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自由专栏.自由漫笔之十: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

标签:
文化副刊彝族文字时代 |
分类: 自由专栏 |
关于被中国教会界称为“苗族救星”和欧洲基督教会誉为“欧洲十大传教士之一”的英国传教士柏格理的传教事迹,位于今贵州省威宁县石门坎民族中学教学楼前,早在1914年、1916年分别用汉苗两种文字镌刻的《威宁石门坎溯源碑》早已记载,并有人物传记、纪实作品和学术论著问世。但用长篇小说的形式艺术再现柏格理的传奇一生,《天堂之门》是第一部。
作家曾令云在尊重重大历史事实的基础上,充分调动文学表现的自由度,以柏格理及其同事们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滇东北昭通和黔西北边区石门坎苗族聚居区的传教活动、兴办教育、创制苗文、治病救人的感人事迹为情节主线,艺术再现了那个风云变幻时代滇东北和黔西北边区的社会现实,以及生活在那片土地上的苗族同胞的人生际遇、生活景况、情感归依和精神诉求,表达了苗族同胞勤劳勇敢、朴实善良的优良品质和对美好生活的不懈向往与苦苦追求,传达了敬畏和尊重生命的价值理念。
作品中,柏格理、邰慕廉等传教士不畏艰难险阻,深入不毛之地石门坎开辟教区、修建中小学的悬念丛生。系列人物形象的塑造,真实地再现了苗家山寨艰难困苦而又温情脉脉的生活常态,艺术地展现了耶稣进入苗族、改变苗族的全过程,处处闪烁着人情的温暖和人性的光芒,表达了“人没有追求和信仰,灵魂便没有归依”的永恒主题。捧读此书,让我们对柏格理有更加全面的认识,同时也会被他坚定的信仰和作为殉道者的牺牲精神深深震撼。”
《天堂之门》出版之前,有两本用此书名的著名文学作品。一本是四川著名作家邓贤1998年1月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的长篇小说《天堂之门》,描写了下乡知青返城后在现代社会中沉浮起落的个人命运。一本是意大利足球巨星罗伯托·巴乔2001年12月出版的自传《天堂之门》,披露了多年支撑巴乔对足球、对爱情、对家庭的永不磨灭的热情的内因,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所信奉的佛教,意大利足球报纸和网站普遍认为这是一本难得的好书。综观三本《天堂之门》,不管信仰基督教、佛教,还是不信教,爱的追求、爱的传达、爱的奉献、爱的共享,始终是我们共同仰望的天堂之门。中国人也好、外国人也好,作家也好、球星也好,汉族也好、彝族也好、苗族也好,传教士也好,有爱的地方就是天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