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阎真:“与真实零距离”中,追问人的生存困境

(2015-01-17 09:59:07)
标签:

转载

分类: 自由转载

 

[转载]阎真:“与真实零距离”中,追问人的生存困境

    近年写高校的小说,总是抹不去灰暗的基调。同样是直击高校学术腐败与生活潜规则,同样是以锋利的笔触揭示中国知识分子的堕落,阎真的最新长篇《活着之上》,却在灰暗里融入了光亮,让作品透出一份久违的暖意。

这并不是说阎真刻意要把作品写得温暖,而是他要努力写出他眼中“生活的真实”。2008年写完《因为女人》之后,阎真就想写一部关于高校的小说。虽然他清楚在他之前已有太多写当代高校的小说了,他也读过好多部,总觉得这些小说写负面太多了,把高校写得太黑暗了。他承认高校里有很多问题,也有学术腐败,但没有社会上盛传得那么不堪。“他们这么写,还是受到了小说规则的驱使,因为写负面、写黑暗,比较能写出精彩的故事。但就我对高校生活的真实体验而言,他们的写作是有偏颇的。在我身边,在日常的生活中,我都能看到不少保持淡定和从容的高校老师,我有愿望,也有责任把这些更为真实的面貌写出来。”

体现在《活着之上》里,阎真极力追求的真实,通过主人公“聂致远”的生活经历细致地呈现了出来。小说写了两个主要人物,也代表了两种不同的选择:学术平平的蒙天舒,只是为了“活着”,在钻营、“操作”中步步高升;而“我”历史学博士聂致远,试图坚守“活着之上”的良知,换来工作、生活中处处艰难。随之,高院“象牙塔”光环后的艰难与真实,在阎真笔下一点点被剥开。

事实上,不只是体现在小说里,在整个写作过程中,阎真也严格遵循了“与真实零距离”的原则。阎真坦言,这部小说里的每一个情节,每一个细节,都是由生活的事实做支撑的,他凭空想象得很少。虽然这个事实,有一些是他自己经历的,有一些他不经意听来的,还有一些是他作为旁观者,听别人说但他确信是真实的,而这三个来源,都是真实的。“我必须在生活源头上,就做到极度的真实,只有这样才能真实表达高校生活的真实状态和这些知识分子真实的心态。”

虽是“早就想写的题材”,而且出生于高校教师家庭,又在高校任教30多年,阎真对高校生活可谓熟谙于心,在真正动笔之前,他却是酝酿了3年,记了1100多条笔记。然后写作了两年,改了一年,才终告完成。“原稿是手写的,前后修改了11次,最后才定名《活着之上》。我也和小说里的聂致远一样选择了‘跟不上形势’,整部小说我是用手一个字、一个字写,而不是敲键盘敲出来的。”

评论家李敬泽如此谈到自己的阅读感受。他说,读这部小说的时候,中间是几次放下。“为什么要放下?因为读的过程当中,我有这么一个感觉,我一边读,一边看着人物,等于一边在看着自己。”在李敬泽看来,世界上有两种阅读,一种阅读是你把自己完全放进去,完全交出去;另外一种阅读,在读的时候,你不得不反复审视自己,这种阅读对你构成挑战。“后一种阅读,《活着之上》的阅读,与其说是一个非常愉快的,不如说艰巨的和激越的,是考验着我们的情感,考验着我们的心智能力的。”在这个意义上,他特别能够理解,阎真的小说何以能吸引那么多读者。“因为他的作品,在我们这个时代里一些基本的核心的生存问题的层面上,与读者形成了一种非常紧张、非常直接的对话关系。”

以李敬泽的理解,阎真之所以取《活着之上》这个书名,是包含了深意的。他要问的是除了活着之外,还有哪些构成人之为人的东西,还有哪些使我们的活着变成值得活的东西。“我们都知道活着是什么意思,我们都在想该怎么活着,怎么好好的活着,成功的活着,活着本身就是重要的价值,乃至于在我们这里,活着变成了终极价值。”那么‘活着之上’还有什么呢?在李敬泽看来,“这部小说就是要迫使你去想这个问题,我相信每一个读者,都会在这本书面前感到一种被追问的慌张,反正我在读的时候,相当一部分感觉是慌张。它对我构成了挑战。”

而这正是阎真藉由这部小说要表达的主题。以阎真的理解,“活着”是“具体的真实”。人首先必须是物质化地活着,即使是追求哲学化的生活,也无法超越“感性地活着”。这是前提性的价值、标准。“但在承认这价值、标准的基础之上,作为知识分子,是不是还有一种更高的价值?这种价值同样的具体,同样的真实。事实证明,这种价值是存在的。至少我们的文化英雄前辈屈原、司马迁、陶渊明、王阳明、杜甫、苏东坡、曹雪芹等等,证明了这种价值真实存在。”

由此,阎真得出结论道:现世的自我不是人生价值的边界。小说里有一句话,“生存是绝对要求,但是良知也是绝对要求”。当两个不同的绝对碰撞在一起,对于知识分子来说,得选择“哪一个绝对更绝对”。这正是阎真一直在思考并着力书写的困境。从《曾在天涯》里留学生高力伟为生存苦闷,《沧浪之水》里官员池大为的仕途挣扎,《因为女人》里柳依依当小三的妥协。因“困境”而产生的每一种选择,在阎真笔下,都是真实、敏感而可理解的。当然,尽管可以理解,阎真也在反思:生存之艰,是不是必得倾轧了我们全部的精神空间?

阎真终于给出了否定的回答。虽然《沧浪之水》里的池大为工作后曾因为“迂”而举步维艰,最终选择跟上形势,当上了卫生厅厅长,以至于有读者看过小说后感叹,自己迂腐了一辈子,是“没混出来的池大为”。但《活着之上》里的聂致远,却并不是“又一个池大为”。他面对生活的艰难,最终选择了坚守,且最终还是在因缘巧合下评上了职称。正如现实生活里的阎真,没有去操作,还是评上了教授。“生活中确实存在机会,要自己努力,这也是生活的真实。”

更确切地说,这是不同时代里“生活的真实”。阎真坦言,在写《沧浪之水》的时候,他认为市场经济的冲击太大了,是无法抵抗的,而现在,他倾向于相信,还有聂致远这样的选择存在,还有某种力量来平衡功利化的巨大影响。“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功利主义,也带来了经济上的普遍进步,这使得聂致远面临的困境并没有池大为那么惨烈和窘迫。所以他选择坚守,‘转身离去,也能有一条路。’”

诚如李敬泽所质问的,毕竟很多人并不像聂致远那样,心里“住”着一个曹雪芹,那么,就更具普遍性的人而言,其“活着之上”的依托点到底在哪里?“这显然不是一部小说能够,且有责任去完全解决的,但至少它开启了精神上的空间,能够带着读者去面对这个‘活着之上’的问题。”也是在这个意义上,评论家白烨表示,这部小说可以成为一面镜子,让我们每个人都能不同程度地从中看到自己,看到自己的处境,以此看,阎真写出了带有普遍意义的人生命题。”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