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泛经典时代与文化虚无

(2015-02-07 18:13:45)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泛经典时代与文化虚无



泛经典时代与文化虚无

 

严格来讲,每一个时代都是有它自身的价值与意义的,与之相关联的经典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经典的意义在于,它不仅确认自身存在的价值及可能性,同时它还确认一个时代存在的可识辨性。那么,何谓经典?经典之与普通差别性何在?这是需要我们去思考确判的问题。一般来说,能经得住时光的沉淀,标示一个时代、一个民族的心理特点,影响一个民族心灵文化的创造之物,我们称之为经典。比如中古时期但丁的《神曲》、十九世纪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二十世纪加西亚·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中国封建社会末期曹雪芹的《红楼梦》等作品,它们都能涵括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展示整个社会的时尚风俗,堪称时光之作。我们从那样的作品里,不但获知创作者本人心灵之智慧,从他的眼光中洞察到人性之幽微,也能获知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与社会风尚,从而更深刻地理解社会与人的本质。时代与经典的关系是相辅相存的,一方面,是时代孕育了经典,正是在一个时代生活的内容上,才产生了经典之作,另一方面,经典又反过来增厚了时代,让这个时代更醒阔、灵性,更具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但近现代以来,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信息化技术的全面普及,接受终端的零距离呈现,正迅速地将过去的经典化阅读变为大众化的时尚阅读,经典正逐渐在海量的信息潮中成为一片模糊的远景,而一些吸摄眼球的流行元素在当下被快餐化消费,我们说,这正是一个泛经典时代,一个与我们固有观念完全相异的时代正迅速来临,并刷新我们的大脑,刷新我们的意识领域。余秀华事件就是泛经典时代的一个鲜明案例。余秀华成为或可能成为时代经典吗?这是打在我们头脑里的一个问号。我们当前谈论余秀华,已远远超出了对一个诗人的谈论,已经深入到中国社会底层的生存状貌与生存处境问题,但余秀华本人已作为诗人身份,兼有农民(非文化群体)这一双重身份,成为一个文化符号,一夜之间,余秀华被普遍谈论,包括诗人和非诗人(大众)都在谈论余秀华,所有的人都记住了她的那句“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使她成为时代“经典”。当我们在冠之以经典一词的时候,也有人在质疑,她(余秀华)真的是我们时代的经典吗?那我们需要对余秀华加以深入确认。从文本来看(包括余秀华自己的陈述),余秀华的诗大都是关于个人情感、个人生存处境、个人社会经验的独白,毫无疑问,她的确有很好的语言天赋,是一位语言天才,她的文字也的确触及到了生命之痛,生存之痛,但她的社会视角、生命视角仍是很偏狭的,很多的信息也是被动接受,而缺乏一个文化人的主动性甄别,我们说,这样的作品很难成为时光经典,至多是个人的经典。正如野梵所评价的,是“借助流行张狂与温良的修辞,个体疼痛经验的翻晒,恰迎合了大众偷懒与廉价的诗趣,大致是真实的心路,沉潜的雪泥,轻浅的塑花,应是七里香与汪国真情结在当下的变种与返影,暂无诗学价值”、“这是一些三流诗人与新媒体浅薄的审美残跛与思想贫血”。说无诗学价值可能有点过了,任何诗歌都是有它存在的价值与意义的,但余秀华的诗在给人心灵的启示性与对社会关注的深广度方面,应该是存疑的,当下余秀华被人们普遍谈论,更多是出于对“脑摊”“农民”“女性”“诗人”这些词汇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心理兴奋,而很少有人真正从诗艺和诗学价值的层面去谈论。如果以上论说成立,那么余秀华可能就不是真正的经典,而只是一个泛经典(能不能成为真正的经典有待时间的考证与确认),就是为时尚与媒体所左右的一个热词。

