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 京 游 记
——清华附中参观学习
2010年6月11日
高考一结束,学校即安排我们去北京参观学习和旅游。6月9日中午从深圳出发,坐火车,欣赏沿途祖国的大好河山,比坐飞机的感觉要好得多。6月10日中午到北京,我们下榻在清华大学附中招待所。
来清华附中的任务是向清华附中的老师学习,感受清华附中的文化氛围。清华附中2009年有近六十名学生考入清华大学,占去年北京市考上清华大学学生数的五分之一;清华附中出了许多国家级运动员,有些还参加了奥运会,这些运动员由普通中学生成长而来,所有运动技能都利用课余时间来训练,当然是接受专业训练,有些教练就是国际知名教练,这些有体育运动特长的学生跟其他学生一道参加全民普通高中教育,上一样的课,一样地参加普通高考。清华附中的不匪成绩吸引了全国各地的中学教师去清华附中探根寻源。
6月10日下午我们一行三十人在解钜钊校长的带领下参观了清华附中校园和校史展览馆。清华附中的建筑红墙白顶,方正大气,和暖温馨,如中国汉字厚重平实。校园干净整洁,看不到一丝纸屑。整洁干净的校园给人的第一印象是这里的老师学生都很有教养。除了整洁的校园和富于特色的建筑外,这一天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已经毕业的高三学生的一些所做所为,是我在中学里第一次看到的现象,感到很新鲜。
一般的高三学生到高考前夕,都多多少少有一些发泄的举动,以释放紧张的高考备考给他们带来的焦虑和压力,也不乏一些不雅的行为,如大量的书籍和试卷从教学楼窗口扔下,纸张飘满校园,得清洁工好好打扫一番。而在清华附中,我看到了另一种景象,已经离校的高三学长们,给正在就读的高二学弟们写下了祝愿的话语,帖在高二教室的门板上。高三的教室里,用纸相装着高三复习用过的课本、复习资料和笔记本,不想留给学弟学妹的东西上面用纸条书写着:“亲爱的学弟学妹们,这些东西我还要用,请您别乱动。”而不想要的文具和书籍上面则用纸条书写着:“亲爱的学弟学妹们,这些东西我不要了,如果对你有用请尽管拿去。”整个场面,让我感到这里的高三学生在毕业离校和参加高考前是多么从容、多么斯文、多么有涵养、多么对高考胸有成竹。
在教学区出入处,毕业了的高三学生在地摊上摆放着用过的高考复习资料在叫卖,因为已经是下午放学,大多数学生已回家,即使这样也有不少的高一、高二的学生到书摊前左翻右看、讨价还价。我问一个女同学:“你这些用过的旧东西有人买吗?”她看着我有些不解但还是回答了我的问题,“旧东西才有人要呢,上面都有我们学习时自已记上去的笔记和理解,这才是卖点呢,笔记记得好的话,旧书比新书的价格还要贵呢!”我随手拿起一本化学笔记,问一个小摊主,“笔记也有人买啊?”她回答说:“笔记比书籍更好卖呢!”我看到她把一本化学笔记按章节拆成几本,我拿起一份“物质的量”的笔记,十六开本的纸张不到十页,我问那个女孩子:“那这几页得多少钱买啊?”她说:“十元。”我说:“少点不行吗,才几页啊?”她说:“少点就八元吧,再少了不卖。”我又拿起一本化学必修1的笔记,字迹稚嫩而端庄,大概就四十多页吧,我问小摊主:“那这本多少钱买呢?”她说:“二十元,少了不卖。”我笑着故意说;“这也没有什么特别啊,还要二十元?”小摊主看我在书摊前逗留时间比较长,她说:“叔叔,您是给您孩子买吧,您要得多,我可以给您优惠点。”我不能再装了,笑笑说:“我不是真来买书的,我是来你们学校参观学习的,很好奇你们这道风景,就问问了。我是教化学的,所以就看看化学方面的旧书和笔记,看你们是怎么学习和记笔记的,想跟你们取取经啊。”小摊主满脸失望,不过她还是很礼貌地给我讲,历届学长都是这么做的,不仅是在变废为宝,而且是一种文化传承。我说:“真有人买吗?就象这本化学必修1的笔记也没有什么很特别的地方,能卖上二十元吗?”旁边另一个女孩子也是卖旧资料的,听到我说话,马上转过来说:“您小看了,如果我们中间有人将来做了总统或大师,那这些东西可就是文物了啊!”我从内心感到这些学生的特别之处,这里真是产生大师的土壤。
