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自由/《追风逐梦》:悟透人生写透爱

标签:
边疆文学.文艺评论追风逐梦散文集彭愫英艾自由 |
分类: 自由评论 |
《追风逐梦》:悟透人生写透爱
■艾自由
彭愫英散文集《追风逐梦》其中既有对七彩云南美好风光的咏赞,也有对勤劳质朴的云南各族人民的赞颂,更有对自我心灵、人生心路历程的点滴回忆。
循着《追风逐梦》80篇缓缓流淌的文字,让我们放飞内心的精灵,在茫茫苍穹自由的翱翔。第一辑《石镜照心》的20篇散文,观彩云之南名山大川,摄一路风光莫测光影,写滇西民俗及抗战点滴,思血泪抗日爱国爱民,光影文字凝成旅游文,哲思耿直谱写散文篇。第二辑《漂流心瓶》的20篇散文,一路艰辛一路歌,行万里路摄万张影,当孤单与寂寞来临的时候,怀揣一颗感恩之心,抒写对父母养育之恩的无以回报,抒写对意外事故英年早逝姐姐的无限眷恋,抒写对夫君女儿的无限深情,身在漂泊在流浪,心在故乡在家里。第三辑
《追风逐梦》吸引读者之处,一方面在于把彩云之南特别是滇西各族人民的民族习俗及生活场景,用质朴的语言生动形象描摹出来,让读者感受一方水土一方人文。比如《木棉花红怒江岸》里,是历史的反思、心灵的独白:“滇西的每一寸土地,流淌着木棉花如血般的深情。生活在怒江畔的我,每当坐看怒江两岸盛开的木棉,或从一树又一树花开灿烂的木棉花下经过,记忆里储存的人物便一个个鲜活起来。”《木棉醉春》里,则在历史中追忆,在追忆中奋进:“1942年5月19日,全副武装的一对日本兵,从腾冲翻越高黎贡山,窜到栗柴坝渡口,丧心病狂地将二百多名华侨难民杀害,泸水县政府在此修建了‘栗柴坝惨案纪念碑’。阳光洒在纪念碑上,木棉树静立在古渡周围,怒江的脚步放轻了又放轻,唯恐惊扰长眠在此的亡灵。走在木棉树夹道的小径上,暖融融的阳光罩着我,我的眼眸满是红色。血红的土地、血红的记忆、血红的奠祭、血红的纪念……泸水,这块饱受二战摧残的土地,我不知道如何形容历史的硝烟带给我的感触和忧伤。”《大理涂抹》之二《情约崇圣寺》里,多愁善感的彭愫英,体现的是心境决定情境:“风雨飘摇中爱无助,只想随着袅袅上升的香雾,让无尽情思飘散。如果佛的无边法力能将心塑成四大皆空,卸下羁旅中怨艾,我愿在寺庙深处侍候佛一生。‘天半舞寒云佛住山林传此目,地高留古雪僧开栋宇自唐年。’读着楹联,门里门外细思量。拾着级级升高的台阶,天空又阴了起来。经天王殿至弥勒殿,我默祷在大肚弥勒佛前,沉思在这尊福佛的笑容里,想起弥勒菩萨之应化身的布袋和尚传说,‘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睹人青眼在,问路白云头’,不由痴问自己,寄情山水的情怀,是否也如布袋和尚云游四方的潇洒和飘逸?”《春韵》里,彭愫英写耳畔响着沧江情歌的旋律,作为与勒墨人同族不同支的那马人,她从澜沧江畔来到怒江畔,乘着春风,与勒墨人同欢度尚旺节,颇多感触:“勒墨人家的孩子长到十二三岁就要离开火塘,单独与年轻伙伴在父母给他们盖好的南毫里休息、娱乐。男女分别居住,可以互相往来,唱歌对调、谈情说爱。特别是春秋二季,年轻小伙子成群结队,由这村串到那村,串到哪里就在哪里的南毫留宿,第二天清晨回家。串南毫又叫观南毫。通过观南毫,青年男女增进了解,成就姻缘。”《 烽火岁月的苔痕》里,“怒江人的性格:是朋友,举着酒碗欢迎,喝下一杯同心酒;是敌人,拿着弩弓说话,射杀豺狼不胆寒。”
