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身处诗歌的黄金时代 却没有人去认真感知(组图)

(2015-02-07 18:14:33)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身处诗歌的黄金时代 却没有人去认真感知(组图)

                    来源: 半岛都市报(济南)

   [转载]身处诗歌的黄金时代 <wbr>却没有人去认真感知(组图)

    [转载]身处诗歌的黄金时代 <wbr>却没有人去认真感知(组图)
    余秀华在家里翻看以前写的诗歌。没电脑之前,余秀华都是在笔记本上手写诗歌。

 

 

  人物:余秀华

 

  简介:1976年生,湖北钟祥石牌镇横店村人,当代诗人,代表作《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作品被《诗刊》微信号发布后,余秀华的诗被热烈转发,人们惊艳于余秀华的天才和诗歌的质朴滚烫、直击人心。

 

  2014年《诗刊》9月号重点推出余秀华的诗,随后,她的诗通过博客和微信发布,激起一阵阵阅读和转发热潮,这位以诗歌为拐杖行走于“摇摇晃晃人生”的农妇一夜爆红 119日,当记者拨通她的电话并问是否为余秀华老师时 ,她的一句“我是余秀华,不是余老师”,让人感受到她的谦逊幽默与我行我素。不管外界对她作何评价,她只专注于诗歌的世界,“不管别人怎么说,哼,姑奶奶只是写自己的诗歌,在我力所能及的范围里,尽量写好。”

 

  人间有各种病症,所以才有了诗歌

 

  作为郑重推荐余秀华的“伯乐”,《诗刊》编辑刘年说,他很感谢余秀华,“她这样的作者 ,让编辑有了成就感和幸福感。我非常害怕,老了没有值得回忆的事情,打发那些没人理会被人嫌弃的日子。编辑余秀华的诗歌,无疑是很多年之后,可以在槐树下,向我的孙女反复吹嘘的记忆。”

 

  “喜欢余秀华的诗,因为我也是农村长大的,因为也曾不管不顾,也曾痛彻心扉,也被世俗抓住头发在墙上磕。更重要的是,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都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在编后记《诗歌,是人间的药》中,刘年这样写道。“人间有各种病症,所以人类才发明了诗歌”。这句话说得与湖南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陈新文老师有异曲同工之妙—如果没有诗,这个世界将无法掩饰它与生俱来的创伤。他们都对诗歌有着非比寻常的热爱,也对诗歌有着至高无上的评价,所以他们善于发现诗歌的真、诗歌的美,更善于发现好的诗歌,所以他们发现了余秀华,像瑰宝般珍视。

 

  关于发现余秀华的过程,刘年介绍,百无聊赖的一个下午,他在办公室刷博客时,无意间发现了余秀华的诗,“余秀华的诗,像一剂强心针,让我精神陡增。我先给她留纸条,说我是《诗刊》编辑,看了你的诗歌 ,想认识你,请加我的QQ。没等她回复,便在她的博客里选起来,一直弄到六点半。”之后,杂志出来了,他的同事又在《诗刊》博客上和《诗刊》微信平台推出,然后就是疯狂转载潮。随后便是以余秀华为主的五个底层写作者的“日常生活,惊心动魄”朗诵会。期间,各个大媒体开始密集关注。于是,余秀华真的红了。

 

  “一个无法劳作的脑瘫患者,/却有着常人莫及的语言天才,/不管不顾的爱,刻骨铭心的痛,/让她的文字像饱壮的谷粒一样,充满重量和力量,/让人对上天和女人,肃然起敬。”这是刘年为余秀华的诗写的稿签,写诗一样的稿签,看得出来他内心深处表达出来的对诗的热爱,也就不难理解他在发现余秀华时的兴奋。

 

  好诗歌是从内心里来,到内心里去

 

  刘年说,他在读了余秀华的诗后,就相信她会红,“当然,我所说的红,只不过诗歌圈里都知道有这么一个人,根本没想到她的影响力会超出诗歌圈之外。”

 

  “是不是从内心里来,能不能到内心里去。”这是刘年看诗歌的标准。他表示,不管是草根的,还是大家的;是梨花体,还是朦胧派;是口语写作,还是口水写作;是打工的,还是打油的,都会被这个筛子,分成两类,留在筛子上的,是他认为好的诗,漏下去的,他会认为还不够好。“这个标准是不科学的,而且心境、精神状态都会影响着其稳定性。”但他认为,诗歌与科学关系不大。诗歌就是唯心的,唯良心和真心是从。

 

  刘年表示,真,是余秀华和诗人窗户的诗歌唯一相似的地方。“真诚、真实地展示内心”这是窗户的诗歌观点。“诗歌是灵魂的自然流露”,这是余秀华对诗歌的理解。所不同的是,余秀华后来又加了一句“灵魂是什么呢”?

 

  余秀华说她经常骂人。经常骂人的女诗人,好像很少听说。余秀华说,“有的人说我人品不好,性格有缺陷。而我自己认为我不偷不抢,不趋炎附势,只是爱说真话而已”。

 

  对于余秀华的诗,陈新文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赞叹她是一个“天才诗人”,“她写的诗给人的感觉就像是从心里面往外流的,非常能打动人。”陈新文的言语中毫不掩饰对她的欣赏,“不像有些人,刻意地用语言技巧来整合出一句话,这不难,只要给出一个话题。这其实就算一种‘炫技’。而不是写诗。诗歌最本质的力量,是能打动别人。”余秀华做到了。

 

  作为一个诗人,余秀华似乎是幸运的,相对于那些默默无闻的诗人来说,她已经被大众所认知,但总是逃不过被打上“脑瘫”“农妇”等诸多标签,这是事实,但不需要刻意渲染。“在这点上,我觉得有些太过了。”陈新文表示,可能这种居高临下的同情会更快更有效地抓住人们的眼球,但不能舍本逐末。一个诗人的创作,肯定是与他的生存状态、生活环境有所关联的,但这仅仅是表象的,高中毕业的她能如此驾驭语言文字可不是因为这些,“她在背后不知道读了多少书。”博尔赫斯的作品、《尘埃落定》《挪威的森林》……如今,她正在阅读这些文学作品。谁说出名是偶然的?