实际上,这就是一个典型的泛经典时代,人们对那些能吸摄眼球,能引起大脑皮层兴奋的讯号热情高涨,大肆谈论,信息化技术则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让某一人物某一事件成为社会焦点,成为兴奋中心,人为炮制出时代经典,而真正的经典则可能沉睡在时间中,等待发现与确认。比如像野梵的《中国梦与樱桃时节》、非墨的《集句》、叶尘的《存在》、陈超的《写作》、《交谈》、《风车》、《我看见转世的桃花五种》、《博物馆与火焰》这样的作品,他们思想的深度,对人性的涵盖力度,以及技艺的精纯,在诗学建构上的价值,都更值得深入阅读。但由于泛经典时代本身就是一个快餐化时代,包括文化在内,浅易的、流行的元素更能被大众接受,而深沉的、精警的经典之作反倒被人遗弃、忘却,这个世界也就更加的平滑、单一、浅薄、媚俗。

与泛经典时代一唳相应的便是文化虚无。文化的虚无感将成为泛经典时代的重要特征。人们普遍感觉到人生没有意义,做什么都无法达到心灵极致的满足,人们在不断地追问(在内心的无意识深处)人为什么而活着?怎样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那种心灵的极致的幸福?在对经典的弃绝之后,人们普遍陷入了这样一种精神的迷茫与困顿,而大众的喧嚣与科技之光,无法从根本上满足现代人的心灵需要,潮水退去之时,人们倍感孤独与疲顿,在这个世界上,人们越来越感到很难再找到一些事物打动自己的心灵,文化虚无症开始普遍威胁人类的心灵世界。厌倦感、孤独感、颓废主义、及时行乐、黑色解构等成为一代人的心灵缩影。人们在普遍的点点赞、摇一摇的微信浪潮中虚掷光阴而不自觉,海量的信息制造着另一种“斑斓的荒芜”,即思想的贫乏与苍白。余秀华的盛行实质上不是诗歌的受尊重,而是对一种未被城市化的原始“性”的再度消费与炒作,人们紧盯着的不是诗人内心的温度与童话,而是“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这个姿态的夸张与大胆,这一自白式宣言唤醒了世人完全沉沦麻木的心灵,唤醒了他们业已半死的欲望世界。正像香水让世人沉迷,但却少有人知道香水的制作之后的灵魂秘密与调度。而这也正证明了普遍大众内心的极度匮乏,他们在对真正的价值(经典)的无知的状态下,对这种风行的媒体的炒作津津乐道,通过参与其中来表现自己的存在,找到一点自己还“活”着的感觉。实质上,西方部分人士批评中国是一个无信仰的国度这种批评并不正确,正确的是,中国是一个价值感缺失的国度。国人(中国人)大部分并没有为什么而活着,如何活着这样的意念,他们顺乎而生,顺乎而死,在生命的价值上没有主观的认识与诉求,文化或有或无,有也只是个点缀,而不成为立命之本,经典在他们心中也便是无足轻重的。在这种状态下,余秀华能超越一般诗人,甚至北岛,成为点燃社会媒体的一点火星,也就是很自然的事情。其实,在一个泛经典的时代,从来就不缺少这样的奇迹,缺少的是真正的经典,或者真正的经典很难进入到公众的视野。从这个角度来说,泛经典时代就是一个反经典时代。曾经有个杂志编辑就曾明确地说,你写文章,不要跟我谈思想,谈创新,不要指望自己做别人心灵的导师,你就是给我讲故事,把生活的麻辣汤摆出来,你要的是吸引人,而不是启迪人,别人不需要你启迪,谁的文章把生活的故事讲好了,讲鲜活了,就是好作品。对这段说词,我有一个直白的说法,就是我们要的不是经典的时光之作,而是麻辣汤式的流行文化。

文化虚无导致经典文化的普遍沦落与缺失,大众不愿意阅读经典,经典也弃绝了大众,导致了一种互否与互弃的局面。社会文化正像经济领域一样,迅速地向两极拉开,一边是经典作家愈行愈远,更加孤独与边缘(前卫与先锋),一边是普遍大众更加苍白与荒凉,精神世界贫匮如洗,如茫茫蚁命在这世界上苦渡。在这样的时刻,泛经典便粉墨登场,扮演精神使臣的角色,给大众一点心灵的慰藉,但时间将会证明,这最终只是一场笑话,是在平庸时代平庸的人们自编自导的一场闹剧。锣响退场,卸下语言的脂粉,现实的不堪与贫白便会呈显于眼前。那时我们也许懂得,谁才在时光的流逝中,保持了人类生命的本色。

 

2015.2.7

[转载]泛经典时代与文化虚无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