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自由: 人生的荒诞虚无与滑稽无情

标签:
原因不理解连自己水平艾自由 |
分类: 自由评论 |
- 散文六题 王艳芹;(6-9)
- 短诗十二首 闫同兴;(9-10)
- 散文三题 闫同兴;(10-11)
- 小小说四题 王筱;(12-14)
- 坎坷的原乡梦——论钟理和创作中的中国书写 胡洪春;(15-16)
- 理性表白与诗学理想的建构——论许辉乡土小说的价值取向 马树芳;(17-18)
- 从《透明的红萝卜》看莫言与拉美的魔幻现实主义 王莹;(18-19)
- 自由的狂欢——王小波杂文简读 贲越;(20-21)
- 《屋子中的鸟》——个体悲剧的素描画 黄秀国;(21-22)
- “凝视”在卡夫卡作品中的表现 钱少昊;(23-24)
- 《金粉世家》的悲剧意识 邢海霞;(24-25)
- 奥德修斯人物形象分析 李昂;(26-27)
- 传统文化的高扬与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在汪曾祺的小说创作中的流变 李顺超;曾红军;(27-28)
- 充满良知和悲愤的“城乡叙事”——评西部作家傅兴奎的小说集《城市缝隙》 张文杰;(29-31)
- 浅析格非小说 徐琳;(32-33)
- 缺席的审判者——对《朗读者》中历史审判者身份的质疑 肖曼莉;(33-34)
- 精神分析视野下的张洁与其作品 邵珍;(34-35)
- 《我的记忆》的音乐新质性浅析 徐晓佳;(36)
- 老人与海:谁是主宰 李磊承;(37)
- 论霍桑短篇小说中的“追寻”主题 刁洁;(38)
- 论铁凝小说的空间意象 喻冉;(39)
- 《孽海花续编》非《新孽海花》:还原对陆士谔的“误读” 余宗艳;(40-41)
- 多重视角与整体意识——关于鲁迅小说文类观念研究中的问题与方法 陈粲;(41)
- 东方主义解构与多元文化主义理想——双线出发:对黄哲伦《蝴蝶君》文化策略 郭海威;(42-43)
- 从《狂人日记》看鲁迅的当代价值 张延体;(43)
- 幻灭爱情的梦境永存——试从等待的姿态探析《小团圆》的主题 孔倩楠;(44-45)
- 鲁迅对于“五四”的忧虑与坚持 杜竞芳;(45)
- 文本和现实——爱伦·坡诗歌《乌鸦》和《安娜蓓尔·李》中死亡意象的原型分 李明明;(46-47)
- 人生的荒诞虚无与滑稽无情——简评《生于黄昏或清晨》与《义薄云天》的殊途 艾自由;(47)
- 陶渊明与华兹华斯的田园情 李黎黎;(48-49)
- 从虚无主义看《父与子》 王卓;(49-50)
- 浅析自然主义美学 李军;(50-51)
- 杨家埠木版年画的艺术意蕴 李继义;(51-52)
- 论蒋风之对二胡音乐作品的再创造——写给仍在学习阶段的二胡演奏者 卜晓妹;(53-54)
- 活着的艰辛——浅谈新写实小说的“生存”主题 倪静;(55-56)
- 挪移与变异:中西文化比较视野中的电影《弃妇》 乔晓英;(56-57)
- 展示当代文学矛盾的现代性力作——评孟繁华《中国当代文学通论》 谷学良;(58-59)
- 性与不平等——以电影为例的浅谈 谢玲;(59)
- 明清丽情小说的现代阅读 李占稳;(60-61)
- 象征诗派和现代诗派的异同比较 崔湘青;(61-62)
- 六朝文论中的自然观 张晓娜;(62-63)
- 山水情操——吴建军山水画读后 孙国章;(2+63+83-92)
- 意境笔墨——吴建军水墨赏析 陈履生;(64)
- 烟林苍茫 心潜其中——论吴建军之画风 吕品田;(64)
- 水墨画无山 邓福星;(64)
- 无山之道——吴建军水墨画读析 赵鹤翔;(64-65)
- 水墨境界 崔苇;(65)
- 赛义德的后殖民理论及对当代中国文化建设的启示 孔涛;(66)
- 让“眼睛”说话 陈丹;(67)
- 浅析新时期电力行业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 宋继刚;(68-69)
- 从“反串艺术”解析当前我国文化生活现象 李锐华;(69)
- 浅析电视节目中主持人的参与意识 刘婷;(70)
-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的几点思考 赵荣国;(71)
- 《当代小说》学术论文征稿 (71)
- 论如何深入推进企业文化建设 宋继刚;(72-73)
- 浅谈修辞在广告中的运用 徐衡;(73)
- 论古汉语反义词研究现状 郭伦;(74)
- 繁体字优势及其文化意义 黄闵;吴燕敏;(75)
- 当代训诂学研究的新收获——读《新编训诂学纲要》 李继义;(76-77)
- 浅议如何在创建和谐企业中更好地发挥工会组织的作用 王忠雁;(77)
-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 张鹏飞;(78-79)
- 浅析农村中的早婚现象 姚红静;(79)
- 记忆深处的那些生灵 刘月新;(80-81)
- 林畔迎春 杨琳翔;(81)
- 歌词五首 谷兴建;(82)
最近,范小青的短篇小说《生于黄昏或清晨》和须一瓜的中篇小说《义薄云天》,不经意间殊途同归地给我们讲述了假亦真时真亦假的故事,好些连我们自己经历的事情都无从明辨是非,从而深刻揭示了人生的荒诞虚无和滑稽无情,发出了这个世界我们究竟还能相信谁的呐喊!
