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自由:我的文学梦
(2013-12-09 09:02:54)
标签:
文化艾自由我的文学梦时代文学昭通作家精品集 |
分类: 自由入集 |
艾自由
人生如梦,往事如烟,弹指一挥间,不知不觉已到而立之年。回首三十年来的文学追梦之旅,让我欢喜让我忧,就像品尝橄榄一样值得回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我出生于素有“鸡鸣三省”之称的云南省历史文化名城——威信县扎西镇。九龙溪水造就了多愁善感的性格,扎西会议常使历史责任感油然而生。因受诗人父亲艾飞(笔名麦芒)的影响,自幼就喜爱文学,梦想有朝一日成为作家。记得从小学到高中前期,我的成绩都不错,特别是语文,常常稳座全班第一名的宝座,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中文系是我梦寐以求的走进象牙塔后的专业。但是,我失望了。缘于到了高中后期严重偏科和不分昼夜地阅读课外书籍,虽然作文隔三岔五被作为范文在语文课宣读,可数理化因无心研读而一塌糊涂,致使高考落榜。悲痛欲绝顿觉人生渺茫,前途无望。加之生性固执,我行我素,使父母伤透了脑筋。为此一心望子成龙的父亲专门为不争气的儿子作了一首题为《补习生》的小诗:
一个寒暑/又一个寒暑/一个春秋/又一个春秋
这首诗在《昭通日报》上发表后引起了不少补习生及其家长心灵的共颤,也使我在痛定思痛后卧薪尝胆,于 1991年9月那个阳光灿烂的日子踏进了云南昭通师专中文系的大门,也就应验了爱默生所说的“每一种挫折或不利的突变,是带着同样或较大的有利的种子”。
作为人生第一个驿站的昭通师专,由于在高考中我的语文是以全校最高分123分(满分150分)的好成绩挺进的,进校读中文系如鱼得水,特长得到充分发挥。主持中文系团总支工作,当选为校学生会宣传部长,被聘为“校园之声”广播站总编辑,创办并主编校园刊物《师苑》报,忙得个不亦乐乎。特别值得一提的是1992年3月我和父亲一道应邀参加昭通地区文联主办的文学笔会时,著名彝族作家李骞在晚餐时调侃说“麦芒和自由是我们昭通的大小仲马”,虽属开玩笑式的鞭策,当时也让我这个书呆子沾沾自喜过一阵子。师专三年,有幸受教于周天忠、宋家宏、胡性能、杨昭等作家型学者,并结识了樊忠慰、陈永华、沈沉、尹默等校园才子,确如许多人对我所说的那样,我没有白过,在学业上是优,在政治上是优,在组织能力上也是优。
1997年7月,我迎来了参加工作后人生旅途中的一次转折,威信县委组织部、宣传部、威信报社联合在全县行政事业单位在职干部中公开招聘四名《威信报》采编人员。经过过五关、斩六将,我以笔试第一名、口试第三名、综合考核第一名的优异成绩,从众多具备大专以上学历的参聘人员中脱颖而出,被威信报社录用。
1998年11月23日,对于我来说可谓“双喜临门”,一是因文字功夫较好调进县委组织部办公室从事文秘工作;二是这一天喜得贵子“艾笑”。为此,他的麦芒爷爷还专门为他作诗一首“冰河期过去了/你一睁眼面带微笑/笑、笑、笑/笑向明天/笑向太阳。”
2004年7月,在由云南省委副书记、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协副主席丹增作序,云南省昭通市作家协会组织编写、作家出版社出版的充分展示昭通作家群的创作实力的《崛起的昭通作家群》文学丛书中,我的《凝眸扎西》有幸入选散文卷。10月22日重阳节,我和来家里看望老诗人麦芒的汪舒、潮汛、陈正强等文友闲谈时提议成立文学类的民间组织,大家表示赞同,并酝酿办一份《扎西文学》。11月28日至12月2日,天赐良机,应邀参加“云南昭通作家创作研讨会”期间,我斗胆拜会了陈建功、张平、蒋子龙、白桦、贾平凹、白描等中国作协领导、全国著名作家,请他们为《扎西文学》题写刊名及为《扎西文学》题词。中国作协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陈建功还为我题字一幅以勉励:“天高任鸟飞--艾自由小友”,对我激励很大。也明白了一个道理:“事在人为,休言万般皆下品;境由心造,退后一步自然宽”。
2005年1月1日,经过精心筹划,伴随着新年钟声的敲响,经过民政注册的扎西文学学会成立暨《扎西文学》创刊座谈会在威信县扎西宾馆会议室召开。作为扎西文学学会常务理事、《扎西文学》副主编,我静静地听着大家对《扎西文学》创刊号以名家新人并举的耐读文章、新颖别致的版面设计赢得的如潮好评,心里真是乐开了花。虽然作为月报,《扎西文学》已出刊四期,但我始终牢记《扎西文学》顾问、“昭通作家群”领军人物,云南首位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夏天敏今年初来信给我的谆谆教诲:“你们聚集了一批热心文学创作的人,创办刊物,创作作品,实属不易。文学创作是项艰苦的事业,需要的是热情、坚韧、能吃苦,耐得住寂寞。望要有长远打算,莫图一时热闹,扎扎实实读书写作,经过长期努力,方能取得成绩。并祝扎西文学事业扎根生活、蒸蒸日上,蔚成大观,成为“现象”。
作为一名昭通师专中文系的毕业生,除了干好本职工作外,我爱好读书写作,一方面是毕业至今我从事的都是与文字打交道的工作,另一方面主要是把它作为一种充实人生的业余爱好。由于书生气难改,“作家梦”未灭,作为一个长期与文字打交道的人,我坚信“仕途一时荣,文章千年在”,在写作上也算小有成绩。自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本着自尊、自强、自立,站在新世纪的起点上,当我以自由之声豪情迈进二十一世纪后,迎来了自已的三十岁生日。人生能有几个三十年,于是我又作起了第二个三十年的“111”工程梦,梦想读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的作家班,梦想出版一本个人文学作品选集,梦想教育好我的儿子成为社会有用之才。
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巴斯德说过:“机遇只偏爱有准备有头脑的人”。天道酬勤,我相信老天不会辜负我的!
啊,我的文学追梦之旅,一名师专生的文学追梦之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