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纸副刊的坚守与机遇
作者:刘建忠
原载:《昭通日报》2014年7月31日第3版
|
|
报纸副刊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作为《昭通日报》的副刊,从过去的砚池、七彩云到现在的文化周刊、五尺道,我们已走过近30年的风雨历程。面对活色生香的电子媒体,我们的副刊将如何坚守?又将如何开拓?结合编辑昭通日报的副刊情况,笔者想讲两点感受。
讲好本地故事,寻找新闻与副刊的结合点
新闻为攻,副刊为守。多年来,昭通日报的副刊坚守文学阵地,不但受到全市广大读者的喜爱,也为培养“昭通作家群”和“昭通文学现象”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不少昭通作家都是从在昭通日报刊登第一篇作品起步,慢慢爱上文学并逐渐走上文坛的。但是,我们注意到,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生活的多元化趋势,副刊不能再局限于文学作品或个人小情感的铺陈,而应该转向服务于更为广泛的社会文化领域。这样,就需要我们找到新闻与文学的结合点,讲好本地故事。比如,近两年来,我们在结合本地新闻事件方面就做了有益的尝试,用纪实的手法推出了《90后楷模铁飞燕》《最美教师朱银全》《一群巧家农民和他们的电影梦》《昭通古象化石群:探寻亚洲早期人类起源缺环》《揭开昭通古猿头骨化石的神秘面纱》《昭通老房子的生态摹本》等优秀副刊作品,在社会各界引起了较好反响。这些作品有的被推荐到全国参加副刊好作品评选,有的还获得了云南新闻奖一等奖和云南省副刊好作品一等奖。
事实证明,只要我们注重讲好本地故事,在抢焦点新闻、或在“第二落点”下功夫,竭力拓展题材范围,并凭借灵敏的反应,开阔的视野,开放的理念去办副刊,报纸副刊同样会有市场。
突出本土文化,担起副刊传递文明的责任
面对强势崛起、蓬勃发展的新媒体,传统纸媒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我们看到,报纸副刊越来越走向边缘,有的报纸副刊正遗憾地从一些党报、都市类报纸的版面中消失。但与之相反的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反而却越来越强烈。这就为报纸副刊坚守固有的文化味带来了机遇。因此,面对分众化时代的到来,副刊就应该由传统的文学副刊转向大副刊,即由单一的文学性副刊转变为向读者提供各种文化信息、精神思考和思想传递的载体。那么,挖掘本土文化,彰显地方特色,就不失为地市报副刊张扬特色,坚守报纸副刊文化品位的一大法宝。“是地方,就是民族的;是民族的,就是世界的”。本地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历史典故,人文景观等是地方特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地市报的文化资源优势所在。本地读者在文化心理与生活体验上与本土有一种天然的亲和力,这是生存环境提供给地市报副刊的最优厚条件。报纸副刊反映本地社会生活、风土人情的作品,充满地域特色,人文韵味与本地读者能够产生共鸣,从而形成报纸副刊的鲜明特色。
昭通日报在做好新闻与文学相结合,讲好本土故事的同时,同样没有减少了副刊固有的文化味。近年来,我们就是秉承上述办刊理念,抓住昭通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先后推出了《峡谷古韵》《丝绸古道》《铜银年代》《朱提沧桑》等一系列文化旅游散文;推出了《永善八记》《水富风情》《巧家纤夫》等富有民族文化艺术特色的精品文艺作品,向读者展示了昭通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和风土人情。不仅给读者带来了视觉上的享受,陶冶了情操,也起到弘扬昭通优秀文化、传递现代文明的作用。
云南有16个州市,其中8个是少数民族自治州,都有各自的民族特色,这是外地省市所不可企及和拥有的文化特色,只要我们心无旁骛,针对我们自己的读者群,讲好本地故事,突出本土文化,准确定位,精耕细作,我们党报的副刊就有可能积小胜为大胜,就会冲出报纸副刊被“边缘化”的困境和被夹击的重围。
|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