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严歌苓:电影和小说各有尊严

(2014-05-22 14:49:00)
标签:

文化

分类: 自由点击
严歌苓:电影和小说各有尊严

电影和小说各有尊严

 

——访《归来》原著者严歌苓

 
作者:中国青年报记者蒋肖斌   原载:《 中国青年报》2014年5月13日第10版

    

    《归来》原著者严歌苓的很多作品都被改编成影视剧:电影,从早期的《少女小渔》、《天浴》,到最近的《金陵十三钗》、《归来》;电视剧,从《一个女人的史诗》、《小姨多鹤》,到《铁梨花》、《当幸福来敲门》。

    严歌苓认为,小说和电影是“小众和大众”的关系。“读小说,特别是读我小说的人,不会超过一二十万,《金陵十三钗》上映后,读者就可能变成30多万——电影可以使更多的人读起书来。”严歌苓说,“像《悲惨世界》、《巴黎圣母院》、《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这些世界上最伟大的文学著作都一再被搬上银幕,导演都希望用自己的手段来诠释大师的作品。在当今这个时代,文学出版物很多,读者也不知道读什么。这时一个有号召力的导演出来挑选,何乐而不为。”

    小说《陆犯焉识》长达40余万字,讲述了出身富家子弟的陆焉识、在“文革”中成为劳改犯,在“文革”结束后却再也找不到自己存在位置的故事,而《归来》只截取了他晚年生活的部分。严歌苓说:“电影用冯婉瑜失忆这件事,把两人的关系写意和抽象成了一个苦难和情感的寓言,用两位主人公的命运折射出一个大的历史背景。”

    电影《归来》的文学策划周晓枫说自己并不迷信严歌苓,只是在寻找一个能撬动电影的故事。“电影和小说各有尊严,电影不一定要成为小说附属的说明书。读过小说再去看电影,能特别领略故事的辛酸和感慨。没读过,也同样能理解。”

    电影的主人公是两位老年人,故事背景是“文革”,一些院线担心无法吸引年轻观众。周晓枫说:“‘文革’仅仅是背景,思想性的东西都被情感包裹,而且包裹得比较严实。所以年轻人看《归来》,不用看年代、背景,仅仅看这一段感情也已非常动人。不同的观众带着自己的经历、眼光、感受去看电影,实际上就是电影不同角度的展现,它有很多辐射的、象征的力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