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2014年12月2日《昭通日报》文化版刊登:让读报成为一种习惯 [转载]2014年12月2日《昭通日报》文化版刊登:让读报成为一种习惯](//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赵连杰
随着新兴媒体的不断出现,传统的纸媒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阅读渠道和阅读功能的不断丰富,过去“一杯清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场面也没有了,现在谁还有耐心“一张报纸看半天”?似乎报纸遇上浮躁的人们,没有丝毫吸引力了。
去一些单位办事,难免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办公室里总有一个角落用来堆放报刊,这都不说了,更为可惜的是很多堆积如山的报刊居然没有打开过,直到收旧报纸的人来了才会一沓一沓打的打开。曾经,我也做过记者,暂不提他们的辛苦会带来什么效应,至少应该对得起编辑记者的付出。
的确,现在出现了很多新的媒体,但我始终认为坚持读报是我们每一个知识文化人每天应该做的事情,经常读报不仅乐趣无穷,而且开阔视野,陶冶性情,是人们的良师益友。在科技日益发展的今天,尽管人们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丰富,但愚以为,读报仍然应该成为一种习惯,毕竟报刊上的许多信息资源真的很有价值。读书时代,在一些公共场合比如公交站台,肯德基店,广场随处可见读报的人群,记得那时城里还有一些地方是专门用来张贴每天的报纸,每天都会有很多人站在面前去阅读,看上去真能体现一个城市的市民素质,也能为一个城市的文明添加色彩,多么美好的画面啊!而现在不管是在什么公共场合,人们只要一坐下马上掏出来的就是手机或者是平板,其实个人认为,新的阅读介质并没有什么不好,只是通过网络上传播的很多东西随意性太强,很多东西没有事实依据,哗众取宠的东西更多些。即使是现在的微信、微博,很多信息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让人质疑,甚至一些人还利用这些媒介随意散播谣言,会对阅读群体造成误导。而报纸不同,新闻的来源都是记者经过采访,还要经过编辑的严格审核才能在报纸上与读者见面的。当然,我不是抨击新的阅读介质不好,只是从阅读的层面来讲,当新的东西出现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延续、保持那些经典的传统的东西。
2006年,《世界周报》曾刊登过一篇叫《爱读报纸的中国人》的文章,文中提到,中国人特别喜欢读报。尽管近些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日趋多样化,但是,不管是在什么年代,也不管是身处什么阶层,在中国随处都可以见到手里拿着报纸阅读的人们,但是现在真的少了很多很多。我不希望单位的办公室成为各种报刊流向回收处的中转站,而应该让这些报刊的价值在一群有素质的人手中发挥出他应该有的价值,当然,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最当紧的事情,就是如何能够把人们读报习惯渐渐培养起来。这是每个人都应该思考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