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汪  舒:报纸副刊如何留住读者——以《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为例

(2013-11-28 22:42:48)
标签:

影像

文化性

专栏

艾自由

分类: 自由专栏

 汪 <wbr> <wbr>舒:报纸副刊如何留住读者——以《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为例

 

  报纸副刊如何留住读者

   ——以《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为例

 

     ■汪  

  

新闻招客,副刊留客,一份随机抽查结果显示,人们对一张报纸的关心80%左右是因为新闻,同时,接近60%的人对报纸副刊的知识性、趣味性、和咨询方面的问题感兴趣。著名报人赵超构曾说过:新闻是报纸的灵魂,副刊是报纸的面孔,报纸耐不耐看主要看副刊。从当今社会形态观之,情况也是如此。一张报纸对生活节奏快的人来说,新闻是他主要关心的对象,但当静下来,耐心品味的还是副刊。因而,一个好的副刊是沟通报纸与读者的纽带。

 但是,伴随厚报时代而生的浏览式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网络及手机等及时通信工具改变了人们的阅读心理。多年前对报纸副刊情有独钟的读者随着社会发展移情别恋,副刊的读者在流失,副刊的品位在降低。副刊路在何方?本文以《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作为个案,试图找到报纸副刊留住读者的一些答案。

       求变:如何给报纸副刊定位

 报纸副刊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种类,是读者对报纸阅读的审美需求。早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就有报人提出副刊的消闲性功能,这一思想延续至今。以此为代表的有《广州日报》的《每日闲情》、《南方都市报》的《城市笔记》、《南方周末》的《百姓记事》、《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几张报纸副刊的成功,无疑在说明一个事实,报纸副刊的消闲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和特点。但是,如何将副刊办得既有消闲趣味而又不失思想文化意蕴?这是《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的定位思考。

 2008年年底,《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从各种定位的纠结中走出来,确立了消闲趣味和文化底蕴特点。

 200918,首次出现在读者面前的《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配发了编者按:

 新闻纸媒的副刊由不同的内容组成,涉及生活、文化、文学、风土等新闻之外众多领域,五尺道是历史上昭通经济文化传播的标志,同样也是一个地域性标志,《昭通日报》文学副刊命名为《五尺道》,具有地域性、历史厚重感、文化意蕴等优势。

为此,文学副刊要体现地域性特点、时代性特点、贴近性特点,以不同形式的文学体裁,融雅、俗、趣、情为一体,力求文学表现人情与人性、社会与生活、历史与现实的至善至美。

这不仅是一个副刊的定位,更是一个副刊的主张,当两年时间过去,《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在读者中所产生的影响证明,报纸副刊只要顺应时代,及时把握读者需求,注重在编辑过程中研究传播的现象和问题,结合大众传播媒介新规律,就能焕发出新的活力。

                                   求活:内容和形式的变革

2010年年初,新闻出版总署副署长李东东在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新春茶话会上提出,希望报纸副刊在推进全民阅读及公共文化服务中发挥独特作用。如何发挥独特作用,《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两年来坚持加强热点策划,打造精品专栏,追求简洁版面,一改副刊被动刊载小说、诗歌、散文的局面。

副刊策划不能游离于新闻之外,必须有较强的新闻由头,能够首先从新闻角度引起读者的兴趣和关注,与此相关联,副刊编辑要具有一双新闻眼,从新闻事件中寻找副刊延伸的空间。20101030,在昭通文学艺术家创作中心落成仪式上,中国文化巨头丹增、张笑天、张胜友、周梅森等聚集昭通再次展开对昭通文学现象的讨论。对这一文学盛况,《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全程跟踪采访,形成专题策划,报道了几位大家对昭通文学发展的观点及评述,并以纪实手法形成《被文学温暖的土地》一文,全方位解密昭通文学发展的过去与未来,引起读者广泛的关注。一位读者来信表示,是《五尺道》副刊让他对昭通文学现象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

读者对昭通文化事件的了解一定程度依赖于《五尺道》副刊。20101019,鲁迅文学奖揭晓,昭通籍诗人雷平阳成为该奖诗歌奖获得者,人们关注的眼光开始从网络媒体寻找雷平阳获奖的有关信息,对于这一读者关注的热点,《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加强了策划,诗人雷平阳接受了《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的首家专访。1022,《五尺道》副刊以《荣耀属于文学,我只是文学的仆人》记录了诗人雷平阳获奖的心路,当天的《五尺道》副刊专题介绍了雷平阳在全国诗坛所产生的影响,读者对这一事件有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同样,当唐建10万字的系列散文《照壁山纪事》获第七届滇池文学奖时,《五尺道》副刊第一时间跟进,对唐建进行独家专访,唐建创作不多,在昭通作家群这个圈子不被读者所知,专访《唐建:因曾经逃离土地而羞愧》一文解读了一个写作者对土地独有的情怀,引起读者对昭通另一个创作层面的认识。

