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28,650
  • 关注人气:0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路  侃: 艺术追求之上要有一种温度

(2014-12-25 17:20:11)
标签:

影视

分类: 自由典藏
路 <wbr> <wbr>侃: <wbr>艺术追求之上要有一种温度

  

 

艺术追求之上要有一种温度

 

———评电影《推拿》 

 

作者:路  侃  原载:《文学报》2014年12月25日第16版



 

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resfiles/2014-12/25/s_197439_140041.jpg 侃: 艺术追求之上要有一种温度" TITLE="路  侃: 艺术追求之上要有一种温度" />
1
 
http://wenxue.news365.com.cn/wxb/resfiles/2014-12/25/s_197439_140041.jpg 侃: 艺术追求之上要有一种温度" />

    
    电影《推拿》以表现人物形象的鲜见性和导演一贯的个性化风格而出现。影片通过对一群盲人按摩师生活的描写,表现了一个边缘弱势群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们的勤劳、自立、追求、渴望、欢乐、悲伤中,重新引起社会对盲人弱势群体生存状态的关注、关心。《推拿》的内容和人物是电影作品中少见的,尽管过去有一些盲人题材电影,但电影人物形象几乎全部是盲人,而且半数以上角色直接由盲人出演,却是少见的。编导一方面把鲜为人知的盲人生活搬上银幕,一方面挖掘盲人群众的表演才能,艺术家与盲人群众相融合,专业表演和盲人本色共同展现,表现了电影对生活的贴近,艺术对残疾人的特殊关怀与帮助,表现了人的残缺性带给健全人的心灵震撼,也强化了健全人和盲人之间的相互理解,表现出深切的同情感、问题感。
  《推拿》有一种不露声色地反映现实的意味,又有强烈的现代风格,在一种原生态的生活流和艺术化的盲视流中将一群盲人和底层健全人的喜乐辛酸一一道来,始于严峻,行于向往,终于茫然。影片开始就是一个震撼:小马听到自己眼疾医治无望,当场割颈,汩汩冒出的鲜血和画面外父亲的哭喊呼救,表达了一种自我感觉的生活严峻。盲校生活和推拿中心的忙碌带来短暂的明朗画面,盲人老板沙复明在舞场的潇洒刚给人以意外,很快被相亲遭遇健全人的拒绝而颠覆。盲人的婚姻情感要求成为影片主要的线索,但几乎人人面临困境。小马结识了卖淫的洗头妹,一路坎坷;金嫣和泰和相爱又担心生变; 漂亮的都红因拒绝老板求爱而惨遭暗算;在一段长画面中,推拿中心里甚至人人呆坐,为情所想。以都红的受伤为转折,推拿中心最终散伙。整个情节表现出以盲人情感要求为线索,触及现实,检点生活态度的意味。影片叙述者的人文视角和盲人的生活视角、心理视角与精神视角相互融合,产生大量模糊、晃动画面,反映出盲人种种精神的、心理的动荡,又处处是对底层现实的披露和询问,也是对一些人生活态度的审视。最后散伙的结局实际说明了推拿中心里盲人自治的失败,在困难中,群体的实力、帮助、道德、精神的力量都缺乏。
  《推拿》描写的人物基本都是看不见世界的盲人,但人物塑造的内涵却丰富而充满性格的张力。秦昊演的推拿中心老板沙复明最为抢眼,最具有性格的复杂性,形神兼备,性格和心理表现突出。他要强、有追求、有能力,很想融入健全人生活,善于笼络人心,又有自己的小算盘,但实现不了,又在压抑中暴露心理阴暗的一面,而当盲友纷纷离去,自己也身心交瘁时,他却吟出三毛的诗表现心境:“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但这究竟是心理的旷达提升,还是对生活的心灰意冷?形象传递的情绪是消沉的。王大夫是一个正面的角色,郭晓冬准确把握了人物的正派、担当,又有特有的以弱逼强的心理,演出了从温和到爆发的巨大反差。梅婷演的都红成为影片人物关系发生种种变化的中心,她以她的靓丽,更以人物的温和、善良、无辜,调和了推拿中心的画面,使沙老板、小马等其他人物关系动起来。黄轩演的小马有最多的性格爆发力,割颈、黑暗中的青春嗅觉和冲动、纠缠“嫂子”、倾心小蛮,许多视觉刺激的场面都发生在他身上,人物诠释得有声有色。值得一提的是,几个非专业的盲人演员表现出独特的表演才能,穆怀鹏演的张一光,张磊演的小孔,都生动而充满原生态的生活气息,盲人的潜能又一次被证明。
  《推拿》的特点凸现了影片对艺术形式的追求,但就影片整体意境而言,却有一种缺少温度的悲凉感,缺少困境中的上升精神。一个问题是应该如何表现盲人精神性格的残缺。小马是影片超出小说原著新设计的人物,在他身上表现了较多青春冲动而形成的极端性格,电影与他相关的也有许多刺激的场面。这里涉及一个艺术伦理问题。写盲人的电影,无论怎样写,实际上只有健全人看,盲人是看不到的,健全人具有绝对的表达优势,但决不能滥用这种优势。从人道的、道德的、审美的立场,艺术也应该十分小心地对待盲人的精神缺点,对健全人的极端性格描写不应该完全移植到盲人身上。同样是描写盲人爱情题材的台湾电影《逆光飞翔》不仅没有极端化的情欲描写,反而充满纯洁、真挚和励志,成为优美的纯情片。而《推拿》中小马对“嫂子”的反复纠缠,甚至比健全人还过分,就有分寸失度的问题。与此相关的还有,电影应该如何表现盲人的生活态度,困境描写要不要理想希望?在电影《推拿》中,盲人按摩师的劳动工作是作为背景出现的,正面内容则几乎全部是盲人的情感问题,饥渴、追寻、不安、担忧、分合,看不到充实的生活、理想和上升的精神。电影故事的内容可以任意选取表现,但从中写出什么精神境界却大有不同。中国古典小说有长于在日常起居、布帛菽粟中写出惊心动魄的本领,关键在人物故事内涵的精神,同时也是作者对生活选择的眼光、提炼的角度。世界很多经典电影如 《肖申克的救赎》《放牛班的春天》也写困境,写生活的负面,但其中总有一种与困境、负面相对立的理想、上升的力量,成为影片的精神支柱。《逆光飞
翔》也写盲人的生活不易,但它拍得有境界,感动人,也是因为贯穿了理想精神,是作者选择生活的眼光有境界。而《推拿》虽然有充满质感的生活流,虽然有震撼视觉的画面,却缺少再多一点的人生追求,更缺少生活流之上的理想希望和上升精神。比如开场时,小马端着饭碗突然撞墙击碎割向颈部的那种绝决、坚定、心智、鲜血喷涌的画面,足以媲美于惊险片,但与其后来持续于情欲的徘徊周折中相对照,就感到一个青年对生命价值和人生的理解很苍白,原来的行为震撼缺少足够的内涵。影片中其他盲人也很少看到稍微充实一点的生活,很少有盲人与社会的关系。而影片比较用心的、特写的鲜血淋淋、暴打、破旧的画面、伤感的音乐,有的也流于自然主义,增加了影片意境悲凉的倾向。
  《推拿》的效果反映出,一部好电影不在于写的题材是什么,而在于作者认识生活、选择生活的角度或高度,以及提炼内容的精神境界;一部好电影也不能局限在局部的、个别的场面津津乐道,整体的意境和精神更有决定意义。电影在艺术形式的追求之上,还有更为重要的精神温度和理想情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