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自由评论
自由评论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333,588
  • 关注人气:2,602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于飞翔:我们的阅读太脆弱

(2014-11-30 16:08:12)
标签:

文化

分类: 自由典藏
于飞翔:我们的阅读太脆弱


于飞翔:我们的阅读太脆弱

 

     作者:陈    原载:《北京晨报》 20141123日第A18

 

http://bjcb.morningpost.com.cn/res/1/1/2014-11/23/A18/res01_attpic_brief.jpg

    

    读史应从吕思勉始

  北京晨报:对当下普通读者而言,吕思勉是个相对陌生的名字,推出这套书,风险如何?

  于飞翔:可能会有风险,但“含章文库”以传承经典为己任,作为专注于当代人文经典的出版工程,我们先后推出过林语堂、沈从文等大家的系列,从吕思勉先生的学术地位考量,他的著作理应收入进来。

  吕思勉是“史学四大家”之首,又是唯一能兼治通史、断代史、专门史、国学的学者,他研究广阔,在少数民族史、生活史、教育史、社会史等方面的研究都有开创性贡献,且能用白话文写作,通俗易懂。所以,我们文库在推出历史部分时,首选就是他,在我看来,这些著作是非常有价值的。

  历史不是“百家讲坛” 

  北京晨报:这8种书多是大部头,市场前景如何?

  于飞翔:也有相对薄的,比如《中国近代史》,过去出过单行本,很受读者欢迎,因为能一口气读完,比较解渴。

  今天读者更欢迎“百家讲坛”式的历史写作,故事性强,易阅读,但它只是口传历史,往往剥离了具体背景,只剩下绯闻。然而,历史毕竟不是“百家讲坛”,不仅有人物和事件,还有经济、文化、制度、民族、物质文明等,只有都看到,才能更立体地去了解它。

  对于那些看过“百家讲坛”的读者,也许当中会有一些人希望更系统地了解历史,包括一些历史专业的大学生,对他们来说,吕思勉的著作是必读书。 

  读史最忌滥情 

  北京晨报:该怎样超越“百家讲坛”式读史?

  于飞翔:历史在每个人眼中都不一样,面对同一历史事件,每个人的解读都不同,尤其是今天资讯发达了,就更难取得共识。所以没必要过多关注立场,应以尊重史实为本。

  尊重史实说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很难。《二十四史》就完全客观吗?其实也掺杂了很多主观因素。要想客观,就要在了解所有相关背景之后再去评断,这需要研究很多东西。当然,每个人评断都不一样,没必要统一口径。最忌讳的是滥情读史,看看别人的介绍,就乱下判断。

  读吕思勉的书,最大的好处是不用自己再去查资料了,因为书中内容鸿富,堪称面面俱到。

  北京晨报:可能一些读者会认为,吕思勉著作中也带有明显的时代痕迹,不太适合今天。

  于飞翔:确实存在这个问题。吕思勉所经历的时代变动剧烈,难免会有一些政治观念的东西掺杂到写作中,这是个人无力取舍的。不过话说回来,哪一部历史书不带个人色彩、没有时代烙印呢?谁也逃脱不了时代环境的影响,否则也没法出版和流传。

  对这些内容,相信读者自会取舍。 

  读史就是苦差事 

  北京晨报:吕思勉的著作虽然好读,但与今天读者的趣味有落差,这怎么办?

  于飞翔:今天历史写作越来越演义化,把历史变成了“垃圾剧”,因为这些书流行,让读者产生错觉,以为那就是历史。对此谁也没办法,只能说是两种状态,总会有人只喜欢看《甄嬛传》,但也总会有人要看更严肃的东西。我们做好自己的事情就可以了,随着时间推移,真正的著作总会沉淀下来,那些歪史、野史注定会被忘掉。在今天,如果连我们都不做,读者就更无法知道什么是真历史了。

  读史就是件苦差事,没法太轻松,真想了解它,就得下苦功夫。在学界,吕思勉先生被公认为读书最多,《二十四史》他批阅数遍,对于他的著作,如果只是看看序言、目录,翻阅个5%,那是没什么意义的,至少要读个100万字才能真了解。而能否读到,就是真读书与蒙事之间的区别了。

  每人至少应读一本吕著 

  北京晨报:这几年,曾经火爆一时的“历史热”正在降温,为什么?

  于飞翔:这很正常,打着“历史热”的名义,推出的口水历史书、垃圾电视剧太多了,让读者审美疲劳。读者也是有判断力的,他们发现读了这些东西不能真正提升文化,也就不爱读了,甚至对真正的历史著作也觉得没什么意思。在不健康的市场中,这种“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经常出现。

  况且,在新媒体冲击下,今天人们也不爱读书了,连小说都卖不动,更别说历史。

  北京晨报:今天大家工作这么忙,真能把这套书读完吗?

