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 浩: 围观作家“财富”莫如关注文学

标签:
文学 |
分类: 自由典藏 |
围观作家“财富”莫如关注文学
作者:杜
“中国作家榜”日前公布。自2006年以来,“中国作家榜”已连续公布数年,每一次伴随着质疑、争论与评说。其中争议最大的,当属“中国作家富豪榜” 。那么,财富能不能作为评价作家的标准?“作家富豪榜”能不能反映作家的写作水平和对文学的贡献?由争议沉淀下来的思考,或许对作家和文学有一定的意义和价值。
质疑乃至反对的声音占据多数。作家阿来以“无聊”来概括今年的作家富豪榜,“作家的收入不是不能见天,但并没有千万级亿万级的,我们不谈一个作家在文化、思想上的贡献,而是去谈他挣了多少钱,是本末倒置。 ”有的评论家则把榜单当成游戏,“哪怕上榜作家,对这个排列可能也不是十分认同。如果真的有一天,作家能靠自己的劳动发家致富也不是坏事,但问题在于,目前舆论对榜单的关注多放在奖金、财富之上,这有点‘走偏’ 。 ”
事实的确如此。“中国作家富豪榜”发布后,各方聚焦的兴奋点,基本都是作家的财富数字、商业收入、市场价值,而作家获取财富的基础、让作家安身立命的文学,乃至文学的现状、文学的命运,却远没有获得应有的关注。当“中国作家榜”更多地与财富关联,榜单在事实上变成“畅销书作家排行榜” ,它所折射的,就已不再是纯文学,而是文学环境、文学阅读潮流。令人不乐观的是,一些人谈起文学,关心的则是文学能赚钱吗?能帮助买下房子、车子以及名牌手表吗?能以此成为炒楼金主以及豪华会所里的VIP吗?
在笔者看来,围观作家“财富” ,不如关注文学本身,关注文学在当下的生存现状。作家和文学对于社会文明进步的价值和意义,已无需多言。我们关注,是因为它是人类诗意栖息的精神家园,永远值得珍视;我们关注,是因为它在消费时代多元文化冲击下已步履维艰,各类披着文学外衣的读物、评选或活动,扰乱了它感知、思考和落笔行文的正常生态。喧嚣逐利,浮躁肤浅,制造热点,迷恋排行,这些都与文学何干?适当评选排行并非不可,但耽醉于此,实在可悲可笑,更应引起警惕。
市场化运作,或许部分反映了一些文学样式新的生产或创作特点,“粉丝经济”模式也有可能带来文学发展的新契机。但必须认识到,文学最核心的部分永远是精神性的,是不可以物质衡量的。它的重心,始终是人类对自身现实、历史、风俗、文化、宗教等社会各个层面的认识、感知、想象、思考,始终饱含着文明奋进向上的积极能量。对我们的社会抑或我们每一个人来说,“作家富豪榜”未必需要,真正的文学则不可或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