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宝宝也过出”年味“(组图)

标签:
过年传统节日传统文化节日风俗育儿 |
分类: 育儿札记 |
我是一个在中国传统文化氛围很浓的家庭中长大的女人,因此也很注重对孩子的传统文化教育。尤其到了传统节日,我更不会放弃这个难得的机会。虽然福娃才满两周岁,但每次过端午、中秋、清明、冬至之类的传统节日时,我还是会带他包粽子、包饺子、买月饼,给他讲屈原投江、嫦娥奔月的故事,让他从小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气息。当然,对于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我更是下足了功夫,让福娃过出浓浓的“年味”。
这不,今年过年,从腊月二十三开始,我就给孩子买了灶糖(我们这里又称为“小锅白糖”),告诉他每家都有一个神通广大的“灶王爷”,监督全家人的一年的行为,今天是他回到天宫向玉帝汇报的日子,这糖是给他“甜甜嘴”的。虽然孩子的注意力都集中在灶糖的甜味中,但我相信福娃一定能从这份甘甜中品尝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滋味。再说,让“年文化”以“甜”开头植入孩子的心中,不也是一种很好的选择吗?
接下来的几天,扫房子、蒸团子、炖大肉、宰公鸡、发面蒸馒头等习俗,我都尽力遵守。房子是用吸尘器扫的,团子是舅妈蒸的,我要了一些。公鸡是从市场上买来的白条鸡,至于炖大肉、蒸馒头,则是母亲去做,我打打下手而已。以前没有孩子的时候,这些习俗总是可有可无,如今,我却像卫道士般恪守着这些有益无害的传统,为的只是让一个只有两岁的中国孩子从这份恪守中,感受到最正宗的“年味”。传统,在这个时刻与守旧无关,而只是民族土壤中最庞大的根系。虽然个别根须已经腐烂,但整个根系依然在土壤中绵延伸展,甚至与土壤的每一个分子融为一体。而我们——我和我的孩子,都是从这个根系中滋生的小小的绿叶。尽管沐浴着现代的阳光雨露,但没有了这个根,我们还是会迅速枯萎。
大年三十一大早,我就给福娃穿上了喜庆的唐装,然后开始带着他贴春联,贴福字,挂红灯,买鞭炮……一边做一边用自己的语言为他讲解每一种风俗习惯的涵义。在贴“福”字时,我告诉福娃这个“福”字和他名字中的“福”字一样,代表着幸福如意。贴福字时通常倒着贴,表示“福到了”。于是,福娃也凑趣地大喊“福到了!福到了!”听到的人无不说:“这一家今天一定有福气。”;贴春联时,我不仅让福娃亲自去贴下面的部分,还让他把春联上的话读了一遍。福娃天生对文字敏感,到现在已经认识了五百多个汉字,对联的意思也大体明白,读完就冲着我喊:“一帆风顺!万事如意!”逗得大家哈哈大笑;挂红灯时,我挂大红灯,福娃挂小红灯。有趣的是他并不着急挂,而是提着红灯走来走去,边走边说“恭喜发财,好运常来,阖家平安”。这不禁让我想起三十多年前,自己三岁时也曾经拥有那样一盏小红灯,当然里面燃着的是真正的蜡烛而不是灯泡,我也像今天的福娃那样提着它走来走去,晚上还要妈妈把房间里的电灯关上,感受着朦胧的红光在黑暗中依然散发的喜庆。谁知就在大年初五的夜晚,因为在睡前忘记熄灭蜡烛,好好的一盏红灯被烧毁了,我也心疼地大哭了一场。如今看着福娃,似乎又看到了当年的我。但愿他在钢筋水泥铸就的都市里,也如我当年一样,感受到那团虽朦胧柔弱,却散发了千年的温馨的红光。
穿唐装
贴福字
贴春联
挂红灯
在睡过一个香甜的午觉后,福娃终于等来了期盼已久的“年夜饭”。虽然照顾孩子吃饭已经忙的不亦乐乎,但我还不忘告诉福娃,鱼代表“年年有余”,鸡代表“吉祥如意”,团子代表“团团圆圆”……弄得福娃在“点菜”时都说:“要‘吉祥如意’!还要‘年年有余’!”是啊,“美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我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像身边许多孩子那样,把节日仅仅与“吃”而不是“文化”联系在一起,吃饱了肚子却丢掉了传统。
吃罢年夜饭,我和老公一起领着福娃放鞭炮。当鞭炮响起来的时候,第一次近距离看鞭炮的福娃本能地躲到了我的身后,用软软的小手紧紧拽着我,眼睛却目不转睛地盯着那绽放的礼花。等鞭炮放完后,他从我身后钻出来,煞有介事地总结了一句:“五颜六色的礼花真漂亮。”
央视春晚开始了,福娃看了不到一个小时,就依偎在我怀中睡熟了。零点的钟声和震天的鞭炮并没有打断他的好梦。但愿,他在睡梦中能感受到中国大地最鼎沸的瞬间所飘散的最浓烈的年味。
祝大家一帆风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