崛起的“80后”批评家
——评《“80后”批评家文丛》
周明全/文
![[转载]崛起的“80后”批评家 <wbr> <wbr>《文学报》2013年12月19日 [转载]崛起的“80后”批评家 <wbr> <wbr>《文学报》2013年12月19日](//simg.sinajs.cn/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2013年11月,由著名文学评论家陈思和主编,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80后”批评家文丛》正式出版面世。此为国内第一次系统而全面地推出“80后”批评家文丛。文丛遴选了目前在国内有一定影响且水准俱佳的八位批评家,包括金理的《一眼集》、杨庆祥的《现场的角力》、黄平的《贾平凹小说论稿》、刘涛的《通三统:一种文学史实验》、周明全的《隐藏的锋芒》、何同彬的《浮游的守夜人》、傅逸尘的《叙事的嬗变:新世纪军旅小说的写作伦理》和徐刚的《后革命时代的焦虑》八本,几乎将优秀的“80后”批评家全部囊括。
诚如批评家宋家宏在《“80后”批评家文丛》审读意见中所说,“80后”批评家还没有成为文坛的主流批评家,他们缺乏群体亮相的机会。《“80后”批评家文丛》的出版,使这些已经有影响的批评家作为群体首次亮相,丛书出版后,将会在中国当代文学界产生一定的影响。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这套文丛,对推动中国当代文学批评,推进文学批评青年人才队伍的成长产生重要作用,丛书的策划富有眼光。
作为国内第一次集中推出的“80后”批评家文丛,该文丛具有一些值得认真总结的特点。
一是文丛由“80后”批评家自主策划、遴选人选。2012年年中,关于“80后”批评家难“冒头”的话题,经媒体集中报道,引起学界、社会广泛关注后,云南人民出版社决定策划出版一套丛书,集中推出“80后”批评家,助推“80后”批评家的崛起,为中国批评事业做出贡献。“80后”批评家的人选,主要由我和刘涛商讨确定。由于我们同为“80后”批评家,彼此处境相似,心灵相通,能更清晰、全面地理解“80后”批评家的创作,这是该丛书的一大特色。
其实,云南人民出版社一直有着培育文学批评新人的传统,上世纪90年代,我社策划出版的《博士思想文丛》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作者先后有当年也是文学批评新人的陈晓明、孟繁华、程光炜、旷新年等,这批优秀的学者现今已经成为中国文学批评的中坚力量。有意思的是,《博士思想文丛》有的作者也是这套《“80后”批评家文丛》作者的导师,比如《“80后”批评家文丛》中的两位佼佼者杨庆祥、黄平即是程光炜教授的得意门生。两人同为程教授2006级的博士生,现已成为北京、上海较受关注的青年学人。
二是丛书由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著名文学批评家陈思和主编。陈思和教授在国内外批评界有着相当大的号召力和影响力,著作等身,其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教程》更是国内文科专业学生的必修教材。在培养文学批评新人上,陈思和教授一直是热心的,当年由他策划、主编的“火凤凰批评文丛”,推出了张新颖、郜元宝、罗岗、王彬彬等一大批新人。可以说,“60后”那代批评家的横空出世,陈思和教授是主要的推手。在《“80后”批评家文丛》“总序”中,他也说,“‘80后’的文学批评家,目前大多数都在高校里艰难地挣扎奋斗,文学批评也不是什么畅销书,我有机会支持,一定会尽些绵薄之力,这符合我在工作中一贯的追求。”这次文丛中的两位作者金理、刘涛是陈思和教授的学生,每次他们谈起陈老师,都充满尊敬。金理在《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与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一书的“后记”中说,半年前一位同门师兄毕业南下,临别前讲起陈老师在手术台上,还在为他的工作打电话联络请托。那一刻,我看见师兄的眼睛是湿润的。没有一个学生不爱戴陈老师。2013年5月,我在北京拜见陈老师,当我提出请百忙之中的陈老师来主编这套文丛时,陈老师当即表示同意,让我深为感动。
