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回归“现实题材”:中国作家还有很长路要走

(2014-07-22 12:25:18)
标签:

文化

分类: 自由典藏

回归“现实题材”:中国作家还有很长路要走

 

 

 

回归“现实题材”:中国作家还有很长路要走

 

作者:中国出版传媒商报记者潘启雯   原载:《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14722日第13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64_b.jpg
刘心武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58_b.jpg
余华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76_b.jpg
王跃文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61_b.jpg
毕飞宇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70_b.jpg
苗长水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73_b.jpg
慕容雪村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67_b.jpg
六六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79_b.jpg
于东田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55_b.jpg
鲍鲸鲸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81_b.jpg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82_b.jpg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83_b.jpg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84_b.jpg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85_b.jpg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86_b.jpg
http://www.cnepaper.com/zgtssb/resfile/2014-07-22/13/p87_b.jpg
  

  

 

      唐代诗人白居易响亮地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主张,并致力于实践,创作出《秦中吟》等大量的新乐府,以“裨补时阙”,继承并发扬了汉乐府“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对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作出了一大贡献。

  斯人已逝,古训犹存。“文章合为时而著”,显然是历代文人墨客富于使命感的一种集中概括,而对于当下作家而言,它则意味着对时代风云的一种关注,对现代社会生活的一种关切,对改造社会、推动社会进步、促进文明发展的一种责任与使命。即不仅要有“为时而著”之心,而且还要有真心撰写出关注时事民生之文(比如现实题材小说或其他)。其实,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读者广泛地抱怨当下作家,说他们钻在一己的“小悲小怨”里,漠视社会现实,笔下的小说离普通老百姓的生活似乎愈走愈远。难得的是,从2012年到2014年,不少老中青作家集体回归关注“现实题材”,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和追捧。

                                                            “中国作家最弱的是批判现实”

  匈牙利著名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有句名言:“如果你拍得不够好,只是因为你离得不够近。”相映成趣的是,最近几年,不少作家最大限度地一次次靠近“现实”,创作出了颇多耐人寻味的作品:王跃文的《爱历元年》(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年7月版)、刘心武的《飘窗》(漓江出版社2014年6月版)、苗长水的《梦焰》(安徽文艺出版社2014年1月版)、徐兆寿的《荒原问道》(作家出版社2014年4月版)、余华的《第七天》(新星出版社2013年6月版)、毕飞宇的《平原》(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年4月版)……这些作品在对现实把脉的同时,也赢得了读者和市场的“双重认可”。甚至,类似《飘窗》、《第七天》等屡屡登上各实体书店或网络书店的排行榜前10位。

  王跃文因《国画》(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梅次故事》(百花洲文艺出版社2010年4月版)等畅销作品走红,被外界公认为官场小说作家。不过,他的《爱历元年》不再是聚焦官场,而是将视角对准了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家庭生活:一位畅销书作家孙离陷入情感危机,妻子冷漠麻木,儿子疏离淡漠,直到小侄儿的到来为这个家庭带来爱与宽容,使两颗备感伤痛和孤独的心得到救赎……王跃文说,自己希望通过《爱历元年》描摹一对知识分子夫妻的婚姻生活轨迹,对中国人过去二三十年间的精神走向、情感形态等进行现实回望。

  提到《第七天》这部浓厚的现实题材作品,为何引发业内外人士一直争论不断?有网友称,“《第七天》里的事件太熟悉了。墓地分等级、医院死婴、毒大米等。不过余华把这些悬而未决的新闻事件,通过文学想象重新还原了。”确实,在阅读《第七天》时,对其中的故事细节总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如开篇即读到的“死后之人”在殡仪馆中展开的讨论,特别有现实感,小说对骨灰盒分等级和墓地的不同价位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当然,余华的写作也被很多人称为有勇气。对此,知名青年文学评论家夏烈指出:“余华在冒险,理论上讲他明白这个时代文学的出路和困难,所以要找大众作为读者,而非小众;中国作家最弱的是批判现实,但怎么写还是一个问题。”

  在不少读者和评论家看来,刘心武一直是现实主义作家,他以《班主任》(中国青年出版社1979年6月版)登上文坛,即标志着他的写作直面人生。其长篇写作,深受好评,《钟鼓楼》(人民文学出版社1985年11月版)获茅盾文学奖。进入1990年代,又以《风过耳》(中国青年出版社1992年6月版)、《四牌楼》(上海文艺出版社1993年6月版)等独步文坛,此后他主要转入《红楼梦》研究,特别是进入21世纪后,他较少创作写实长篇,为何如今又重拾旧笔?对此,刘心武娓娓道来:“其实我的生命中一直在种四棵树:小说,散文,建筑评论和《红楼梦》研究。小说已经出版过很多种,其实研究《红楼梦》等经典也是兴趣,也是为了从古典文艺中汲取养料。我现在没有创作的硬性任务,写小说讲故事是我从生活中所得,是由内而外的自发的热情。”

