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专题(六)
(2009-07-23 11:52:44)
标签:
教育 |
分类: 6.古代汉语(专题) |
古代汉语专题(六)
二、被动句
一)教学要求:本节介绍了什么是被动句,重点介绍了古代汉语被动句的类型: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被动句式;并介绍了被动句式的构成及各种类型。学习重点应放在被动句的辨认以及各种被动句式的区别上。要求结合10篇精读文选的被动句的实例,加以理解和准确今译。
二)常识内容精讲:
1、被动句的定义:主语是动作行为的承受者,谓语表示加于主语的行为或动作,简言之,即主语是受事,谓语表示被动意义的句子,叫做被动句。与之相对,主语是施事,谓语表示主动意义的句子,叫做主动句。
被动句是叙述句中的一种类型。汉语的叙述句根据主语同谓语之间的施受关系可以分成两类:
1)主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发出者,即施事者。如:“季氏将伐颛臾。” 主语“季氏”是谓语动词“伐”的发出者。所以这句是主动句。
2)被动句:主语是谓语动词所表达动作行为的接受者,即受事者。如:“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主语“郤克”不是谓语动词“伤”的发出者,而是“伤”的受事者,即被射伤。所以这一句是被动句。
被动句从形式上分为两类。一类是没有语法标志,只是语义上的被动句,如“碗打破了”、“树砍倒了”、“金石可镂”、“兔不可复得”。一类有语法标志,有某种格式或结构特点。如现代汉语,被动句的典型格式就是:
受事主语+介词“被”+施动者+动词,如“树被我们砍倒了”。
被动句可以转换为主动句,既可转换为一般的施事主语句,也可转换为处置式的“把”字句,如“树被我们砍倒了”——“我们砍倒了树”——“我们把树砍倒了”。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也可转换成没有语法标志的被动句,如“树被我们砍倒了。”——“树,我们砍倒了。”——“树砍倒了”。
2、、被动句的类型:
①没有特定结构标志,即意念或概念上的被动。
②动词后用介词“于”引进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的。
③动词前用“见”字表示被动的。
④动词前用“见”字,动词后用“于”字引进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的。
⑤动词前用“为”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或“为”后所引进行为的主动者不出现。动词前用“为”字引进行为的主动者,在动词前又加“所”,组成“为……所”句式表示被动,“为”后行为主动者有时不出现,成为“为所”句式表示被动。
⑥谓语动词前用“被”表示被动的古代汉语的词序。
A、古今汉语的词序基本相同,但在特定结构中宾语常常置于谓语动词之前;
B、几种常见的宾语前置句式:例如,“侨闻君子长国家者,非无贿之患,而无令名之难。”这是用代词“之”复指的宾语前置句式,应理解成“非患无贿,而难无令名”(不是担忧没有财物,而是担忧没有好名声)。
(a)疑问代词用作宾语,宾语一般置于谓语动词前。疑问代词用作介词宾语,宾语置于介词前;
(B)否定句代词用作宾语时,宾语多置于谓语动词前;
(C)用“是”、“之”复指前置宾语:
“宾语+是+动词”
“宾语+之+动词”
“唯(惟)宾语+是+动词”
“唯(惟)宾语+之+动词”
(d)为了突出兼语而把兼语提到主语前,或提到兼语前的谓语词前。
1)语义上表示被动的句子。如《郑伯克段于鄢》“蔓草犹不可除”一句。“除”的意思是被除掉的意思。从上文的内容可以领会到这一点。主语“蔓草”是动词“除”的受事者。又如《报任安书》“文王拘而演周易,……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句中的“拘”是被拘禁的意思,“放逐”是被放逐的意思。从上下文可以体会到这一点。两句的主语“文王”和“屈原”分别是动词“拘”和“放逐”的受事者。这类句子没有表被动的形式标志,在形式上同主动句完全一样。它的被动意义只能从主语同谓语之间的语义关系上去理解,看主语是否是谓语动词的受事而不是施事。
2)被动句的表示法:这种句子在谓语的前面或后面带有表示被动关系的词语。这些词语就成为表示被动关系的形式标志,表示法有:
①“于”字式。受事主语+动词+介词“于”(“乎”)+主动者
在及物动词后加上介词“于”(或“乎”),用以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 “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者)”的被动句式。
(1)欲克伤于矢,流血及履。(《左 ·安之战》)(被箭射伤)
