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识字乐

(2010-05-01 21:49:42)
标签:

育儿

亲子

早教

识字

分类: 育儿札记

如果我对你说,福娃满两岁时认识400字,满三岁时认识1500字,而现在,还不满三岁半的他的识字量,连我这当妈的也判断不出,反正读小学一、二年级课文没问题时,大概你会和许多朋友一样难以置信,可这的确是真真切切的事实。当小小个头的他捧着《幼儿画报》津津有味地朗读时,当奶声奶气的他把街道两侧悬挂的牌匾上每一个字都清楚流利地读出来时,周围的亲人、朋友和路人一次次投过来的惊讶、羡慕的眼光足以让我意识到,我的小福娃已经创造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奇迹。

 

http://s5/bmiddle/4bdb5b32h858850f716e4&690

福娃在津津有味地读书


 

可是,这个奇迹是怎么创造的呢?那还要从福娃读的第一套“教材”开始说起。

 

这套“教材”是福娃出生三个月时在书店买来的,一共10本,分为“植物、动物、生活用品、蔬菜、水果、服装、交通工具、食品、人物、数学”10个系列,里面都是该系列的食物照片,色彩柔和,很适合孩子阅读。虽然整套书除了封面封底外没有一个字,但它的确是“书”,而不是一张张卡片。我想福娃对“书”的认识和理解,就是从这10本“无字书”中开始的。他天天用自己的方式让大人们一页一页地翻阅,告诉他哪是苹果,哪是梨,有时还用小手煞有介事地指指点点。也许从那个时候开始,他幼小的心灵已经意识到,面前的这个叫“书”的东西是有趣的,是内容丰富的,是能给他带来知识和快乐的。这套“教材”福娃读了整整读了半年,期间有一次因病住院,除了必备的用品外,他只带去了这套书,也只有这套书能让他不哭不闹地完成每天九个小时的输液。虽然除了阿拉伯数字“1、2、3、4、5”外,他没有从这套书上认识一个字,但他已经知道了,书和玩具一样有吸引力,甚至,比玩具还有吸引力。

http://s15/bmiddle/4bdb5b32h85885a271d6e&690
六个月的福娃在医院输液时读他的第一套“教材”

 

于是,我们开始引导他看有字的书。

 

其实那些“有字的书”,和那套“无字书”几乎是同步购买的,只不过不是用来“看”,而是用来“读”。福娃和其他宝宝一样喜欢听故事,而我一开始就不是“讲”而是“读”故事。我认为刚出生的宝宝头脑是一张单纯的白纸,对各种词汇的理解和接收能力是一样的。“小白兔悠然自得地吃着鲜嫩的青草”和“小白兔高兴地吃着好吃的草”对她来说,理解起来的难度是一样的,所以我尽可能选那些有着优美语言的故事,一遍又一遍地读给他听。当他意识到那些故事来自妈妈手里捧着的那本“书”时,我就开始选一些图文并茂的书给他看,边看边读。最开始,福娃和其他孩子一样,看的主要是那些色彩斑斓的插图,可渐渐地,他的注意力开始转移到插图下面那些方块字上去了。在他十四个月,也就是刚刚学会说话的时候,他拾起地板上一张别人刚刚送给他的动物卡片,清晰地读出了图片下面的两个字:“海狐!”大人们一下子愣住了,从来没听说过有“海狐”这种动物啊!我忍不住接过卡片一看,不禁朗声大笑。原来卡片上写的是“海狸”,小家伙大概头脑中已经有了“海”和“狐狸”这两个词的印象,但把“狐”和“狸”弄混了。看来这个小东西还真那些故事书中记住了一些字。于是,我告诉他“狐”和“狸”的区别。这一告诉不要紧,以后再从图书、牌匾、包装盒甚至商标中看到方块字,他就问我念什么。我在一一告诉他的同时,终于开始意识到,孩子已经对汉字产生了兴趣,我可以教他识字了。