 

  出版诗集,让人们回归诗意的栖居

 

  “去年11月上旬,我在微信上读到余秀华的诗时,就下决心一定要找到她。”陈新文告诉记者,当时他就被她的诗歌打动了,“其实现在有好多人写的诗都很出色,但还没有让我产生出版一本诗集的想法。”他表示,但对于余秀华,他产生了从出版人的角度去为她的诗歌做些什么的冲动,而最终,湖南文艺出版社签下了余秀华诗集版权。理由还是那句话:如果没有诗,这个世界将无法掩饰它与生俱来的创伤。陈新文介绍,诗集将于春节前后出版,“原计划没这么快出版,但读者的呼声很高,希望早些看到诗集,所以我们也做了一些调整。希望通过这本诗集能让更多人重新关注当代诗歌。”

 

  “几千年来,诗歌在中国,有类似于宗教的教化作用。屈原,陶渊明,李白,杜甫,苏东坡,也成了全民族的偶像。可是,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以后,这个民族开始疏远诗歌。”刘年表示,这当然与我们唯经济、唯物、唯钱、唯快、唯新的时代潮流有关。诗人本身,也难辞其咎。海子的自杀,顾成的杀人,以及各种光怪陆离的诗歌行为层出不穷,让诗人成了阴暗变态的代名词,更加上诗歌的晦涩难懂,变成了让人难以接近甚至反感的文体。

 

  经济发展了,物质满足了,但幸福还没有到来。人们在反思中发现,这个时代最缺少的不是粮食、石油、住房和钱,而是真诚的诗意。于是,在这个曾经以诗立国的国度里,人们开始往回找寻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的能力。所以,余秀华走红,有其偶然,也有其必然。是汉语成熟的必然结果,是中国新诗自发地回归传统、回归现实、回归大众后,必然的结果,是诗歌本身的走红。“我觉得作为诗人和诗歌从业者,都应该感谢她,她让诗歌以一种比较有尊严的方式,重回到国人的生活中。”

 

  透过这扇门,看到更多的优秀诗歌

 

  随着余秀华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关注,对于现代新诗的讨论也多了起来。对于新诗,除了上世纪80年代,北岛、舒婷、顾城、海子等被人熟知外,之后的基本都被小众化了,大众对读诗不再热情,但这不代表诗人写诗的热情也已冷却。就像刘年和陈新文所说的,在人们不关注的背后,中国的诗歌创作趋势还是发展进步的。

 

  刘年介绍,像宛西衙内、蓝喉 、邱籽、吉葡乐、西望长安、王单单、张二棍、唐果、傅蛰、黄沙子……这些不被人所知的诗人,读了他们的诗歌就知道,这些名字都应该熠熠生辉。然而,他们只是冰山一角,远远不是当下最有成就的。刘年认为,近十年,中国的新诗成就,已经达到一个很高的水准。其实,这也很正常。我们的纸笔在进步,我们的发表渠道在进步,我们的语言和思想在解放,我们的写作人口在成百倍地增加,另外,还有全世界经典作品的技巧和经验供我们借鉴与运用,且这片大地上从未缺少过天才。我们正处于一个诗歌的黄金时代,但没有人去认真感知这一点。

 

  “很多媒体用余秀华的身体状况作为一个噱头,将众人的目光吸引过去。”陈新文称,更多的人关注到诗歌上,这一点总是好的,“她对语言的把握,对生命的理解,对灵魂的拷问,都到了一定的高度。”而余秀华事件是一扇门,他希望,接下来,透过这一扇门,读诗的人和写诗的人可以将更多的目光投放到整个诗歌发展上,而不是局限在一个人身上。中国当代的优秀诗人优秀诗作还有很多,希望能真正迎来写诗和读诗的黄金时代。A32A33版撰文/

 

  余秀华诗选

 

  《井台》

 

  许多井散落在地里,你若有醉意

 

  就无从寻觅。

 

  哪一口枯了,风声四起

 

  哪一口丰盈,拍一拍就溢出蜜

 

  而井台,蛊惑里的善良和敌意

 

  让日子一砖一砖扣得紧密

 

  漏风,漏雨无非一种象征意义

 

  汲水的人消逝于水的自身

 

  大地饥渴

 

  红衣的女子用乳房一遍遍

 

  搽去井台上的几粒鸟粪

 

  整个胸堂,都弥漫云的回音

 

  《一包麦子》

 

  第二次,他把它举到了齐腰的高度

 

  滑了下去

 

 

  他骂骂咧咧,说去年都能举到肩上

 

  过了一年就不行了?

 

  第三次,我和他一起把一包麦子放到他肩上

 

  我说:爸,你一根白头发都没有

 

  举不起一包小麦

 

  是骗人呢

 

  其实我知道,父亲到90岁也不会有白发

 

  他有残疾的女儿,要高考的孙子

 

  他有白头发

 

  也不敢生出来啊 记者 肖玲玲

   (来源: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