一样,竞争意识决定新闻质量。三是保持连续作战。切忌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要持之以恒坚持下去,刻苦钻研,努力实践,新闻作品才可能好上加好。四是保持精准作风。力求新闻真实、准确、贴切、生动本色,以信誉取信读者。五是保持总结提高。时常回头看,总结长处和不足,不断完善,提高驾驭新闻的能力和水平。
2014年是丰收的一年,也是创新发展的一年,希望各记者站和广大通讯员再接再厉,在2015年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