一看《生于黄昏或清晨》这个篇名,就诗意得虚无飘渺,带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在《生于黄昏或清晨》中,范小青为我们讲述了几个经典的小故事,一个是“多名字”的故事:一位去逝的退休老同志老张竟有“张萧生”、“张萧声”、“张萧森”、 “张萧升” 、“张萧身”五个版本的名字,前三个版本来自个人档案,后两个版本来自户口本,应该说都是我们平时查询的可信度很高的权威资料,究竟以本人填写的、以人事处填写的还是以派出所填写的为准,莫衷一是,各有其理,最后还是按其老太太的说法确定为“张萧身”来盖棺定论了事的。而文中其女儿发出的“至于我爸到底是‘声’还是‘身’还是‘升’,人都不在了,管那还有什么意思呢”,更拉长了我们本已无所适从的思绪。一个是“多属相”的故事:刘言竟有“小兔子”、“小狗子”、“小猴子”三个属相的说法来自三个长辈老乡的说法,而“大龙”和“小龙”两个属相的说法又来自大嫂和刘言自己的说法。关于五个属相的说法,大哥认为“城里人讲究个年龄,不像乡下人这样马马虎虎”。警察认为“现在当官进步,年龄可是个宝,万万大不得,别说大一年两年,不巧起来,大一天两天都不行”。而刘言则发出了“有时候身份证上的信息并不可靠”的叹息。一个是“错职务”的故事:本是副处长的刘言,其女儿把学校填表的事情当儿戏,一不留神一式两份表格,一份把他降为科长,一份把他官升处长,而女儿却振振有词:“这有什么,填什么你不都是我爸?”。弄得老师找刘言严肃谈话:“ 刘先生,你有提拔得这么快吗?在填第一张表格和第二张表格的时间里,你就由科长当上处长了?”一个是“假身份”的故事,无业农民钱新海就因为和堂兄钱新根长得像,竟有模有样地冒名顶替其当乡派出所警察而无人过问,而更为让人震惊的是,钱新根在外面混不下去又回来当警察钱新海自然下岗同样无人过问。这些故事通过对人的名字、属相、职务、身份“不可更改”和“必须更改”真真假假、虚虚幻幻得扑朔迷离的苦苦追问和考究,结果发现这些作为人存在于世间的最基本特征,由于某些不可知的因素特别是人为因素也常常是谬误百出。既然人连自己的名字都无法确认,连自己的属相都无法确定,连自己的职务都可以一笔提升,连自己的身份都可以随意置换,那么一生冥冥之中我们又有多少事情是可以正确把握呢?就是通过这些故事,在跟档案、老乡、亲人、警察打过交道之后,主人公刘言平静安稳的生活竟变得有些草木皆兵,发出了“最真实的东西也许是最不真实的东西”的怀疑一切的想法,由具体的故事升华到了人生哲学的高度,从而揭示了人生的荒诞虚无和滑稽无情。
也许是因为这两篇小说佳作的故事有着看似顺利成章其实荒诞虚无和滑稽无情,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和精神深度,行文止而意不止的共同点的缘故,《生于黄昏或清晨》首发《收获》2010年第5期后被《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和《作品与争鸣》第11期同期选刊,而《义薄云天》首发《人民文学》2010年第9期后被《小说选刊》10期和《小说月报》11期相续选刊。我想,这既显示了范小青、须一瓜两名著名女作家高人一筹的小说创作水平,同样显示了《收获》、《人民文学》、《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和《作品与争鸣》五家文学名刊火眼金星的选稿编辑水平,这或许也可解释为为什么广大读者购买刊物时始终倾心于名作家和名刊物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