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我记录我的生活梦想牙牙学语亲子幼儿成长育儿 |
分类: 成长里程碑 |
四个月时,福娃开始发出“baba”的音节,痴心的爸爸连忙对别人宣称:“我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当我告诉他这只是孩子在探索声音时不小心发出来且无意义的声音时,他说什么也不信,在福娃发出这个音节时,依然热心地回答:“儿子,爸爸在这儿呢!”不过这也使福娃从爸爸强行赋予的“意义”中得到了许多父爱,并促使他在五个月时明白了这个音节的真正含义。福娃发出“妈”这个音节则是在2007年8月1日——他八个半月的时候。那天我激动得一夜没睡,并写了一篇长长的博客《儿子第一次叫我妈》。谁知从此之后很长一段时间,儿子都没有再叫过“妈”。甚至在一周岁后,他已经会发许多单音节的词语时,却依然说不好这个“妈”,每次呼唤我时都叫我“哇——”直到一个月前,他清清楚楚地发出了一声“妈!”我这才告别了当“哇”的日子。
六个月时,福娃开始用音节表示自己的欲望。比如在大人吃饭时,他会用一些随意发出的音节,加上自己馋嘴的表情,表达出他对食物的向往和渴望。可随着活动能力的增强,福娃开始学会用手势和表情表达自己简单的需要,说话的欲望由此骤减。八个月时,他已经能听明白大人的许多言语,并能按大人的指示做一些事情,表达的欲望进一步降低。那时,我们经常整天听不到福娃的“说话”。当然有时碰到他心情好,会突然说出一大串乱七八糟的音节,其中还夹杂着上扬的语调。每到这时,我们都会笑着说:“瞧,这小东西又在说‘婴语’了。”
这种语言的僵局在福娃第十个月的时候终于被打破了。那天清晨,福娃高高举起一个玩具小喷壶,清晰地说了一声:“壶!”这是他第一次把音节和某个具体的物体联系在一起。几天后,姥姥按福娃的手势去拿玩具,拿了四五次都没有拿对。福娃终于忍无可忍地喊了一声:“耙!!!”姥姥听了这声带有责怪和训斥的音节后,非但没怒,反而喜的直拍巴掌:“哟,我的外孙会用主动语言表达需要了!”从那天起,福娃开始了单音节的积累和应用。这种积累和应用在一周岁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许多以前唱过的儿歌和歌曲,如《小燕子》、《卖报歌》、《小小的船》等,他都能接上最后一个字,害得姥姥在哄他睡觉时不敢再唱有歌词的歌曲,因为他会把所有的歌曲都接上尾音,并且越接越精神。
春节前夕,也就是福娃十四个半月的时候,福娃开始说出非重复性双音节词语。他说的第一个双音节词语是“钢笔”,第二个词是“卡片”,第三个词是“海星”。这三个词都是在一个晚上说出来的,而且两个音节之间都有较长的停顿。第二天,他开始一一叫出认物卡片上和图书中植物、动物、食物和常见物体的名字。由于有些音节还发不太准,且掌握不好声调(四声完全没有区别),听起来就像外国人在学中国话。比如“擦米”(草莓)、“胖鞋”(螃蟹)、“偷哇”(驼马)、“花丫”(黄油)之类的词,如果不是妈妈的翻译,旁人很难听懂。遇到简单的三音节的词,如“西红柿”“哈密瓜”之类,他会拉长了声音一个字一个字“蹦”出来。而发音较难的三音节词,他就会自作主张地省略中间的那个音节(如把“猕猴桃”叫“蜜桃”)。这时的福娃又表现出了强烈的学习语言的欲望,往往会把刚刚学习的词语说上几十遍甚至上百遍,直到完全熟练了还不肯罢休。因此每当他的“小外国腔”一次次响起,伴随而来的一定是满屋子愉快的笑声。
随着双音节表达能力的提高,福娃开始尝试着说一些简单的句子。他说的第一句完整的句子是:“爸喝啤酒。”因为声调尚未准确,把“啤酒”说成了“屁酒”,引起了全家的哄堂大笑,也让嗜酒的爸爸脸红了好一阵。春节期间,福娃被外面五颜六色烟花吸引,冲着爸爸大喊:“爸、花——”我接茬说:“喂,你儿子说你‘花’呢!”爸爸不假思索,立刻从厨房搬出一箱烟花,学着福娃的口气说:“儿子,爸马上就‘花’去!”待到烟花余烟散尽,福娃意犹未足时,爸爸才反应过味儿来:“儿子,你咋能说爸爸‘花’呢!这可是作风问题呀!”全家忍了好久的笑声终于如烟花般喷射出来。
十五个月,福娃的语言能力有了“质”的飞跃,其进步程度可以用“神速”这个词来形容。他不仅能准确而熟练地说出双音节和三音节的词语,而且能说出许多连贯的句子,声调也能区分的很清楚。有时,他甚至能大段大段地说出以前听过的整首歌的歌词,或者诸如《登鹳雀楼》、《春晓》、《静夜思》等整首古诗。大人们说过的许多话,他都立即重复出来,有的甚至重复好几遍。他能叫出家里每个人的名字和称呼,并且一一对号入座,如“爸爸朱志宏”,“姥爷张世荣”等。同样,他也开始习惯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愿望。在饭桌上,他会直接说出想吃的菜的名字。当他拒绝某项事物时,会直截了当地说:“不要!”犯错误的时候,他会跑到大人怀里,满脸歉意地说:“福——娃——乖——”每当听到这软软的声音,大人们就是有再大的怒气也会立时烟消云散。更有趣的时,他开始有意识地在名词前面加上形容词。最常用的形容词是“大”,其次是“小”、“红”。比如看见苹果,他会说:“大苹果。”看见河马的卡片,他会说:“大河马。”当然有时也会闹出点驴唇不对马嘴的笑话,比如“大茶”、“大水果沙拉”,不过有时碰巧也能说的很恰当,比如把“米饭”说成“大米饭”,把“葱”说成“大葱”。一次,我下班回家,刚学会叫“妈“不到半个月的福娃喜滋滋地冲我喊了一声:“大妈!”正在吃饭的全家人差点把嘴里的饭喷了出来。我的脸一下子热了起来,连忙示意大家安静,然后严肃地纠正:“孩子,‘妈’前面不能加‘大’字,听明白了吗?”福娃的眉头立刻皱了起来,思考了足有一分多钟。大概他的小脑袋瓜还无法明白明明比他大的“妈妈”为什么不能叫“大妈”。但是摄于我的威严,他终于蠕动着嘴唇,艰难地改正了自己的错误,开口叫了一声:“小妈!”全家再次喷饭!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