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周明全:一个有独特声音的批评家 《中国新闻出版报》5月8日

标签:
转载 |
分类: 自由转载 |
原文地址:周明全:一个有独特声音的批评家 《中国新闻出版报》5月8日 作者:周明全
2013年年底云南人民出版社隆重推出了《“80后”批评文丛》,周明全以“处女作”评论集《隐藏的锋芒》赫然跻身“80后”批评家一线阵营。这着实令我惊异。更令我惊异的是,在文丛推出的八位“80后”批评家中,仅有他一人不拥有硕士或博士头衔,也非文学专业出身。他如一匹黑马一般脱颖而出,掀起一股批评的清风。在《隐藏的锋芒》这本评论集中,我听到三个独特的声音。
其一,他以“80后”批评家的身份,对“80后”批评家展开了特别的关注与研究,而目光却不仅仅局限于“80后”批评家。仅从标题《顽强而生的“80后”批评家——兼论当代文学的流变及“80后”批评家个案分析》,即可窥见他眼界的宏阔、眼光的敏锐。他从“批评的流变与‘80后’批评家的处境”“‘80后’批评家的知识结构及其成果”“‘80后’批评家群像”(即个案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介绍及论述,让大众对“80后”批评家寄予厚望。这是我至今见到的关于“80后”批评家论述最全面、最生动、最富概括力、最具穿透力的文字。这篇论文资料翔实、论述精当、功力扎实、富有真知灼见,不仅为我们认识、观察、分析“80后”批评家提供了新鲜生动的样本,而且在我看来,这篇论文在他所有批评中是最具水准的一篇。他为“80后”批评家鼓与呼的声音,可以说,在若干年后会具有文献性而载入文学批评史。
其二,周明全的批评文字,是感性而诗意的。他以一颗年轻而不世故的心,也以一颗热爱文学的真诚之心,与当下文学场对话,与作家对话,与读者对话。对于老村、吴洪森、姚霏等几位文学造诣颇高,却因种种原因未被文坛认真关注过、被文坛低估的书写者,他结合被评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评介和发掘。这样围绕被评者“文学人生”的解读,读来令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具立体感、更有说服力。除开文学现象及理论的专论,他的文字更多地流露出感性的亲和力。感性,这文学产生的根源,让他更具率性、生动、可爱的一面。在《边地守望与“藏边体”书写》中,他对作者张祖文《拉萨河畔》结局安排的完美提出了质疑:“生活是不能拔高的”,但他并没就此止步,而是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位置进一步作了表述,“我感觉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现实相较于他,却并不公平,从《拉萨河畔》中的小角色向文勇身上,我看到了身处机关大院而不得志的祖文的影子。他给《拉萨河畔》一个完美的结局,是不是在表达自己也期待着一个如此美丽的人生结局。”如此贴心、体谅、体察作家的“知音式的赏读”,无疑会成就一段批评家与作家惺惺相惜、相互激赏的佳话。
其三,周明全在《文学批评需要“向下”的视角》一文中,除了提出不少有见地的观点,还发出了一个声音:“一个优秀的评论家应该见谁的作品都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谁的作品都可以看,可以评,指出缺点也好,发现优点引导创作也罢。”这个文学批评的标准,看似不高,但在当下乱象纷呈、受市场和利益左右的文学场,要切实做到并做好的确不易。这声音既是他对批评界失范或失语的警示,也是他为自己树立的批评标高。由此,我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他终会自成一家,而走得更从容,走得更远。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其一,他以“80后”批评家的身份,对“80后”批评家展开了特别的关注与研究,而目光却不仅仅局限于“80后”批评家。仅从标题《顽强而生的“80后”批评家——兼论当代文学的流变及“80后”批评家个案分析》,即可窥见他眼界的宏阔、眼光的敏锐。他从“批评的流变与‘80后’批评家的处境”“‘80后’批评家的知识结构及其成果”“‘80后’批评家群像”(即个案分析)三个方面,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介绍及论述,让大众对“80后”批评家寄予厚望。这是我至今见到的关于“80后”批评家论述最全面、最生动、最富概括力、最具穿透力的文字。这篇论文资料翔实、论述精当、功力扎实、富有真知灼见,不仅为我们认识、观察、分析“80后”批评家提供了新鲜生动的样本,而且在我看来,这篇论文在他所有批评中是最具水准的一篇。他为“80后”批评家鼓与呼的声音,可以说,在若干年后会具有文献性而载入文学批评史。
其二,周明全的批评文字,是感性而诗意的。他以一颗年轻而不世故的心,也以一颗热爱文学的真诚之心,与当下文学场对话,与作家对话,与读者对话。对于老村、吴洪森、姚霏等几位文学造诣颇高,却因种种原因未被文坛认真关注过、被文坛低估的书写者,他结合被评者的人生经历、时代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评介和发掘。这样围绕被评者“文学人生”的解读,读来令人感到亲切,从而更具立体感、更有说服力。除开文学现象及理论的专论,他的文字更多地流露出感性的亲和力。感性,这文学产生的根源,让他更具率性、生动、可爱的一面。在《边地守望与“藏边体”书写》中,他对作者张祖文《拉萨河畔》结局安排的完美提出了质疑:“生活是不能拔高的”,但他并没就此止步,而是设身处地站在作者的位置进一步作了表述,“我感觉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而现实相较于他,却并不公平,从《拉萨河畔》中的小角色向文勇身上,我看到了身处机关大院而不得志的祖文的影子。他给《拉萨河畔》一个完美的结局,是不是在表达自己也期待着一个如此美丽的人生结局。”如此贴心、体谅、体察作家的“知音式的赏读”,无疑会成就一段批评家与作家惺惺相惜、相互激赏的佳话。
其三,周明全在《文学批评需要“向下”的视角》一文中,除了提出不少有见地的观点,还发出了一个声音:“一个优秀的评论家应该见谁的作品都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谁的作品都可以看,可以评,指出缺点也好,发现优点引导创作也罢。”这个文学批评的标准,看似不高,但在当下乱象纷呈、受市场和利益左右的文学场,要切实做到并做好的确不易。这声音既是他对批评界失范或失语的警示,也是他为自己树立的批评标高。由此,我有理由相信,在不远的将来,他终会自成一家,而走得更从容,走得更远。
(作者系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
后一篇:孙青瑜: 闲话读书大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