此外,丛书亦得到了程光炜、丁帆、李洱、林建法、吴义勤、施战军、朱向前、张燕玲、王干等著名文学批评家或作家的鼎力支持。“80后”批评在近两年迅速“冒头”,与这些文坛前辈的关爱与支持密不可分。
三是文丛所选择的金理、杨庆祥、刘涛等八位作者,是这一代批评家中有代表性的新锐批评家,且在国内已经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从知识结构看,“80后”批评家几乎清一色地毕业于名校,且导师都是国内一流的批评家。金理、刘涛博士毕业于复旦大学,师从陈思和教授。杨庆祥、黄平博士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师从程光炜教授。何同彬博士毕业于南京大学,导师是丁帆教授。傅逸尘硕士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导师是著名军旅文学批评家朱向前教授。徐刚博士毕业于北京大学,师从张颐武教授。在名校宽松的学术氛围中,“80后”批评家的成长有着天然的优势;在名师的指点下,“80后”批评家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有着良好的学术训练和宽广的视野,这为他们从事文学批评提供了难得的环境。
从目前的学术成果看,上述几位“80”批评家都在很有影响的评论刊物发表了较有深度和影响的文章,且多人的文章被《新华文摘》《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从出版专著上看,目前,金理出版了专著《从兰社到〈现代〉:以施蛰存、戴望舒、杜衡与刘呐鸥为核心的社团研究》、《历史的诞生:1980年代以来当代小说中的青年形象》,刘涛出版评论集《当下消息》、《晚清民初“个人—家—国—天下”体系之变》,黄平出版评论集《“80后”写作与中国梦》、杨庆祥出版有学术专著《“重写”的限度——重写文学史的想象与实践》、《文学史的多重面孔》(多人合著);主编有《文学史的潜力——人大课堂与八十年代文学》等。傅逸尘著有文学评论集《重建英雄叙事》、报告文学《远航记》,
(中国作协、中华文学基金会“21世纪文学之星丛书”2008年卷,傅逸尘成为该丛书有史以来最年轻的入选者)以及长篇纪实文学《远航记》,徐刚出版了《想象城市的方法》。
尤其这两年,“80后”批评家开始关注同代人的创作后,不仅受到了同代人的认同,亦得到了文学界的广泛认可,奠定了他们在文学批评界的地位。正如陈思和所言,对于“80后”批评家的前景,似乎已经不用操什么心,很快会引起各方的关注和热捧,名利对于他们来说,不过是一步之遥。我想,陈老师所谓的“名利”,说的是“80后”批评家受到关注的程度,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物质名利。
四是这是“80后”批评家第一次集中亮相。“80后”批评家金理说,“80后”批评家要引起人们关注,甚至说以他们的力量推动文学事业的繁荣,那么靠散兵游勇小打小闹是成不了气候的,必须要集体亮相。文学尽管是个人的事业,但要说到引起社会关注、介入公共世界,确实得集体亮相。虽然金理此话的意境是说要关注同代人的创作,但我想,这也牵涉“80后”批评家整体亮相的问题。“80后”批评家已然崛起,但至少目前,还没有形成更大的气候,虽也出版过专著,但尚未整体、集中地出版过文丛。“60后”批评家的崛起,依靠的是“火凤凰丛书”的集中推介,“70后”批评家的实力已很深厚,但文坛却没有形成“70后”批评家这个整体,或跟没有很好地策划、推出一套关于“70后”批评家的文丛有直接关系。
云南人民出版社整体推出“80后”批评家的文丛,其目的,就是想依靠整体推介的形式,集中推出“80后”批评家,以此引起学界、社会更广泛的关注,助推“80后”批评家的成长,繁荣新世纪的文学创作。
五是虽为同龄人,“80后”批评家的关注点却各有千秋,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态。
