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 亮: 做理想的读者——读李敬泽《致理想读者》

标签:
文化 |
分类: 自由点击 |
做理想的读者
——读李敬泽《致理想读者》
■作者:毕
http://dszb.whdszb.com/whdszb/resfiles/2014-04/25/s_184093_128841.jpg |
1 |
《致理想读者》 李敬泽著 |
http://dszb.whdszb.com/whdszb/resfiles/2014-04/25/s_184093_128841.jpg 亮: 做理想的读者——读李敬泽《致理想读者》" />
收在书里的文章,体例繁杂,有序跋、有访谈、有论文、有信件、有导读,涉及内容不外乎文学批评,这是作者作为杂志主编留下的文字,也是作为正活跃的文学批评家留下的论述,还有作为一个普通读者阅读时随手记下的心得。身份的变换在编排中可能是无意识的,但在文字中却是明显的。
先说作为评论家的李敬泽和他的文章,书里的几篇都很有分量。无论是新时期文学的总体性论述,还是就某个具体作家(比如雷平阳、毕飞宇)、某部作品(比如《废都》《红楼梦》),抑或是某种文学现象的论述,观点新颖,文字也不晦涩,读起来不累。
作为杂志的主编,或中国作家协会的领导,在接受采访时,难免会被问到许多文学批评以外的内容,如关于《人民文学》的发展,关于青年作家的培养,还有关于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评选过程中的细节内幕等,李敬泽也是有问必答。不管他的回答是否能让读者满意,但真诚是显而易见的。
其实很多时候,作者的这重身份也是和他评论家的身份重合的。如他谈到期刊编辑和报纸读书版编辑的区别:编文学期刊的人和编报纸读书版的人对文学的了解起码有百分之五十互不交集;市场上卖得好的书评论家们却常常一无所知。在我的理解中,此处的评论家,李敬泽肯定也在其中。由此他的反思是:如何在批判中暴露自己的局限。
阅读这本书时,我把其中的部分访谈、序和信作为应酬文章来看。无论是哪一种身份,在批评圈子里行走,这样的应酬文章自是少不了。序言不好写,有些记者问也不那么好回答。好在李敬泽处在其中游刃有余。我一直觉得,把应酬文章写好,是作为一个作者的水平。李敬泽的这些文章,写得张弛有度,彰显了作为批评家的实力。
去年春天,在鲁迅文学院曾听过一回李敬泽讲课,题目就是《内在性的难局》。时隔一年,如果不翻当时的笔记,讲的什么早已经忘记了。这本书里收了一篇同题文章,是《2011年短篇小说》的序言。翻出笔记来对照,发现文章比讲课深入得多。
作为普通读者的李敬泽,在文章中是最可爱的,也是距离他所说的理想读者最近的。只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的时候毕竟不多。
后一篇:中国当代文学标准何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