 

http://s7/bmiddle/4bdb5b32h8588701a4856&690
妈妈,这上的字念什么

于是,在福娃十五个月的时候,我正式开始教他识字。识字伊始,我就摒弃了那些带图的识字卡,因为我知道,相对于抽象的汉字,孩子更容易被那些漂亮的图案所吸引,他记住的往往是图画而不是汉字。我选择的是一套无图识字卡,分为上中下三个阶段,每个阶段100字。之所以选择这套识字卡,是因为它并不是按笔画的多少,而是按汉字所代表意思划分出三个阶段。作为一个教师,我早就意识到“识字”和“写字”并不是一回事,不是笔画越少的字孩子越容易记住,孩子对字的记忆,是和字所代表的意义联系在一起的。他最先记住的,是代表他熟知的一些东西的汉字,比如“树、草、花、猫、狗、鸡、鸭”等,这与笔画多少毫无关系。于是在教福娃认字的时候,我往往让他把手中的字卡和身边的实物以及自身的经验联系在一起。比如教“树”时,我就让他把写着“树”的卡片拿到大树旁边,看一看像不像。这时,福娃往往认真地看看大树,再看看手中的字卡,郑重其事地说:“像,一样!”其实我们知道,汉字的“树”和真正的树并不像,更谈不上“一样”,可是无论是谁,都不会在这个问题上较真,福娃在说“像,一样”的时候,其实已经在头脑中,把手中的汉字和身边的实物联系在一起了。而我们教孩子识字的目的,不就是要建立这种概念上的“联系”吗?

 

教孩子识字,最重要的一点,是让孩子保持对汉字的兴趣,让他始终把识字当成一种乐趣,而不要觉得识字是一种负担,从而抹杀了孩子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对汉字的兴趣。因此,我的“教学”,更多的带着一种游戏的色彩。比如教“笑”,我就让福娃笑,自己也哈哈大笑,还让周围的人做出各种笑的样;教“哭”,我就做出哇哇大哭的样子,让福娃也假装抹眼泪;教“蛙”,就和孩子一起做青蛙跳;教“兔”,就唱“小兔乖乖”的歌曲……在复习学过的汉字时,我更是用尽了新机,把能想出来的游戏方法都派上了用场。比如“飞卡片”,就是抽出一张字卡,让福娃读出上面的字,然后把字卡飞碟般地扔了出去,边扔边说:“瞧,‘看’急急忙忙飞走了!”再抽出一张,再扔再飞,等到手中卡片扔完,地上已是一片狼藉;还有“粘脚丫”也是常用的方法,就是把卡片撒到地板上,然后让福娃光脚在上面走,卡片粘到他的小脚丫的时候,我就说:“快看看,是什么粘到福娃脚丫丫上面了?”他就会兴趣盎然地把字卡从脚丫上揭下来,告诉我:“是‘头’。”最常用的是“钻门缝”,把书柜的门关上,然后把字卡一个个从两扇门的缝隙中塞进去,读一个塞一个,既复习了汉字,又锻炼了孩子的动手能力。每次游戏下来,福娃兴高采烈,我却累得筋疲力尽,但看到孩子如此开心,再苦再累也不算什么了。

识字游戏:钻门缝

 

不过尽管这样,孩子的注意力还时常被一些其他的事物所吸引,有时学着学着就跑到一边玩去了,有时更是干脆就不想学。遇到这种情况,我就赶紧把那些字卡收起来,然后带着孩子去做其他的游戏,而不是强迫孩子接着识字。因为我知道,只要带着一点点强迫的色彩,孩子就会对识字产生厌烦的情绪。人都是本能地躲避自己厌烦的东西,孩子也不例外,与其让他一看到汉字就躲避,不如现在暂时把汉字收起,等到他想学的时候再学。其实,那时的福娃不想识字,和不想玩小汽车、不想过家家一样,不是对汉字真正失去了兴趣,而是暂时把兴趣转移到其他地方而已。而如果我真的去逼迫他学习,他就真的对汉字失去兴趣了。再想重新培养兴趣,大概就比登天还难了。我在心里给福娃定下的学习任务是每天认识四个字,绝不增加。有时他只认识一个字就跑去玩了,第二天我仍然教四个字,不会因为前一天没有完成学习任务而增加识字量。一次,我准备教“猫、狗、鸡、鸭”这一组字,谁知刚把字卡拿出来,福娃就把这四个字准确地读出来,大概这四个字经常从他的故事书中出现吧。我在惊喜之余,也没有因为任务完成如此轻松而萌生多教几个字的念头,放下字卡就带着福娃散步去了。倒是福娃,临走时又多带了几张字卡,边走边读,一副依依不舍的样子。

