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 卿: 热烈“缅怀”马尔克斯,不如默默捧起《百年孤独》

标签:
文化 |
分类: 自由点击 |
热烈“缅怀”马尔克斯,不如默默捧起《百年孤独》
一个“神明”倒下,一群人站出来为他代言;一位作家陨落,一群人站出来忙着赋魅或祛魅,当然,都以“缅怀”与“纪念”的名义。这与对作家作品的审美判断无涉,却往往与话语权的争夺和占领有关。笔者很怀疑,那些以各种言外之意表明自己和马尔克斯“很熟”的人,到底有多少真正读完了、读懂了《百年孤独》,很可能不少热衷“缅怀”与“纪念”者,恰恰是对逝者一知半解的人。于是,在这种“关注”之下,作家作品很快被彻底符号化。表面上,他仍是人们讨论的中心,但实际上,却已经不再是意义的中心。
这让笔者想起海子。这位中国当代诗歌史上绕不开的诗人,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以及他的自杀,是最为大众文化场域下身份暧昧不明的“文艺青年”所反复吟咏玩味的。然而,西川在纪念海子的文章中谈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并不是一首人们想象中那样温暖明亮的诗,诗句背后深藏的死亡冲动,不把作品嵌入作家的个体创作生命中无法体会;海子的自杀不该被“掺入太多的臆想和误会” ,或被“渲染得多么辉煌” 。西川这样呼吁,是为让人们重视海子的诗,而不是标榜海子的死。今天许多对马尔克斯的所谓“纪念”与“缅怀” ,与此何其相似。
绕开作家对作品断章取义,容易导致误读;绕开作品妄谈作家的伟大,更是误入歧途。对一位作家感兴趣,就去读他的作品,无论他是享誉世界,还是默默无闻。也许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正是马尔克斯的离去,让我们前所未有地关注了他。但真的要思索马尔克斯给我们留下了什么,给《百年孤独》替换人名地名的“本土化”游戏,没有任何帮助。
热烈“缅怀”马尔克斯,不如默默捧起《百年孤独》 。此后,我们也许会发现,当下多数对马尔克斯的那些“纪念” ,无非是一次全球化时代的娱乐时尚消费。其实,我们和马尔克斯真的没有多熟,我们最需要做的,可能不是忙着攀交情或进行“本土化”戏仿,而是从他的文学或思想遗产中找到一种可资发现自我、促进成长的参照,一缕启发思维、照见未来的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