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余秀华的诗歌为什么受到热捧
(2015-02-03 09:09:48)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通过微信,大家认识了余秀华和她的诗歌,有圈内专业人士的热捧,也有大规模的大众读者的热赞,同时和他们形成完全对立态度的是诗人群体:很多诗人认为她的诗歌是拙劣的模仿,是虚伪的抒情,是荷尔蒙过多后的激情宣泄。
她的那几首惊艳的诗歌我也读过。仔细品味后有了如下印象。刚开始读很好,源于读诗歌之前对她个人境遇的了解,一个从小脑瘫患者,一个农妇出身的中年女子。相比较这样一个境遇,她的诗歌是非常令人惊讶的,有现代女性的决绝和对命运永不退缩的抗拒,有对诗歌圣徒般的热爱和对生命无可名状的绝望。这在她的诗歌中表达的比较明显。
她渴望着爱情,渴望爱与被爱,睡或者被睡,是她诗歌中最为直接的表达,所有的诗歌完全在一种爱的追寻和失去后的无望情绪中,她这样的执着让多数陷于现实残酷和爱情无望的众生感受到了同类的气息。她在写小人物的命运和小人物的悲伤。感动人心成为必然。
在一个经历过梨花体、羊羔体、乌青体不断污染的诗歌环境中,清新而自然、大胆而猛烈的抒情似乎已经稀见,于是大众找到了久违的诗意,找到了对诗歌的依稀的美好印象。
如果说一次次通过网络恶搞和炒作而红极一时的梨花体和羊羔体们将中国读者的阅读水准拉低了至少30年,玷污了公众对诗歌的印象和期待,那么这次的来自微信民间的力量,让读者为自己找到了喜欢的诗歌样式。找到了久违的诗歌感觉。
但这是不够的,真的不够。大家以为那就是中国当前最好的最优秀的诗歌就错了。
和她的境遇相比,心灵和境遇孤独而艰难的中国诗人是一个群体,是一个近乎民俗现象的社会存在。在中国大地的任何城市和地点,你如果留心总能找到一个叫“诗人”的生物,他们多情敏感,他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工作和人生。他可能是警察可能是法官可能是农夫和农妇;可能是一个精神病患者,还可能贫困潦倒得了深度忧郁症,但他们从来没有拒绝对生活的思考和热爱。他们只是没有获得一次让网络扬名的机会而已。和他们这些诗人群体相比,余秀华已经是非常幸运的一个。
诗人本该有很高的冠冕,他们是艺术的创造者是心灵的书写和探秘者,在中国这个诗歌大国,从来不缺少人们对诗人的学习和推崇。但现时代,诗人几乎成为不正常的病人,成为一种贬义词。这不仅仅是读者对诗歌缺少阅读的结果,也有很多原因来自“诗人们”这个群体的不自爱造成的恶果。自我骄傲,自我膨胀,以为懂得诗歌就可以成为人中智者,就可以在文字中称王的诗人们,忘记了读者的感受,忘记让读者和自己一起成长。
当然从国家的教育手段来看,高考从来没有允许过作文可以用诗歌的文体,这也从教育的方向扼杀了公众从小对诗歌写作的冲动。私下里以为,如果要想真的恢复诗歌的光荣,让一个曾经的诗歌国度让诗意充满,从高考作文对诗歌的松绑开始未尝不是一种最好的方法。
也许那样,我们才会发现余秀华的诗歌其实并不是现在吹捧的那么优秀,她可能只是所有写作者中一个略有佳作的普通人而已。也不会再出现以脑瘫的方式宣传诗人的情况了。
诗人们的骄傲和自我膨胀以及病人的状态,在那个时候也许会回到常态。
恢复常态的中国诗歌定是出大诗人的时代。盼望着。。。。。。。。。。
2015年2月2日在线即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