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自由: 为了让雪白起来

标签:
生态地标白起安全问题艾自由 |
分类: 自由评论 |
第一版
颜 慧
王 颖
颜 慧
刘 颋
第二版
张 瑷
艾自由
第三版
徐怀中
吴纪学
顾子欣
毛 眉
乔忠延
第四版
宋宝珍
萧少年
第五版
舒 乙
王清辉
第六版
张丽军
第七版
北
第八版
刘 屏
■新作快评
为了让雪白起来
■艾自由
傅泽刚中篇小说《黑雪》
《中国作家》2012年第6期
也许是由于骨子里的地域精神、情感向度和文化基因,傅泽刚的作品总是关注云南大地,着力于对云南生态的书写。这些作品意在构筑云南生态的文学地标,新作《黑雪》便是这样一篇作品。
在这个中篇小说中,我们眼睁睁地看到由于环境污染,乌岭脚下这个三省交界的煤村,从拥有大量树林、河流的“树河”村一步步变得“不是坟场,等于是坟场,那里的人,等于埋了还没死的”。由于过度开采,煤村的生态环境一天天恶化,这里曾经美丽的“白雪”变成了恐怖的“黑雪”,这里也逐渐变成了一个即将被煤灰埋没的村庄。
小说叙述者“我”是一名来煤村展开调查的记者,对有关资源开发和生态污染的课题有着深刻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却越来越意识到,“课题就是课题,只是书生笔下的文字、纸上谈的兵马,很难起到实质性作用,我为课题感到悲哀。”“我”目睹着在煤村上演的所有悲剧,却始终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
为了最大限度地牟取暴利,私营煤老板及其聘请的副厂长用花言巧语躲避“我”这个“记者”的现场调查,连工人因公死亡的抚恤金也想赖掉。又高又胖的副厂长带头破坏生态,以煤洞需要树木支撑为借口,不顾老师苦口婆心的劝阻,丧心病狂地带人砍光了小学校园周围的树木。煤村医疗腐败,医院院长、医生明明知道煤厂职工不少患有尘肺病,明明知道“这种病很难康复,严重病人只能终身带病,并随时有生命危险”,但是“在强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或者说在关系网的左右下”,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帮助工厂隐瞒工人们的病情。
那些为了解决温饱而忍辱负重,“脸黑得像烧过的洋芋,只有眼白和牙齿生白,白得耀眼”的煤炭工人秋生、小煤子等,成天郁郁寡欢,在本应该欢快生活的青春年华承受了过多的苦难。为了得到微不足道的补偿金,老煤炭工人德贵、老煤子明知自己身患尘肺病,却只能忍气吞声、强颜欢笑。在这样艰难的岁月中,煤炭工友们彼此支撑、相濡以沫。为了纪念因救人而死去的队长德贵,他们格外照顾德贵女儿乡雪开的“工友小吃店”,在那里吃饭时永远留着德贵的碗筷。在命运的多番打击之下,年轻女孩乡雪依旧坚持着自己内心的理想,她有着天然、淳朴、结实的天籁之音,始终坚信“人有了梦想,心里就会亮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这样一个坚强、乐观的女孩,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晚期尘肺病这个命运悲剧发生。
正像文中所说:“悲剧不仅是苦难中的苦难,有时是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或者说这美好的愿望,突然毁灭。”在小说中,煤村最终因瓦斯爆炸而导致连锁反应,“这一矿难事件引出煤村环境污染问题,乱开乱发,黑色魔瘴向周边扩散,村庄和大地病入膏肓,大自然的五彩缤纷,被黑色抹去”,“事发后,政府成立了由环保、卫生防疫、安全保障、国土资源等方面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煤村及煤矿进行全面调查。一次矿难,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由此,解决乌岭煤村一带的污染和煤矿安全问题,指日可待”。这也许是小说留给我们最后的希望吧。
读《黑雪》,不由得想起龙应台的杂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光生气是不够的。以小说所描述的煤村人民为代表的,全国各地个体小煤矿中所上演的悲剧,令人心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更能表达我们心中的痛。
关注《艾自由的好看评论》微信公众号请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艾自由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