专栏不仅是一个版面的亮点,同时也是一张报纸的支点,创办专栏能迅速改变版面面貌、带动版面走势,牵动读者视线,强化阅读效果。2010年,《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开始为本土作者开辟专栏。专栏自由漫谈的主笔艾自由曾在国内多家评论刊物发表文学评论,自由漫谈主要针对昭通作家创作体验,深入昭通作家群的纵深,解析昭通作家群的形成、发展、特点;专栏夏吟声远的主笔夏玲作为诗人,其诗歌创作在全国有一定影响力,但就是这样一位女诗人,他写作题材不被人了解的一面通过《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展现出来,那就是对昭通风土文化的探寻,专栏文章刊发引起读者的兴趣;专栏符二专栏的主笔符二作为80年代的作家、诗人,他的写作方式和思想方式通过其专栏文章吸引了年轻一代读者,有读者这样评价 符二专栏里的文章,一股清新的风,相信年轻读者能享受到无法言说的愉悦,我因此喜欢上《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

不仅是内容,形式吸引读者同样至关重要。因为报纸是以文字、文章、版面见长的媒体,在现代快节奏的生活中,版式设计的简洁明快就显得重要。《五尺道》副刊充分利用字体变化、图片布局、线条运用、版块照应、标题修饰等版面语言,尤其图片居中的排版方式、标题多采用仿宋给读者视觉清秀空灵之感。

    求质:《五尺道》上的本土意蕴

报纸副刊要体现地方文化特色,将地方乡土气息融合到不同体裁的文章当中,使之成为具有地方文化性的副刊。这是报纸副刊的品位特点,也是一张报纸副刊与其他报纸副刊的质的区别。《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创办之初,就以浓郁深厚的本土特质、充满个性的版面策划引起读者关注。

栏目作家方阵·对话作品对昭通作家出版物或作品进行深度解读,围绕为什么写、写了什么、是什么样的作品这一框架,运用大众传媒语境对作家作品进行推荐和解读,让阳春白雪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大众能接受的阅读,拉近作家与读者之间的距离;摄影栏目大地影像 诗歌栏目“2011昭通本土诗展等体现浓郁的本土特色,也因此吸纳众多读者的眼光。同时也因其本土特点,栏目文章被昭通文学艺术网、天涯社区、云南文艺网、诸城网、21世纪新锐作家网等多家网站转载,《五尺道》副刊获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中国报业协会党报分会新闻评选委员会颁发的好版面奖、专栏奖,所编辑刊发的文章多篇获奖。

本土性很容易被狭义理解为地域性,报纸副刊除具有浓郁的本土特色外,应具有开放性和包容性。《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站在文化发展的前沿,以读者的视角关注文化前沿动态。 当瑞典皇家科学院10719时宣布,2010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秘鲁作家马里奥·巴尔加斯·略萨的时候,《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邀请知名评论员对略萨的作品思想进行评说,《略萨,带给我们文学信念》一文分析说,略萨多年对文学的执着和信念,带来的是淡然、淡定的写作态度。这一思想的传播对本土作者无疑是一种忠告,同时对提高《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的品位有积极的作用。

没有思想深度,再厚的报纸也是浅薄的。在一个网络阅读迅速成长而且被广泛接受的时代,读者总是不自觉追求着阅读的效率。传统纸媒,贡献给读者的应是深思、深读、深识,一篇作品,不仅能愉悦读者的眼球,更应打动读者的心灵。这个常识性问题某种程度上是编者思想的高度。为此,《昭通日报》副刊《五尺道》2010年下半年推出《月末·深度阅读》,从版面上构筑作者、读者、编者的阵地,从文字的背后走向回味、思考、感悟。

副刊不能改变读者的自主权——看或不看,副刊只能对作品进行选择从而给予读者阅读的欲望和自由。《月末·深度阅读》专栏,试图让阅读成为一次精神对话,一次心灵之旅。

  

    参考文献:

 一、《昭通日报》,200918日、1022日、115等。

 二、肖小明:《关于报纸文艺副刊消闲性的思考》,《青年记者》20103月(下)。

 三、高  东:《报纸创办务实》,化学工业出版社,20098月版。

 

                    原载《昭通日报》2011520日第3版(五尺道副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