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艾自由: 为了让雪白起来

(2013-11-20 19:50:48)
标签:

生态

地标

白起

安全问题

艾自由

分类: 自由评论

 《文艺报》2012813日(2012年第90期)目录

 

第一版

         文学类图书深受读者青睐

颜 慧   警惕公共建筑以丑为美倾向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评奖办公室公告

王 颖   亟需建立网络文学评价体系

颜 慧   中国作家书画院成立

刘 颋   辽宁影视剧本生产中心成立

徐 健   人艺重排《哗变》 “五虎将”再聚首

余义林   天津市作协祝福老作家杨润身九十华诞

         中国现代文学馆公益讲座预告

第二版

张 瑷   非虚构文学的新现实主义精神——从王安忆《虚构与非虚构》说起

艾自由   为了让雪白起来

         第十届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创作“骏马奖”初选作品目录及译者名单

第三版

徐怀中 吴纪学   不逐声名名自高

顾子欣   咏京城旧居两首

毛 眉   延安:盛开在时空中的三色堇

乔忠延   碎忆麦收

第四版

徐 健   话剧艺术的核心依然是剧本根基难离文学

宋宝珍   如若有爱 生命即在——评话剧《最后14堂星期二的课》

萧少年   昆曲六百年 第一个注脚

第五版

舒 乙  《剑北篇》的足迹

王清辉   老舍先生的文化情结

第六版

张丽军   老舍底层叙述的多元精神维度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第七版

    日常生活中茶馆的审美叙事

崔 琦   花开花落有几回——记我“认识”的老舍先生

王秀涛   老舍与新中国成立之初的北京大众文艺改造

第八版

许建辉   写在《四世同堂》手稿“申遗”十年时

刘 屏   文学馆珍藏的老舍字画

 

艾自由: <wbr>为了让雪白起来

 

新作快评

为了让雪白起来

     ■艾自由

   

傅泽刚中篇小说《黑雪》

  《中国作家》2012年第6

  

也许是由于骨子里的地域精神、情感向度和文化基因,傅泽刚的作品总是关注云南大地,着力于对云南生态的书写。这些作品意在构筑云南生态的文学地标,新作《黑雪》便是这样一篇作品。

  在这个中篇小说中,我们眼睁睁地看到由于环境污染,乌岭脚下这个三省交界的煤村,从拥有大量树林、河流的“树河”村一步步变得“不是坟场,等于是坟场,那里的人,等于埋了还没死的”。由于过度开采,煤村的生态环境一天天恶化,这里曾经美丽的“白雪”变成了恐怖的“黑雪”,这里也逐渐变成了一个即将被煤灰埋没的村庄。

  小说叙述者“我”是一名来煤村展开调查的记者,对有关资源开发和生态污染的课题有着深刻研究,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却越来越意识到,“课题就是课题,只是书生笔下的文字、纸上谈的兵马,很难起到实质性作用,我为课题感到悲哀。”“我”目睹着在煤村上演的所有悲剧,却始终无法阻止悲剧的发生。

  为了最大限度地牟取暴利,私营煤老板及其聘请的副厂长用花言巧语躲避“我”这个“记者”的现场调查,连工人因公死亡的抚恤金也想赖掉。又高又胖的副厂长带头破坏生态,以煤洞需要树木支撑为借口,不顾老师苦口婆心的劝阻,丧心病狂地带人砍光了小学校园周围的树木。煤村医疗腐败,医院院长、医生明明知道煤厂职工不少患有尘肺病,明明知道“这种病很难康复,严重病人只能终身带病,并随时有生命危险”,但是“在强大的经济利益面前,或者说在关系网的左右下”,他们放弃了自己的职业操守,帮助工厂隐瞒工人们的病情。

  那些为了解决温饱而忍辱负重,“脸黑得像烧过的洋芋,只有眼白和牙齿生白,白得耀眼”的煤炭工人秋生、小煤子等,成天郁郁寡欢,在本应该欢快生活的青春年华承受了过多的苦难。为了得到微不足道的补偿金,老煤炭工人德贵、老煤子明知自己身患尘肺病,却只能忍气吞声、强颜欢笑。在这样艰难的岁月中,煤炭工友们彼此支撑、相濡以沫。为了纪念因救人而死去的队长德贵,他们格外照顾德贵女儿乡雪开的“工友小吃店”,在那里吃饭时永远留着德贵的碗筷。在命运的多番打击之下,年轻女孩乡雪依旧坚持着自己内心的理想,她有着天然、淳朴、结实的天籁之音,始终坚信“人有了梦想,心里就会亮堂”,“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但这样一个坚强、乐观的女孩,最终还是没能逃过晚期尘肺病这个命运悲剧发生。

  正像文中所说:“悲剧不仅是苦难中的苦难,有时是美好的愿望无法实现,或者说这美好的愿望,突然毁灭。”在小说中,煤村最终因瓦斯爆炸而导致连锁反应,“这一矿难事件引出煤村环境污染问题,乱开乱发,黑色魔瘴向周边扩散,村庄和大地病入膏肓,大自然的五彩缤纷,被黑色抹去”,“事发后,政府成立了由环保、卫生防疫、安全保障、国土资源等方面人员组成的联合调查组,对煤村及煤矿进行全面调查。一次矿难,引起政府和社会的重视,由此,解决乌岭煤村一带的污染和煤矿安全问题,指日可待”。这也许是小说留给我们最后的希望吧。

  读《黑雪》,不由得想起龙应台的杂文《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光生气是不够的。以小说所描述的煤村人民为代表的,全国各地个体小煤矿中所上演的悲剧,令人心痛。“哀其不幸、怒其不争”,似乎更能表达我们心中的痛。

 

                       (原载《文艺报》2012813日第2版)

 

艾自由:“70后”作家逐渐走出尴尬现实——《边疆文学》“‘70后’作家短篇小说专号”阅读感言

关注《艾自由的好看评论》微信公众号请长按上图识别图中二维码

 

[艾自由简介]  至今在《文艺报》《中国艺术报》《杂文月刊》《文学评论》《艺术百家》《中篇小说选刊》《作品与争鸣》等报刊杂志发表文学评论200余篇,多篇入选《新形势下文艺评论的理论与实践》《文化自觉与当代文艺发展趋势》《2014年度中青年文艺评论文选》等文论选本,与人合著有《昭通文学三十年》《文学昭通》。系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昭通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第八届全国中青年文艺评论家高级研修班学员。现供职于中共昭通市委组织部。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