《追风逐梦》吸引读者之处,另一方面在于彭愫英喜欢把自己摆进去,谈自己追风景逐文学的一往情深。她利用假期多次徒步滇西及滇西北盐马古道,在摄下不少美图的同时写下了大量游记散文。作为摄影人,彭愫英是追光人,注重光和影的表达,在其文字中自然而然流泻摄影人情怀,表达对摄影的领悟,如:《大理涂抹》之一《洱海荷思》里,“摄影人就是这样,眼里只有光和影。想不起何人所说,摄影实际上就是一抹光的表达。为这一抹光的表达,摄影人是不能稳坐钓鱼台的,只有不断地奔波,有时为了追赶光不辞辛劳奔跑。为了捕捉瞬息万变的自然景象,表达自己的审美情感,摄影人的转移战场没有喘息的时间。”《元阳梯田遐思》里,“置身元阳梯田,一种奇怪的感觉攫住我,在元阳梯田摄影犹如弈棋,棋艺的拙劣不重要,重要的是走棋过程中的心灵感悟。怀着对大地的膜拜心情以及回归自然的朴真,我在这棋盘上放飞灵魂,以驴者的纯真情怀与山岳神田对弈。”《爱在人生》里,“不经历摄影的人,很难理解摄影的艰辛。摄影是用光说话的,为了守候一束光,摄影人冒着凛冽的风寒守候晨曦的到来,转移摄影场所不惜一天三四十里的急行军,徒步山水时风餐露宿,节假日里别妻离子独自在旷野忍受孤寒……每一幅摄影作品,其背后的故事,让人捧读摄影师情怀。”作为作家,彭愫英是追字人,在意文字的精雕细琢,如:《罗婺无风镜未磨》之二《狮子山喝仙泉水》里,“追梦文学园地,情愫犹如对月亮的依恋。在文学园地清修,我可以看淡功名利禄,却放不下对红土地的依恋,放不下对三江的热爱。地藏菩萨说过一句佛语‘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人生修持,心怀悲悯,把美好留给他人,把痛苦留给自己。”《醉步金马碧鸡坊》里,“浮躁时代尽管有许多遗憾的事情发生,但冷漠覆盖不了温情,真正的文字不会被尘埃蒙蔽,其生命是长久的。”《思绪如水》里,“在电脑键盘上敲打文字,我总是自觉不自觉地叩问灵魂,这样的叩问冷酷无情。不断叩问灵魂的结果,让我的文字生涯畅饮孤寂的美酒,美好情感和希望寄托在文字里。”《冬至,水漫过的痕迹》里,“曾经处在一座城市的风雨里,为文字伤心落泪。行走在文字王国里,犹如蜗牛爬行,因为爱着,即便伤痕累累,痴情不改。人啊人,互相善待吧,再出名也只是名,最终只是一把土,有缘相识的人,多给予关爱,少一些伤害和势利吧!我坚信,冬至这天的雪是醒着的水。”作为一位在文学园地的痴心追梦人,彭愫英坚信“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创作视野的开阔。如果说摄影是彭愫英追逐真与美艺术再现的话,文学就是她悟透人生写尽爱的最爱。文字与摄影的结合,造就了《追风逐梦》的诗情画意!
另外《追风逐梦》吸引读者之处,还在于一个感悟一篇文,随处可见的睿智妙思小语为彭愫英的散文增色不少。比如:《梦影老屋》“老屋再老,永远是我心中的牵挂”,《春节将近话书法》“心的对联心灵藏,爱的话语爱难写”,《年轮》“留一点遗憾,才有相聚的理由”,《荷影》“眼眸摇曳荷影,追风逐梦。心室藏着荷影,栉风沐雨”。这样的妙思小语在《追风逐梦》里比比皆是,在此不再赘述例举!
我期待着彭愫英这位那马人的优秀女儿用自己的笔为故乡造像、为本民族立传、为各民族的互相理解与友好助推。
关注《艾自由的好看评论》微信公众号请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