  于飞翔:都读完也不现实,读了又没人给你评个职称什么的,人人都读也没必要,但研究历史的人肯定应该读,对于普通读者,可以看看通史,比如《白话中国史》,从中了解吕著的精华,如果感兴趣,再去读断代,我觉得,每人至少应该读一本吕著。 

  媒体应负引导之责 

  北京晨报:像吕思勉的书这类严肃出版物目前处境艰难,您怎么看?

  于飞翔:不要指望读者来辨识,那实在是太勉为其难了,我觉得媒体应承担起更多责任,但在市场需要面前,它们也常常妥协。大家共同努力,市场才能逐步提升,不过这不能靠一纸行政命令去实现。

  我的看法是,市场的问题最终还是要靠市场自己去解决,不要刻意去干预它,自由开放的市场才是真正的好市场,总会有一部分人就喜欢“垃圾阅读”,非逼着全民去读《二十四史》,那也不正常、不客观。现在是市场开放度不够,反而给“垃圾阅读”提供了更多平台。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诞生出一大批伪史学家,你跟风我炒作,这只能慢慢去改变。 

  自由阅读才有前途

  北京晨报:过多干预是不是也是推涨垃圾阅读的一个因素?

  于飞翔:这也没什么办法,从来如此,历史很难成为自己,它总在为别的服务,总要蒙上这层或那层面纱,越早的历史越好做,因为与当下的关切相距更远,而越近的历史做起来就越难。

  真正了解历史并不是件容易事,像《二十四史》这样的著作,想完整看一遍,一般文化人是做不到的,更别说普通人了。所以不必太较真,该读就读,每个人看的不一样,选取的东西不一样,才是常态,太刻意了,反而会扭曲阅读。

  我相信,500年后人们再写历史,照样会有这种那种问题,人总是活在当下的,自由阅读才有前途。

  市场只认明星派

  北京晨报读者不太了解吕思勉,是否也与他人生经历不太传奇有关?

  于飞翔:是有这个因素,他一生没任何传奇的东西,爷爷当过知县,他自己教了一辈子书,做了一辈子学问,两耳不闻窗外事,上世纪50年代就去世了,没赶上后来的种种波折,这一方面是幸运,另一方面也吃了亏,人们很少提起他的故事,也就渐渐将他遗忘。

  在我看来,恰恰是这种经历的学者,才更有内涵,更容易成为大师。这就像表演中的演技派和明星派一样,演技派靠的就是真学问,不把自己牵扯在其中;而明星派往往是人出名后,学术成绩才被关注。

  吕思勉没有太多“嘈点”,完全靠成果说话,他著作质量当然有保障。

  吕思勉的书近年来陆续在出,但多是普及性的简本,他的断代史上世纪80年代曾出版过,以后就基本见不到了,因为卷帙太大,一本书至少700多页,又没有什么可炒作的地方,出版机构花了很大功夫,却谁出谁赔钱,所以大家都不去碰了。

  没有停顿,就没有阅读

  北京晨报:这些年一直在呼唤“全民阅读”,但真正阅读的人依然不多,您怎么看?

  于飞翔:今天已不是阅读不阅读的问题了,只要与文字相关的东西,情况都不太好,都被冲击得一塌糊涂,报纸、杂志,概莫能外。

  我总觉得,我们的阅读实在太脆弱,一有风吹草动,首先受害的就是阅读。社会运动就不说了,谁讲几句话,阅读受冲击;搞个活动,阅读还会受冲击;出个新产品,阅读仍会受冲击。新变化不断,所以阅读就这么一路滑坡。

  在国外,新技术等也会给阅读造成影响,但远不如中国这么明显,不会来一个风潮就变得不可收拾,对于我这样做出版20多年的人来说,真是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这不是谁呼吁一下就能改变的,没人能阻挡这个潮流。

  问题关键在于,我们的阅读没能形成传统,无力应对时变,经济发展这么快,谁不跟上谁倒霉,大家一直在拼命跑,就没停下来的时候,而没有停顿,就没有阅读。

  出版盘子小就可以没有吗

  北京晨报:为推动“全民阅读”,政府投入力度在不断加大,在您看来,该如何提升投入的效率?

  于飞翔:首先,投入力度应进一步提升,现在一个工程动辄投入几十亿上百亿,拿出10%来给出版,怎么会不繁荣呢?相比于基础建设投入,“全民阅读”所占比例实在太少,像我们这样的出版项目,如果能得到长江里的一滴水,也就感激不尽了。

  其次,提高管理效率很重要,出版业的产品太多了,一一甄别的成本确实太高,但“一刀切”也会伤害市场。

  再有就是应该疏堵并举,但疏的工作往往没人做,大家都不愿意扶持,怕扶持错了自己将来担责任,宁可不干,不能干错,可人人都不扶持,文化繁荣从何谈起?所以改变心态很重要。

  今天出版在整个经济的大盘子中所占比例太小了,就算没有这个行业,对整体来说也无伤大雅,可如果因此就不重视它,就不给它发展空间,恐怕也不是正确的想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