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郑润良《贵州民族报》小说快评专栏2月6日文章:生活在别处
(2015-02-07 09:51:41)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生活在别处
继小说集《十一味爱》,时隔三年,最年轻的“老舍文学奖”新晋得主、80后女作家文珍又推出了她新的中短篇小说集《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作品一经推出,立即得到李敬泽、孟繁华、格非、谢有顺、阿乙、梁鸿等著名评论家、作家的好评。在豆瓣阅读上,文珍的小说也得到了众多普通读者的喜爱和推崇。文珍的小说“既叫好又叫座”,在我看来,最根本的原因是她书写的都市青年男女的婚恋故事背后的历史意识和她为80后都市普通青年代言的创作野心。在文珍看来,许多受过高等教育的80后都市青年其实也应该归入弱势群体,“不是只有进城务工人员才算弱势,有很多有正当职业、收入稳定、但性格相对软弱的人同样属于弱势。”文珍从历史的视域观照包括自己在内的80后一代都市青年的生存遭遇与情感状态,在细腻笔触与宏大视野之间找到了平衡,因此格外深刻,也特别动人。
《衣柜里来的人》中,作者在女主人公小枚面前预设了两种生活图景:一是大城市里安稳、平淡的婚姻生活;一是“拉漂”的动荡、冒险、没有确定目标的旅程。小说让女主人公走了一个弧圈又重新回到原点,暗示平淡人生的无可逃脱。《银河》可以视为《衣柜里的人》的姊妹篇。比起小枚,《银河》中的女主人公“我”要决绝大胆得多。小说以一场私奔的失败验证了“娜拉出走之后”还是要回来,一代青年在无奈之中不得不接受他们沉重的宿命。
文珍笔下的女主人公往往是大城市中接受过高等教育、有着优雅的文艺女青年气质的都市白领,敏感、自尊的理想主义气质使得她们无法融入时代的功利哲学,与周围人群乃至整个时代都有些格格不入,因而落落寡合,只能幻想“生活在别处”。
这种时代性的境遇不仅仅针对青年女性,从《普通青年宋笑在大雨天决定去死》等作品可以看出文珍超越女性视角、为一代人代言的野心。作品中的80后男青年宋笑尽管刚刚三十而立,却已一副老态,被人称为“大叔”。在高房贷的压力下,他们原本具备的青春、激情与梦想消失无踪,“好比是隔年春天的脐橙,看上去仍然新鲜饱满,橙黄美艳,可是打开来才发现内里早已枯干,水分尽失。”通过笔下的男女主人公,文珍写出了一个时代普通青年的生存压力和精神困境,写出了高房价压力下未老先衰的一代人。
应该承认,相对于前几代作家,80后作家由于自身经验、阅历的局限,在历史感方面比较薄弱,但文珍的创作却使人看到她时时在关注、探询作品中男女主人公的境遇背后的时代根源,这种历史感使文珍的小说在80后作家中获得一种卓异的品格。以短篇小说《我们夜里在美术馆谈恋爱》为例,这篇小说中,文珍超越了以往作品对80后男女主人公的关注,将焦点放在80后女主人公与70后男主人公的精神对话上。男主人公从理想主义到现世主义的转换却激发了女主人公寻求不一样的生活的信心。作品让我看到了文珍更为宏大的历史视野和对更广阔的人群的关心,这使我对文珍未来的小说充满了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