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启雯: 如何慧眼发现好书再版价值?

标签:
文化 |
分类: 自由典藏 |

|
|||||||||||||||
在2013年,豆瓣网友“卡萨尼诺”发起的“晒好书,求再版”活动曾引发业内外广泛关注,并成为当年一个小的文化事件:因为总有一些好书被时间、被出版社遗忘,走向绝版直到消失,偶尔在旧书店才能觅到踪影。进入2014年,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办的华语文学网则重点关注和挖掘知名作家的“绝版”电子书。一段时间来,有关读者对绝版好书求“再版”的热切期望,凸显了什么样的阅读需求?哪类或哪些作者的书值得“重来”(再版)?从出版人的角度来说,挖掘再版书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针对这些问题,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专门采访了相关出版人士,且看他们如何破解好书求“再版”阅读需要和挖掘之道。 绝版好书求“再版”有真假需求之分 □读者对绝版好书求“再版”的热切期望,凸显了什么样的阅读需求? 俞晓群:首先这表现出版与其他行业的差异,在商品门类中,绝大部分商品都是越新越好,只有图书,在许多时候是越旧越好,“旧”还能被人记住,说明它的文化价值,或历久弥新,或品质永存,或后无来者。其次表现出人们阅读的成熟,在一个浮躁的社会环境中,“创新”的极端化追求,使人们往往只会向前看,不肯向后看;但文化是最讲传承的,它的创造性一定需要奠基在传统之上。因此,人们对于旧书、绝版书、老经典的思念与需求,应该成为社会阅读群体的主流意识,引领人们排开时尚阅读的干扰,步入正轨。第三,再版是深阅读的一种表现,它的对立项应该是浅阅读,这是一个好事情。 冯威:对于出版商来说,读者对绝版好书的需求,有的是真需求,有的是假需求。由于信息收集的困难,非统计学意义上的读者反馈都可能给生产商带来极大的运营风险,因此,区分需求的真与假,或者区别哪些个性化需求可以转化为盈利模式,是市场力的题中应有之义。 段洁:越来越多的电子阅读门户和纸质图书的山寨跟风,使得我们当下的阅读环境愈发变得芜杂不堪。身处这种浮躁的出版氛围,我们更应该重视内容品质,不再被浮躁肤浅的时尚泡沫所诱惑。生活重负下急匆匆的行走,忽视了太多路边的美景,我们需要绝美的文字安顿心灵。好在经过几代出版人的淘洗,古代乃至近现代很多作家学者的作品都曾给我们留下过美好的印迹。如何找寻以往甄没于尘埃中的那些珠玉,并拾捡回来供读者再次细细把玩,便显得尤其重要了。 秦庆瑞:读者对于绝版好书“再版”的热切希望,我认为有两个原因:第一,是“纯粹阅读的回归”。在当下,各种图书琳琅满目,再加上网络的发达,信息量可以用“泛滥”来形容,让人疲于甄别和选择。正因为如此,人们更开始关注和重温经典,因为它们已经经历过时间的验证——如果经常看网店排行榜我们会发现,很多经典图书,尽管已经出版了很多年,但是一直在榜单,经久不衰。而那些绝版的好书,同样也是经典的一部分,所以人们希望它们重新出版。第二,是小众阅读的流行。现在人们流行小众的阅读,读者的兴趣点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广泛。那些绝版的好书,也可能是因为读者的量不够大,所以没能够再出版。但是这些书,恰恰符合一部分人的需求,所以他们要求再版。 再版书选择应是重新发现和包装 □在你看来,哪类或哪些作者的书值得“重来”(再版)?为什么? 俞晓群:再版书的选择,首先是经典性,这一点实践者极多,带来大量重复出版的现象,但人们依然屡试不爽,乐此不疲,可见经典的生命力有多么的强大。其次是再发现,许多好书被历史的尘埃埋没掉了,它需要当代人的再发现、再挖掘。