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自由: 从“35家出版社争夺易中天新作”说起

(2013-12-07 16:22:27)
标签:

文化

35家出版社

争夺易中天新作

云南杂文奖

艾自由

分类: 自由杂文

               

                从“35家出版社争夺易中天新作”说起

 

■艾自由


艾自由: <wbr>从“35家出版社争夺易中天新作”说起

艾自由: <wbr>从“35家出版社争夺易中天新作”说起          

         据上海《新闻晨报》报道,央视《百家讲坛》将厦门大学教授易中天捧成了大红大紫的学术明星。这一火,闹得原先自由惯了的易中天在家不敢接电话,出门不得不戴墨镜。但是在付出了成名代价的同时,利益也是滚滚而来,光以图书销量来看,发行量成倍地增长。仅以上海文艺出版社2000年出版的《品读中国书系》为例,当年只印了1万套,到了2005年底增至4万套。而今年,才4个月就销出去6万套。易中天尚未出版的新作《品三国》更是到了炙手可热的地步,35家出版社先后表示了意向,易中天和央视国际电视总公司于是决定5月下旬面向全国对该书稿进行无底价竞标,这在中国出版史上尚无先例。
       在这个作家、学者普遍惊呼“出书难,难于上青天”的时代,不少著书立说者都有切身体会,要想出版社主动签约出书的美事越来越少,若想将自己的笔耕成果变成著作问世,只有选择自费出书的艰辛之路。但自费出书需要谈起来很不亲热的钱,光一个书号费动辄上万元,即使是丛书号也至少要数千元,这对于每月仅凭工资吃饭的文化人来说,谈何容易,养家糊口就所剩无几,于是大多选择了印刷1千册的最低印数,出版一本书也就花去了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甚至要靠至亲至友赞助。出书和赌博、上网一样都是有瘾的,出了一本还想出一本,多多益善,何况现在普遍存在的现象又是想出书的人没有钱,有钱的人不想出书。笔者因参与主编民间文学杂志《扎西文学》,不时收到全国各地不少文友自费出版的签名本书,有的还希望推介推介、助销助销。因此,在为文友祝贺大作出版发行的同时,我为在助销上的无能为力表示深深的遗憾和歉意。
       随着网络时代的来临,纸质图书已不是人们阅读的唯一选择,网络时代、电子图书等新兴事物给人们传统的阅读习惯带来极大的冲击。今年423日是“世界读书日”,其口号是“让世界上每一个角落的每一个人都能读到书”。调查显示,我国有读书习惯的人只有5%,国民图书阅读率已低于50%,而上网阅读率却大幅增长至30%左右。2005年我国图书阅读者中,每人每年平均阅读图书4.5本,人均图书年消费也就是四、五十元,即使是北京、上海等大城市也不超过八十元。每人每年平均阅读杂志7.4本,大多为公费订阅,私人购买则集中为知识、娱乐、休闲型杂志。而读者群中占很大比重的大学生最喜欢读的三类图书是文学、历史和人物传记类、外交类。同时,包括英语词汇在内的应用型书籍占据了学生课外阅读时间的一半以上。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当前大学生读书是追求适用,立足于现实社会的要求的。这也应了老作家李国文年初在《光明日报》发表的《我的阅读主张》一文中所说的:“一般说来,凡阅读,目的有二,一,求知,二,消闲。求知也好,消闲也好,是可以并行不悖的。求知,未尝不具消闲的功能,消闲,未必不收到求知的效果。”购买实用型图书主要是学习、工作必需,购买消闲型图书主要是兴趣、爱好使然。作为一项个性化的体验,消闲型图书的阅读快感非读书者不得而知。我认为,易中天先生所著的书就是这种闲书,让人能松散娴静读的书,给人以阅读快感的书。这种书在琳琅满目的书店里可谓少之又少,是那种不少人愿省下饭钱买之而后快的让人敬畏、给人智慧的书。虽说人们常说“开卷有益”,可苦于囊中羞涩的年轻人购书奉行“实用主义”,实用型图书和消闲型图书占了很大比重,自费出版的书绝大部分不在他们的购买视野范围以内,从而让不少自费出书者深刻地体会到了图书经受市场检验的无情和书籍出版后卖不出去的无奈。
        当今社会,读书“治国平天下”的政治色彩渐趋消退,更多的作为个人“修身养性”之道。在疲于奔命的快节奏的社会中,读书成为我们完善心智的一条有效途径,成为我们丰富有限人生的一种极佳方式。读书使我们的精神不再贫乏、生命不再单调、人生不在孤独,使我们成为胸怀理想、富有学识、洞察世事的人。我认为,除了是列宁所说的书籍是巨大的力量外,优秀的书籍还会带来滚滚财富,使杰出的写作者不再清贫。易中天教授成为大红大紫的学术明星、“35家出版社争夺《品三国》”所创造“出版神话”带来的名利双收决非偶然,乃是易中天先生多年苦心钻研、厚积薄发的结果,是易中天先生用知识的力量、智慧的力量征服读者的结果,是赏心悦目的书籍确能给人以智慧和力量的结果。这对于不少自视为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作家、学者自费出了不少书籍却无人问津,只好作为“签名书”普送亲戚朋友“斧正”难道不值得好好反思反思吗?

 

 原载《云南政协报》 200692日第9版,200812月荣获云南省杂文学会和春城晚报社联合举办的第五届(“春城晚报”杯)云南杂文奖三等奖。

艾自由:“70后”作家逐渐走出尴尬现实——《边疆文学》“‘70后’作家短篇小说专号”阅读感言

关注《艾自由的好看评论》微信公众号请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艾自由简介]至今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杂文月刊》《文学评论》《艺术百家》《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评论200余篇,多篇入选《新形势下文艺评论的理论与实践》《文化自觉与当代文艺发展趋势》《2014年度中青年文艺评论文选》等文论选本,与人合著有《昭通文学三十年》《文学昭通》。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现供职于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