有偏重于史的文学批评。刘涛的《“通三统”:一种文学史实验》文学史的烙印更浓,其实,该书本就是一部文学史。刘涛希望打破此前文学史常规,实践一种新的文学史观,将晚清、民国和当下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有史的厚重感的,金理亦是一例。金理的《一眼集》偏重于史,无论是对其亲近师友的观察、理解和感受,还是现代文学研习心得、当代小说批评、文学史、思潮与现象的探察和读书札记,都力争在文学史的整体视野中把握当代文学。徐刚的研究偏重在对于当代文学的研究上,《后革命时代的焦虑》中很大一部分是研究“十七年文学”的。正如中山大学郭冰茹教授在《走笔至此》一文中所谈及的,好的文学批评应该既能体现出作者的史家眼光,显示出作者的理论素养,同时又不失锐气、才情和锋芒。刘涛、金理、徐刚不仅显示出了“史家眼光”,也不失“锐气、才情和锋芒”。
有偏重于直面当下的介入式批评。杨庆祥近年来在《名作欣赏》、《南方文坛》等主流刊物主持评论栏目,积极参与到当下的文学创作中,其关注点亦以当下为主。《现场的角力》主要是对当下文学、作品和现象的研究,直面当下,勇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傅逸尘作为《解放军报》编辑,连续七年盘点和评述年度军旅文学创作,不仅别具一格地描绘出新世纪军旅文学“裂变”与“生长”的整体景观,而且对新世纪军旅文学的文化语境、发展态势、叙事伦理、审美旨趣、艺术成就、创作局限等进行了全面深入系统的阐释和论析,填补了新世纪军旅文学研究的空白。傅逸尘将“伦理批评”引入到了军旅文学研究中,为军旅文学研究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和言说话语,其对军旅文学研究的学理性建构和创作层面的引领意义不可低估。他对新世纪军旅长篇小说的持续关注与整体研究,以及对其日益影视化与世俗化倾向的早期预警及后来的严厉批评,显示了一个青年学者的敏锐和智识。《叙事的嬗变:新世纪军旅小说的写作伦理》是傅逸尘聚焦新世纪军旅文学研究的最新成果。我自己在出版社工作,成天和书打交道,故关注点也主要集中在当下文学创作上。只是,我非学院派,学的是绘画,搞文学批评属半路出家。所以,我的文章个人感受更浓厚一些。《隐藏的锋芒》收录的主要是对于作家、作品和文学现象的一些理解。
有偏重于文本细读的批评之路。何同彬的《浮游的守夜人》主要是对作家作品的解读,目前批评界重“主义”,唯西学,却恰恰忽视了对于文本细读后方可提出自己的见解。作为年轻一代的批评家,何同彬能沉潜下来,认真研读作品,难能可贵,这也让《浮游的守夜人》显示出了不一般的厚重感。黄平的《贾平凹小说论稿》亦是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对贾平凹进行个案研究的典范。这部作品从贾平凹的处女作写起,直到新世纪以来的最新作品,提出了许多新鲜的见解。程光炜教授在序言中对此做了充分说明:他的文章,在叙述风格上,秉承了他文气沛然、一气呵成的写作特点。他对贾平凹小说创作丰富性的把握,也能做到细致周全,持论公平,并秉持对于一个研究者来说难能可贵的批评性的状态。更值得一提的是,黄平在论文中充分发挥了他所擅长的“细读”,以作品带问题,往往从一个对话、一个细节入手,讨论其特殊的历史隐喻;而且他以一种“症候式批评”的眼光发现,历史在某种时候,又经常是以一种文学化的方式显示自己的存在。
六是文丛为开放性的丛书,不是做完此辑就收工的事,而是将继续关注“80后”批评家的成长,今后将继续推出在评论界冒头的“80后”新人,全方位展示“80后”批评家的创作水准。下一辑,将收录岳雯、李德南等“80后”批评家的批评专著。另外,将以文丛为主体,延伸出《“80后”批评家年度选本》,将“80后”批评家每年在主要评论刊物上发表的文章筛选、整理,每年出版一本选本,为学界研究“80后”批评家提供必要的文本依据。
当然,“80后”批评家的成长,非一套丛书、非一家出版社所能为之,希望《“80后”批评家文丛》能取到抛砖引玉之效,若此套《“80后”批评家文丛》能引起学界的广泛关注,由此生发出更多的扶持“80后”批评家成长的机制,那么,此亦为批评界的一大喜事。
2013年11月6日下午于云南人民出版社办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