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我的感谢(创作谈)

(2015-02-02 09:39:26)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原文地址:我的感谢(创作谈)作者:张家鸿

我的感谢(创作谈)

张家鸿

       比起“创作”一词,我更愿意用“写作”来替代它,以为更加平常化。同样地,“作家”一词在我脑海中的分量,如山峰一般巍峨,如大海一般宽阔。一般来说,他们有自己的代表作,有属于自己的创见,进而有了给予人们的影响力。代表作、创见与影响力,这些我统统都没有。所以,我不敢自成为“作家”。这个身份,会一直是我向往的目标,现在是,以后仍是,永远都是。当师友们用“作家”来定义我时,我总是倍感紧张,无由地出一身冷汗。我的笔下写出了一些文章,有发表过的,在报刊杂志上为人读到;更多的是没发表过的,它们安静地躺在我的电脑里。

       我最愿意自己是个读者。这是我从大学毕业至今,一直在扮演着的角色,乐此不疲,甘之如饴。所以,我最先要感谢的是书。

       自打初中起,我就喜欢上了书,书里有许多让我神往不已的大人物。村里的小街上有家新华书店,买的书虽然不多,却是我经常流连不已的地方。别的同学光顾的是小吃摊,我却唯独钟情于此。在这个书店里,我买过一本余秋雨的《文化苦旅》。苏轼的深陷泥淖,我最早是从这本书里得知的。我对那些奸诈小人颇为痛恨,生气地把书扔在一旁,怒骂不迭。

       上高中时,从家里到学校之间要转两趟车。每逢周末回家,遇到转车的间歇,我总要到镇上的一家邮政书店去逛逛,想看看新一期的《全国中学优秀作文选》送到了没有。这是江苏出的一本作文选,每个月一期,我每期都买。到手之后,在灯光下,细细地从第一页读到最后一页,连前后封面上的小作者或作家简介都不放过。还有《中学生阅读》与《作文通讯》,都是我心仪的对象。许多著名作家如冯亦代、冯骥才、毛志成等人的名字,就是从这些期刊上知道的。他们是我敬仰的对象。大学四年,与书若即若离。至今想来,浑浑噩噩得很,没有具体的人生目标,也没有足够的精神底气,总是跟在人云亦云的风潮之后。

       大学毕业以后的第一年,金秋十月,巴金先生去世。不知为何,从那以后,我重又翻起架上仅有的几本书,包括巴金先生的《家》。这是我平生读完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打那以后,在文学的丛林里,我快意跋涉,不分昼夜,是众人眼中地道的书虫。

       这八年里,我一路读来,一路感受。先是,在书页的空白处,会时不时地写下点滴感受体会,内容有多有少,句子有长有短,都是源于内心的真实写照。也许是某个时刻并不明显的心灵撞击,我开始打开文档,写下比眉批更多的文字,连缀成篇。从此,读者与作者的身份,我就兼而有之了。读是吸收,写是释放。我读过的何止大江大海,我写出的只是一股细细的泉源而已。蒙许多编辑老师不弃,可以占据办刊杂志的一个小小的豆腐块,我已觉万分荣幸。今天,能有机会写“创作谈”,更是荣幸万分。

       因阅读而写作,我的写作就会有自知之明,容易对自己主观组合而成的文字产生不满,因为我总是不自觉地拿自己的文字与前辈们相比。是相比,而不是相提并论,我即使有那样的野心,也没有那样厚的脸皮。

       我希望我一直不满,保持向上看的眼神,向给过我启发的前辈作家们学习并靠拢。我甚至以为,阅读是写作的生命。山西作家毕星星先生在为我题签的书里写过:“我肯定不是最好的作者,你或许是最好的读者”。这句评语,是对我最好的褒奖与认可。

       我也是马原的读者。马原有一篇文章叫《记忆与写作》,文中有句话是这么说的:“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大概经常忽略记忆,然而很有趣的是,记忆跟写作的人关系特别亲切。”我的写作常是有感而发的,“感”的源头多半来源于我并不曲折并不坎坷的记忆。我会想起攀爬过的桑树,我怀揣着的火红诱人的桑葚,以及快速逃走的步伐;也会想起跑去玩水,被奶奶追赶着,我只穿着一条短裤,慌乱地从村口的池塘跑回家里。

        我一直很庆幸,庆幸自己成长在农村。我的许多记忆,都是与家乡农村有关的。我的农村有个很美的名字——西园。我和我的同学到村里后山偷人家的地瓜,在迷宫般的山洞里烤了吃。山洞里有锅碗瓢盆,像是一个小小的屋子。在学校上课时,我总惦记着它,像惦记着一个要好的伙伴,也生怕有陌生人冒然闯入。记忆是个宝库,是足以自豪且终生受用的财富。我爱的书里,也有许多画面,都是作家们的记忆,也有清末的,有民国的,有反右时的,有文革时的,有80年代的。这些记忆排着队向我走来,它们时时刻刻在挑逗着我,让我也跟着它们走进记忆的库房里,回到过去,忘情一回。我每一天的继续呼吸,也在我自己增添了可贵的财富,这是多么幸运的一件事啊!

       每个人都有属于他的记忆,每个国家每个民族也有属于他们的集体记忆。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我们是个很健忘的国度。关于这个国度有过的悲惨或不堪的过去,在我的写作里,与我自身的小回忆一样,对我有同等重要的意义。甚至,许多时候,这份大的记忆显得更加深刻,更加凝重,更加难以启齿诉说。我的阅读,我的写作,多是面对过去的一份努力,努力记住,以更好地启迪将来。

       只要读着,写着,我的感谢还将继续。它不一定付诸笔墨,却会一直珍藏在我的心里。

(此文刊于《泉州文学》2014年第11期“特别推荐”)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