  在《飘窗》中,刘心武描写了包括薛去疾在内的近30个人物,虽然只有十几万字,但以纷繁的线索和巧妙的勾联,展现出当代各层人等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复杂多面。谈到被指是自己为原型的薛去疾,刘心武显出很高的兴趣:“这是个很有意思的人物。我承认他身上多多少少有我的影子。人们常常把生存分为庙堂和江湖,以为远离庙堂就能享自在江湖,其实哪有这么简单?”这种生存焦虑,在《飘窗》的文本中,随处可见。但是作者只将自己对土地的爱、大悲悯情怀隐于其中,并不轻率地为人们做任何意义的指向。

  此外,上海文学发展基金会策划的上海女作家于东田遗作“小说三部曲”2014年4月由上海书店出版社出版。这套书包括《重伤不痛》、《山外有山》和完整版《大路千条》,其中反映作者成长背景的珍贵文稿“父女对话录”收录于《大路千条》中。这三本现实主义题材的“悲剧小说”,选取了小人物作为主角,用干净利落的文字里,将大悲大喜隐藏在平淡的段落中,任其自由翻滚,不动声色地展现故事的张力和独特魅力。

                                                            现实题材网络小说改编引人瞩目

  六六的《蜗居》(长江文艺出版社2007年12月版)、李可的《杜拉拉升职记》(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版)、鲍鲸鲸的《失恋33天》(中信出版社2010年1月版)……近年来,一批现实题材的网络小说及其改编的影视剧很受欢迎,对读者产生了广泛影响。

  回到2014年暑期档荧屏,可谓是“激战正酣”,引人瞩目的是,目前全国省级卫视排名前三甲的电视剧《恋恋不忘》、《相爱十年》、《绝爱》也都全部改编自带有浓厚的“现实题材”色彩网络热门小说。

  在湖南卫视播出的《相爱十年》改编自慕容雪村的著名网络小说《天堂向左,深圳向右》(九州出版社2014年3月版),原作是“非常残酷而现实的青春故事”,主人公基调灰色,对阴暗甚至肮脏的人性不加掩饰,也正因为这些特质,它受到了很多网友的追捧。

  跟《相爱十年》气质迥异的《绝爱》和《恋恋不忘》则是网络小说拥有大批拥趸的另一类型:架空现实的纯爱。《绝爱》改编自笔名为“自由行走”的经典网络小说《第三种爱情》(内蒙古文化出版社2007年11月版),原作属于“虐恋”小说,靠优美的文字和哀伤的幻觉取胜。

  这些作品所获得的市场效应表明,文学的社会效应首先是题材效应,文学的精神之根是深植于现实生活的,接地气,表现一个时代,是优秀文学的品质。这些网络小说的出现也表明,网络小说不只是玄幻、盗墓、武侠等娱乐化类型小说的代名词,它也有入世的现实关怀;网络小说不只有“轻逸”的休闲、情趣化特点,也有令人“沉重”的深层文化之思。

                                                            波澜壮阔现实题材创作有待提升

  美国小说家亨利·詹姆斯曾说:“小说可以存在的唯一理由,就是它确实在企图再现人生。”又说,“小说家如果没有对现实的感觉,就不会写出一部好小说”。

  诚如有的学者指出的那样:一些优秀的作家写的作品确实和当下没有什么关系,或者说关系不大,离现实比较远。比如说王安忆,我们都很喜欢她的《长恨歌》(南海出版公司2003年8月版),但是《长恨歌》和今天的现实几乎没什么关系。再比如莫言,他的《檀香刑》(上海文艺出版社2008年8月版),和我们的现实也没有什么多大的关系。

  不过这是多年以前的作品,近几年我们发现另外一种情况:不少优秀作家的写作都开始回归于对当下现实的关注,这是大家不约而同的一个现象。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文学评论家梁鸿鹰说得好:“面对波澜壮阔的现实生活,如果作家们漠然置之,如果对现实的变化只局限于肤皮潦草的了解,或者即使不缺乏生活积累,但在艺术提炼方面办法少、能力不足,现实题材文艺创作的水平仍然很难得到令人满意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说,真正回归“现实题材”创作,中国作家显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