 

就这样,三百个汉字,我教了整整五个月。五个月后,福娃已经把三百个汉字认得滚瓜烂熟了,我的识字教学也告一段落。身边的人劝我趁热打铁,多教一些汉字,并用某某报上刊登的一个女神童三岁就能读报纸的“事迹”刺激我。我对女神童不感兴趣,因为我压根就没想把孩子培养成神童。我深知识字来源于阅读,最终也是为阅读服务,因此我决不能把汉字孤立成一个个的字卡,而是要把汉字放到具体的语言环境中,这样福娃才能真正理解而不仅仅是“认识”这些汉字。有了三百个汉字的基础,福娃已经能独立阅读一些最简单的婴儿读物,并从这种阅读中又认识了不少汉字。于是,在他过两周岁生日之前,保守估计也能认识四百个汉字了。

 

两周岁后,我并没有急于再教福娃识字,一是临近期末,学校教学任务繁重,二是我也想让他有更多的独立阅读空间,在阅读中培养自己对语言文字的感觉。等到放寒假,福娃已经26个月的时候,我才开始自己的第二轮识字教学。这次,我把小学一年级的会认字做成字卡,里面有以前教过的三百个字,其余五百字是从未教过的。一开始,我打算在五个月里教会他这八百字,谁知不到二十天,这八百字他都会认了,其中许多是他从故事书和其他书本上认识的。我在惊喜之余,对阅读对孩子理解语言文字的重要性又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于是,从福娃认识八百字后,我就没有以“识字教学”的方式再教福娃认一个字,而福娃,识字和阅读的兴趣却与日俱增。27个月的时候,他就能阅读许多幼儿版的书籍,其中包括适合四五岁孩子阅读的《幼儿画报》;两岁半左右,他能流利地朗读一年级上下册语文书上的课文,读幼儿书籍更是不成问题,甚至能把诸如“给爸爸妈妈的话”“教育提示”之类的语言也读出来。每当他和其他孩子一样不想睡觉的时候,总会闹喊着:“玩识字!玩语文!玩读书!”在他看来,识字和读书已经成了最好玩的游戏,捧着一本书,他往往一读就是半个多小时。当然有时也闹出点笑话,比如在读《幼儿画报》时,他居然把“闻到一股浓烈的香味”读成“闻到一屁浓烈的香味”,引得大家哈哈大笑。究其原因,大概和“海狐”如出一辙;三岁时,他开始读小学二年级的语文课本,并经常读我拿回来批改的学生作文。而现在,他往往从我的书架上抽出一本《朱自清文集》或《徐志摩文集》,打开其中的一页,像模像样地读:“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http://s11/bmiddle/4bdb5b32h85889b131bca&690这本菜谱,福娃能从头到尾都读下来。

从福娃所走过的“识字之路”来看,所谓的“识字关”,完全可以把它变成“识字乐”,而要真正体现这个“乐”,则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尽早识字。我认为孩子最佳的识字年龄是0-3岁,这期间孩子无论观察力还是记忆力都是最强的,对周围的实物也最感兴趣,在此期间让孩子识字,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比如福娃就从来没有出现让许多老师和家长头疼的诸如“儿”“几”“大”“太”之类形近字混淆的情况;二是不要把识孤立起来,而要与阅读相结合,让孩子从阅读中感知汉字,认识的汉字也要为阅读服务,并且做到在有一定识字基础时,就要放手让他在阅读中自主识字;三是不要运用任何强迫手段抹杀孩子对汉字的兴趣,相反要用尽各种手段让孩子觉得识字和阅读是最好的游戏;四是不要急功近利,更不要与其他孩子攀比,一旦产生了功利心和虚荣心,不妨对自己说:“孩子认识的这些字,按国家规定是在一年级的时候才真正去学呢,孩子现在不认识是正常的,认识了就是“超常”儿童。”这样想来,只要孩子认识一个字,你就是“超常儿童”的家长了,还急个什么劲儿啊!

 

如果你真的做到了这几点,你会惊喜地发现——识字乐,其乐无穷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