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 晗:“浅阅读”保持稳定 “深阅读”渐有影响

标签:
文化 |
分类: 自由点击 |

|
||||||||||||||||||||||||||||||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上海图书馆”,自2013年至今,几乎每月畅销书前十名都是类型小说。其中很大原因在于除了本馆外,上海图书馆的数据有两个很大部分:基层分馆与地铁流动馆,尤其是2008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的地铁流动馆,占据了上海图书馆总借阅量的百分之四十以上。 除了上海图书馆之外,代表“浅阅读”的这种类型小说在广州图书馆、重庆图书馆也有上榜。这反映了特大型城市中外来人口、务工人群的阅读需求。“地铁族”既是流动图书馆的主要人群,也是APP软件、SNS网站主要的使用人群,他们的阅读选择除了反映自身的需求之外,也客观地反映了当下网络时代的亚文化特征——上述许多类型小说实际上都是在网络上相当火爆的作品。 地铁公司与图书馆合作的形式,在上海、武汉等大型城市已经逐步成熟,并且在全国大中型城市正有序推广,因此借阅数据很大程度由“地铁族”所决定,即借即还的方便、简单借阅模式,使得“地铁族”在地铁上可以进行纸质阅读。“地铁族”多半工作压力大、时间紧,且短短的乘车几十分钟只能进行非常浅显的阅读。因此,时兴的类型小说构成了他们的首选。 地铁流动馆只是公共图书馆走向基层的方式之一。深圳图书馆在社区里还开设了“24小时借书站”,遍布主城区一百多个社区,并且与手机短信、APP软件等个人通讯终端绑定,为社区里的居民提供方便的借阅服务。两种不同接地气的服务,决定了公共图书馆的不同借阅情况。不同的借阅渠道,会影响不同的读者,读者有什么样的需求,就会选择读什么样的图书。 这引出了下一个问题:在“浅阅读”保持稳定的同时,我们也发现,“深阅读”即思想类阅读逐渐在一些大型城市产生影响。譬如深圳图书馆的十本上榜图书里,全为哲学图书,《斯宾诺莎》、《笛卡尔》、《卢梭》与《霍布斯》等艰涩的哲学类图书悉数上榜,这在先前从未有过。与此同时,在南京的金陵图书馆,亚伯拉罕·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与卡尔·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也上榜。这反映了在“全民阅读”的大时代下,一些经济发达地区已经从“轻阅读”转向了“深阅读”,而且这一趋势还会随着经济的发展愈发明显。 除了哲学类书籍之外,林海音的《家住书坊边》、胡鞍钢的《人间正道》等等人文社科类图书实际上也属于“深阅读”或是“微深阅读”。提倡“深阅读”,实际上反映了中国社会在转型期所呈现出的阅读趋势。在一部分经济发达、文化建设较好地区的读者,对于阅读有了更高的要求。 如果放眼全国来看的话,在“全民阅读”成为社会人文关键词的当下,“浅阅读”是现状,而“深阅读”是全社会进一步的期望与要求。一方面,我们应该对现状有着清醒的认识,另一方面,对于更高的要求,出版者、创作者与研究者也应该做出应有的努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