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顾燕:读书还是查资料

(2015-01-28 14:39:52)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作为一个专业读者,常常面对一大波平凡、庸俗的著述,而闪光者不过一二。

 

 

           读书还是查资料

 

 

                 顾燕/文

 

 

    前些时,我的朋友圈和社交网站被各种年终总结刷屏,其中不少是关于读书观影的。譬如,“2014私人阅读书目推荐”,“2014:我的读书总结”等等。

 

    当我还没有以读书写论文为职业的时候,我也十分热衷于干这样的事。一丝不苟地记录下这个月看的每一本好书、烂书,或电影;一本正经地做上标记,严谨或任性地打分。年终的时候归纳总结,再通过网站程序把数据做成各种可视化的图形,哗!多么漂亮。仿佛我真没有虚度这一年,在人类知识和真理的麦田里,收割了不少穗子。

 

    我们成人偏爱和迷信数字,这一点圣-埃克苏佩里在《小王子》里早就写过。他写道,如果孩子们对大人说:“小王子存在的证据就是他非常漂亮,他笑着,想要一只羊。他想要一只小羊,这就证明他的存在。”大人们一定会耸耸肩,把这当成孩子们的天真胡话。但如果你说“小王子来自的星球就是小行星B6120”,那么“他们就会十分信服”。数目字仿佛闪耀着理性之光,散发着凛然不可侵犯的魔力。

 

    自从我踏上女博士这条“第三种人”的“第三种道路”之后,渐渐就对在豆瓣上标记读过的每一本书这类事情意兴阑珊了。我有一个以尖酸闻名的朋友,毫不留情地指出:“有钱有闲无压力,才能叫读书,其他的只能叫查资料。”非常不幸,“有钱”“有闲”“无压力”这三个金光闪闪的选项,在我这边均告阙如。以此标准,尽管每日辛辛苦苦、勤勤勉勉教室宿舍图书馆三点一线,我也不是个读书人,只是个查资料的。

 

    出于被伤害的自尊心,我坚持认为这是朋友从网上抄袭的段子,并且需要严正指出,这种将“读书人”和“查资料的”作出可疑的价值上的高下之分的观念,是十分三观不正的。但是,实事求是地讲,我不得不承认他说的有几分歪理。当读书写论文成为一项职业,就像王语嫣最终投向了段誉的怀抱,失去了“神仙姐姐”的圣光,转眼就变成一个“只须你不嫌我,不恼我昔日对你冷漠无情,我愿终身跟随着你”的普通妇人。枯井中、污泥处的旖旎风光,大概消磨不了几许光阴,就被查资料倦怠症取而代之。

 

    只需到图书馆放眼一看,便知资料永远都查不完。不仅如此,有时候还不能按照自己的兴趣去查资料。更让人沮丧的是,作为一个专业读者,常常面对一大波平凡、庸俗的著述,而闪光者不过一二。

 

    美国的社科文献“生产”是很流水线化的,有一套可以称之为规范,也可以称之为学术八股的东西在里头。例如说,一本专著或博士论文的结构通常遵循规范化的程序:导论提出问题,阐述意义,吹一下本书的创新和贡献(这个必须有,虽然不一定是真的),扼要讲一下全书的布局;接下来就是主体部分,文献综述,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研究的具体的展开,一步一步,有条不紊;最后是结论和讨论。

 

    这样的结构规范,正经而无趣;曾经被不少人批评,可是批评者最后也不免屈从于这样的学术生产。读书不再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不再有一本书让你手不释卷从头读到尾,你只想看看主要观点是什么,证据是什么,然后直奔下一个目标,好像一场以结婚为目的的耍流氓的相亲恋爱。

 

    当然也有人曾不甘挣扎过,然后失败了。我曾见有人不无遗憾地谈论自己的博士论文:“我本来想写一本侦探小说一样的书。开头设置悬疑,逐渐抖包袱,起承转合,最后来个意想不到的结局。然而在导师的批评下,不断地削枝砍蔓,最后竟也成了一副普通、乏味的嘴脸。”这就像十年之后情人难免沦为朋友,鲜衣怒马的少年最终成为面目模糊、肚腩微颤的大叔。

 

 

 

 

 

·嘤嘤其鸣· 

 

  顾燕 80后,江苏人。曾是媒体人,现为研究者,关注20世纪中国史。

 

  http://cjrb.cjn.cn/html/2015-01/27/content_5412784.htm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