6月11日,我们全天在清华附中听课。已近期末,高二的新课都已结束,进入高三一轮复习。因为是周末,有些科目上课的只有一两个教师,我只能听白建娥老师和武老师的化学课了,白老师只一节课,武老师要上三节课,我听了白老师的一节课和武老师的两节课。北京市实行《普通高中新课程》应该是第三年,比广东要晚一些,但清华附中老师对新课程的理解不亚于深圳老师。听白老师的课,感触颇深。白老师给高二(8)上课,这是个理科重点班,学生程度比较好。白老师讲阿佛加德罗常数等知识的应用,属习题课。她在上课铃响前就走进教室,一进教室便开始讲上节课的习题,一直讲到下课铃响,还在给学生辅导答疑,以致我都没有机会跟她道一声别。可以看得出这里老师也有一定压力,想挤一点时间给学生多讲点。白老师讲课面带笑容,和蔼可亲,从容不迫,思路清晰,思维敏捷。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她面对一个问题时,不是告诉学生答案,而是故意说这个老师怎么不明白了,某某同学你帮一下老师,看这个问题怎么解决。被叫到的学生很是有一种自豪感,答对了,同学就鼓掌,答错了,其他同学会争先恐后地去更正。白老师非常自然地、毫无痕迹地把学生放在了课堂教学的主体地位,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求知欲,学生时刻处于获得成功喜悦和兴奋的状态,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所有学生都参与到知识建构和展现自我的行列之中,真正体现了新课程学生为主、分工探究、合作学习的理念,有利于掊养学生的创造性和求知欲。普通班的化学课,感觉跟大多数中国普通中学的课堂没什么两样。
我听过的三节课,没有上下课起立师生问好等礼仪,老师一进教室就讲课,讲完就下课。这点对于我们习惯了师生见面就问好、上课讲究礼仪的深圳老师来说有点别扭。
听课结束后,清华附中王殿军校长跟我们进行了坐谈。王校长出身于陕北延安一个不足六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十六岁考入陕西师大,后在北京大学读数学博士,在清华大学读博士后,毕业后任教于清华大学数学系,博导,目前还有两个在读博士还没有毕业。王校长讲话平实稳练,让人感觉到就是在聆听一个大知识分子的传道。王校长讲了清华附中的几大特色:一是体育;一是美术;一是实验班。
他认为,知识学不好以后还有机会学,而身体锻炼不好就是一辈子的事情。除此之处,他对体育教育有更深更独到的见解,他认为中国体育人才的发现和培养存在很大弊端,从幼儿园或中小学开始选拔体育特长生进入体校,由体校开始一级一级向上选拔和培养,有成就者在奥运会上得奖,但绝大多数体校生都在做辅垫,即使在大赛中取得成就的运动员,因为没有接受全民教育体系教育,文化程度就是个初中甚至是小学低年级,这些人一旦从运动员退役处境悲惨,于是出现了奥运冠军当搓澡工的现象,而那些没有取得成绩的体校毕业的学生的前途就更惨,为什么不把运动员培养纳入全民教育体系呢?王校长就在清华附中试验他的这种设想,看能不能从全民教育系列学校里产生世界体坛有影响的运动员。我感到王校长具有一个知识分子强烈的忧国忧民的社会责任心,我更感到他的善良和朴实,有谁还会去关注那些失败者呢?
清华附中的美术班每届只有二十名学生,去年有十几个考入清华美院,剩下的考入中央美院。
清华附中的实验班停办已有几年了,以前实验班里出来的学生在中国和世界各行各业都已初露锋芒,事实证明他们过去的做法是有成绩的,对发现和培养创新型人才是有效的。但由于所谓教育公平给叫停了,他们打算重起实验班,从全国有影响的中学里招收几十个特别聪明的学生组建实验班,用不同于普适的全民教育方法培养他们,必要时候可以请世界知名教授给他们直接上课,他希望能闯出一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新路来。他们正在起草这一方案,准备报请教育部批准。
听王校长讲话,让我感觉到清华附中不仅在对学生进行全民教育、培养学生高考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在进行“中国教育改革和创新”的实验,我感到有种民族大教育的冲动和激情在王殿军校长和他带领下的团队的心中汹涌澎湃。
我期待王校长和他领导下的清华附中能在探索中国教育多层次、多规格、多方式培养人才方面做出新的成绩。
http://s7/middle/4bdb65e9g894c8b9fb236&690
http://s6/middle/4bdb65e9g74214156c9b5&690
http://s5/middle/4bdb65e9g894c8eb26b24&690
http://s11/middle/4bdb65e9g8eb89e21445a&690
http://s13/middle/4bdb65e9g894c90a0d26c&690
http://s2/middle/4bdb65e9g894c983d7201&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