这方面的例子也很多,许多有识之士,为我们的读者找到许多今人不知道的好书,这也是再版书的一个重要门类。第三,那些被社会因素埋没掉的作者,比如当时“反主流”、“非主流”等人,他们没落于一时,他们的著作往往在生前得不到公正的认识,需要后人挖掘。 冯威:再版出版也有自己的可以预期和控制的规律。一般而言,名家名作的再版率高于非名家名作。在一个价值观急剧变化的时代,那些曾经被埋没的作家(比如张爱玲)是出版商关注的热点选择。因此,出版业一个需要动脑子的创意生意。 邓永标:一本好书可以改变一个人,可以改变一个时代。我觉得,有很多优秀的红色经典与传统文化类图书是值得“重来”的。2013年10月,中央编译出版社讨论过“100部红色经典”图书出版问题,但因多种原因被暂时搁置。其实这类图书是有“重来”价值的。比如红色经典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把一切献给党》、《青春之歌》、《林海雪原》、《铁道游击队》、《新儿女英雄传》、《苦菜花》、《白毛女》、《红岩》、《星星之火》、《洪湖赤卫队》、《山呼海啸》……这些书承载着一个时代的社会背景,反映了那个时代的军政风云、经济特征、文化潮流以及审美趣味,对于雕琢人类的灵魂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段洁:但凡无功利心的作家学者,都值得我们重新发现他们的文字之美。结合公司对接市场的出版品类,我更趋向于人文类的好书好作者,被重新发现并重新包装。大师远去再无大师,而那些丰富的思想历久弥新,不会因时间而变旧、变腐,反而因为当下阅读环境的单薄和少沉淀而更加显有活力,更具价值。 秦庆瑞:这个问题不是很好回答。不过从我个人角度来说,我认为一些孩子的启蒙读物再版的价值比较大。在前一段时间,《民国语文》很畅销;最近,《澄衷蒙学堂字课图说》也引起读者的关注。现在很多家长对当下的语文课本不满意,而民国有一些孩子的启蒙读物还是非常情真意切的,所以有再版的价值。 注意版本等并多挖掘市场空白点 □“再版”既是一个文化行为,也是一个商业行为。从出版人的角度来说,挖掘再版书时需要注意哪些问题? 俞晓群:首先不能跟风,这方面失败的例子极多,成功者极少。其次不能以当时印量少,或社会存留量小等作为重印的依据,当年销量不好的书,如今好起来的比率依然很低。关键还是要有版本的研究、内容的研究、作者的研究、古今互照的研究,以及现实市场的研究。 邓永标:挖掘再版书要注意三方面:一是在再版选题上合理开发。把握读者需求特点,合理进行图书产品结构与价格调整,增加适合儿童阅读的绘本,更好满足各类读者需求。二是在再版内容上深度开发。从书名到装帧、版式、印制、营销等,各方面要有创新。三是在再版书发行渠道上广度开发。很多绝版书属“小众读物”,卖得不好就会亏本。所以,再版书印数要论证,发行渠道要拓宽。县以下书店、农家书屋、馆配都是这类图书的大市场。 段洁:再版书的开发首先应该注意的就是版本问题。在内容的开发上,个别老版本的内容细节有可能对于新读者形成阅读障碍,在版本翻新的过程中应该不能只是简单的调整版式,在不影响阅读效果的前提下,适当加工或者旁注,会更有利于新读者对旧版本的认识。另外,即便有些专业读者阅读量很大,作为个体一样存在信息源不畅通的问题,再版书在一定程度上拼的就是信息不对等。多挖掘一些市场空白点,眼界放宽一些,会发现更好的利润增长点。 秦庆瑞:从选题策划角度来说,挖掘再版书,多半会考虑两个问题:第一,成本和回报问题。一些书之所以成为绝版书,就是因为读者群过小,无法让它一再加印。现在重新让它再版,是不是读者群以及足够大,足够支撑它的成本。第二,如何包装的问题。一些绝版的好书,以一个什么样的面目再和读者见面,是我们编辑应该考虑的。绝版书毕竟已经出版过好多年,它的一些方面(比如插图、排版乃至卖点),已经不再适合当下的读者,这需要编辑的“再包装”,注入新的卖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