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通师专中文系人才培养报告
(2014-01-31 13:10:07)
标签:
文化 |
分类: 自由链接 |
2006年9月,夏天敏《好大一对羊》获第三届鲁迅文学奖。2010年10月,雷平阳《云南记》获第五届鲁迅文学奖。从昭通师专走出的国家级作家、中国作协会员有:夏天敏、雷平阳、曾令云、宋家宏、黄玲、李骞、胡性能、傅泽刚、夏玲、吕翼……
网站首页申报材料基本情况团队建设制度建设基础建设成果展示创新特色
网站首页 >> 成果展示 >> 人才培养成效 >> 内容列表
人才培养报告
来源:昭通师专中文系
标志性建设成果之“人才培养篇”
中文系人才培养报告
调查单位/部门:昭通师范专科学校中文系
调查专业:语文教育专业(原中文专业)
调查范围/对象:历届毕业生(1980~2007届)
调查研究时间: 2007年~2008年
中文系人才培养调查研究项目小组
目 录
立项的基本情况………………………………………………………………...2
项目背景………………………………………………………………………….5
立项意义………………………………………………………………………….6
报告总述…………………………………………………………………………10
报告分述………………………………………………………………………….12
分述一
中文系1977~1984人才培养总结报告…………………………………………..19
分述二
中文系1985~1999人才培养总结报告…………………………………………..39
分述三
中文系2000~2007人才培养总结报告…………………………………………..30
分述四
原教育学院中文系人才培养综述报告
报告基本结论…....………………………………………………………………43
报告附件…………………………………………………………………………. 47
附件一:历届毕业生名单…………………………………………………………...47
附件二:部分优秀毕业生简况……………………………………………………...76
附件三:中文系人才培养活动大事记……………………………………………...79
昭通师专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被云南省教育厅审批为2007-2008年“云南省自筹资金重点建设专业”。学校决定,每年投入20万专项建设经费进行重点建设(《昭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关于2007-2008年度重点建设专业的决定》)。为保障该专业重点建设工作能又好又快地全面开展,达到办学条件充分,教学管理规范,运行状态良好,根据《云南省普通高校重点建设专业主要建设内容》、《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关内容和要求,中文系对该专业的人才培养工作进行了重新梳理和全面审视,并决定将这一工作任务立项进行建设,最终形成《昭通师专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总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以成果形式推出。
该项目负责人由系主任赵升奎老师担任,项目组成员由陈兴强、邓清海、杨艳、孙书杰、董彦屏、张洪娟、陈国菊、杨毅华、王太忠、刘伟安、易祥松等11人组成。项目于2007年11月开始启动,并已经于2008年底完成。
项目分三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2007年11月~2008年2月):调查研究阶段
此阶段,调查组成员进行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确切掌握了该专业每个毕业班级、每个毕业生的大体情况,特别是对优秀毕业生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充分把握。为保证调查数据准确,材料全面、客观,项目小组采用了发放《问卷调查表》、电话咨询、访问等多种调查形式展开了调查。
第二阶段(2008年3月~2008年5月):分析考察阶段
在这一阶段,调查组成员对已有的数据进行了核实,缺乏的数据展开了进一步追踪调查,对获得的数据进行研究和分析。项目小组召开了多次专题会议,针对调查中的相关问题,进行全面考察和分析,统一思想,统一看法,统一认识。
第三阶段(2008年6月~2008年12月):报告形成阶段
在第一、二阶段的基础上形成初级报告,召开改稿会,进行反复讨论和修改,最终形成正式报告。
报告分总述和分述,报告总体统稿和总述部分由赵升奎老师负责。
根据我系三十年中的发展变革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制度在此期间的重大改革,我们把报告分述分为三个阶段,各部分任务安排如下:
1、1978年专业初建至1985年两年制专科招生结束,由陈兴强老师负责。
2、1985年起(两年制专科改为三年制专科)到1999年(实施双轨并行就业制度),由邓清海老师负责。
3、2000年起(高校扩招、学生自主择业)至2007年,由杨毅华老师负责。
考虑到因三校合并,原昭通教育学院和师范的人才培养工作也应作适当总结,这部分的《综述报告》由陈国菊老师负责。
4、调查组的其他成员承担修改、校对等相关工作。
为使调查报告站在一定理论高度来看问题,真正使《报告》成为人才培养工作和建设的标志性成果。要求在分析研究材料的过程中,结合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教育培养目标和教育制度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理论提升,要求在充分总结教育教学思想、总结教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人才培养的拓展性审视,提出建设性的思考意见,得出有益客观的结论。
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始创于1977年昭通师专建校之初,是学校设置最早、办学实力较强、规模较大、师资力量相对雄厚的系科专业之一。原为中文专业,招收应届或历届高中毕业生,学制为两年。1985年改为三年制。
2003年按专业大类名称规范的原则,更名为语文教育专业。本专业自1978年招生至今,已走过了30个年头。30年来,办班67个,招收学生3260名,送走毕业班级61个,累计培养毕业生2817人。虽然该专业成立至今只有三十年,但她却经历了我国高等教育就业制度从建国以来的几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即“统包统分”、
“双向选择” 、“双轨制”、“自主择业”等几个阶段。
由于时代背景及专业特色等方面的原因,导致该专业毕业生的就业状况较为复杂。该专业的近三千名毕业生中,有从事教育的,也有从事行政、企事业等行业的,毕业生广泛分布于市内外、省内外的城市和乡村。因此此次调查表现出以下一些特点:
一、涉及的毕业生数量多、时间跨度较大。需要调查的毕业生近三千人,时间跨度从1977-2007年,计三十年。
二、毕业生毕业后所从事的行业复杂、部门不一。本专业的广大毕业生,不仅仅局限于从事教育部门的工作,有很大部分也从事行政、金融、企事业等部门的工作。就是在教育部门工作的,也有从事教学第一线、教育行政和后勤管理等工作的区别。
三、毕业生分布的区域广、范围大。就毕业生的分布而言,有在乡村工作的,有在城区工作的;有先在乡镇后到县、市工作的;有在本市的,也有到其他地、州、市工作的,还有相当数量的毕业生在省外工作。
由于以上的几个特点,调查工作有一定的难度,加上资金不足,一些工作难以充分展开,但调查组成员克服了调查中的种种困难,乐于奉献,使调查工作最终得以顺利完成。
“起重要影响作用的是实践模式和结果,而不是工具。” (特里林和胡德B.Trilling & P.Hood,1999)
为检验昭通师专中文系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和所培养人才的总体质量,我们对对广大毕业生和社会用人单位进行追踪调查。以期该项调查能客观地反映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效果和教育质量,验证项目研究的理论假设和改革思路,进一步明确语文教育专业未来的发展目标和方向,为创建具有特色的现代教育的基本理论框架体系和实践模型提供重要的事实材料和依据。
这次毕业生追踪调查,是我系首次在大范围内所进行的一次大型的教育科学研究。教育科学研究作为一种主要通过事实材料的分析和研究来达到认识教育现象的活动,必须将研究的问题上升到教育目标实现的层次和范围内才能最终得到有效的解释。为了充分发挥这次调查研究成果的作用,促进中文系内外对语文教育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质量基本状况的了解和认识的提高;使大量调查数据得到充分的开发利用,促进该专业教学、管理、研究水平的提高,我们对这次毕业生追踪调查,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深入挖掘各种数据的意义。具体说来,该项调研活动的意义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认识:
第一、这次调研活动,通过对三十年来办学经验的总结,对于确定现代语文教育专业人才培养目标,进一步面向现代社会办好该专业将带来积极的现实的意义。
我们认为,制定具有创新性和科学性的人才培养方案,
确定符合现代社会和时代要求的培养目标,是专业建设的航标。语文教育是传统专业,传统高等教育是“精英教育”,即培养的是“精英人才”。而现代教育正处于市场经济多样化因素整合的背景下,现代教育是“新型教育”,需要“通才”,需要“一专多能”的应用性人才。因此,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的目标开始由“专才培养”转向“通才培养”,为适应这一需要,该专业对其培养目标也作了调整,把“专门人才”的基本定位修改为“实际工作者”。这次对语文教育30年以来毕业生的调研活动,对于各阶段毕业生培养目标改变以后的实际情况的探索,对于各阶段培养目标确立后的教育教学效果的验证,对于确立符合新时代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目标都具有现实的建设意义。
第二、这次调研活动,通过对三十年来办学经验的总结,对于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建设、提高本专业的教育教学质量将具有本质的意义。
现代经济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对人才和科技的依赖与需求愈来愈强烈,对人才培养的规格、质量要求也表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等特征。面对这一时代要求,作为高等学校一方面要向社会提供和培养数量相当,规格相符的大批专业技术人才;另一方面,要不断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内容,改革教育方法,提高毕业生的培养质量,接受社会、经济对教育产品的检验,使高等学校的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就业能力,上岗后又具有较好的社会适应能力。通过对毕业生的全面调研,我们从办学目标定位、学科专业建设、教学模式确定、教学质量监控、教学质量跟踪等各环节入手进行重新审视,进一步树立了教学质量为专业发展的生命线的思想观念和办学思想。
这次调查为验证我们长期以来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效果,对于今天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全力贯彻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为学生全员打造搏击职场的通行证,对于进一步强化专业特色,逐步形成专业品牌,将起到建设性的实际效果和本质意义。
第三、这次调研活动,也是我们高职高专院校应对现代市场变化、服务社会需求的需要。
加强就业形势与择业观教育,教育学生认识自己,认识用人单位,关注市场信息,是我们长期坚持做的工作,特别是近十年来的重要工作。比如,我们对学生提出一些思考题:你想做什么样工作?你能做什么样工作?你认为这份工作需什么样的条件?目前,你具备了什么样的条件?哪些是你不具备的?你认为能得到这份工作吗?你今后打算怎么样?就业方向如何调整?等等。这次调查对于以上工作的验证,对于了解该专业毕业生在实际工作中所表现出来的基本素质和工作能力,促进我系相关工作,客观的反映该专业毕业生质量和社会声誉,充分展示我系发展中丰硕的教学成果,并及时发现我系在专业设置、课程建设、素质教育、毕业生就业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作及时的改进,更好的为社会服务将具有重大社会意义。
第四、这次调研活动,还是对于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设和形成专业品牌理念的需要。
教育作为一种培养人的社会实践活动,毕竟是一个极其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它是“教育者在教育活动过程中并不直接改变学生的身体(物质)状态,甚至不和学生发生直接的身体(物质)接触,而只是通过语言、文字、表情、神态等来影响学生的思想和情感,改变学生内在的知识结构、认知结构、情感意志结构,并通过这些心理结构促进和影响学生身心结构、社会实践活动结构的发展。”(桑新民,1999)它不仅受到教育思想、制度和方针政策,办学理念、方式和方法,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技术手段和基础设施条件等因素的作用和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和人们的学习需求及心理结构变化的制约。一种新的教育模式或学习模式的建立和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它需要结合实际,综合利用各种因素,进行理论创新和实践探索,并通过实践最终来检验,看是否有效。因此,这次调查对于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对于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专业人才培养持续发展机制,形成真正的品牌专业都将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指导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