(2)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孙子兵法·行军篇》)(被别人擒)
(3)闵王毁于五国,桓公劫于鲁庄。(《荀子·王制》)(被五国毁灭,被鲁庄劫持)
(4)然而兵破于陈涉,地夺于刘氏者,何也?(《汉书·贾山列传》)(被陈涉攻破;被刘氏夺取。)
这类句子,“于”字对区分被动、主动语义很重要。如(3)
因此,有些对比性句子就用“于”字显示主动和被动的差异:
(1)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汉书·项羽传》)
(2)劳心者治人,劳力者制于人。(《孟子·许行》)
(3)通者常制人,穷者常制于人。(《荀子·荣辱》)
“于”字式被动句,“于”和它的宾语组成的介词短语,古代汉语放在动词后作补语,译为现代汉语要放在动词前作状语:后发制于人——后发被别人制服。
②“为”字句式。“受事主语+介词“为”+主动者+动词”及其变式:
1.受事主语+介词“为”+主动者+动词
(1)止,将为三军获。(《左·襄十八年》)(被三军虏获)
(2)而身为宋国笑。(《韩非子·五蠹》)(被宋国人讥笑)
2.受事主语+介词“为”+动词:
(1)父母宗族,皆为戮没。(《战国策·燕策》)(被杀戮)
(2)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巳为禽矣。(《史·韩信破赵》)(被擒)
3.受事主语+介词“为”+主动者+助词“所”+动词:
(1)夫直议者,不为人所容。(《韩非子·外储说左下》)(被人所采纳)
(2)卫太子为江充所败。(《汉书·霍光传》)(被江充所打败)
4.受事主语+“为所”+动词:
(1)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鸿门宴》)(被俘虏)
(2)(于)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韩愈《张中亟传后叙》)(被杀)
在及物动词前加介词“为(wéi)”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为+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如:“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在动词“笑”前面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主动者“宋国”。“吾子,白帝子也,化为蛇,当道,今为赤帝子斩之。”“为赤帝子斩之”,即在动词“斩”的前面用介词“为”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赤帝子”。介词“为”后的主动者有时可以不出现,“为”后紧接着及物动词,仍然构成被动句式。“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后面省略动作行为主动者“秦”。“若信者,亦已为禽矣。” “为”后面省略动作行为主动者“成安君”。
③“见”字句式。“受事主语+助动词‘见’+动词+介词‘于’+主动者”及其变式:
1.受事主语+助动词“见”+动词+介词“于”+主动者。
(1)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庄子·秋水》)(被大方之家讥笑)
(2)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廉蔺列传》)(被秦王欺骗)
2.受事主语+助动词“见”+动词:
(1)故君子耻不修,不耻见污;耻不信,不耻不见信;耻不能,不耻不见用。(《荀子·非十二子》)(被污辱;被信任;被任用)
(2)臣闻武帝使中郎将苏武使匈奴,见留二十年。(《汉书·燕剌王旦传》)(被扣留)
在及物动词前加表被动助动词“见”,构成“见+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如:“人皆以见侮为辱。”“百姓之不见保。为不用恩焉。”这些句中的“见”,今译时大致可以译为“被”。表被动的助动词“见”不同于“于”和“为”,不能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
当句子需要明确表达出施事者的时候,“见”字句要同“于”字句搭配使用,构成“见+及物动词+于+名词(施事)”的句式,这是一种比较完善的被动句式。
如:“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以四百里之地见信于天下。”
表被动的助动词“见”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又演变为副词,用在及物动词前,表示对他人所发动作行为的接受,有指代宾语的作用。可译为“我”或“自己”。
如:“凡举事无为亲厚者所痛,而为见仇者所快。”“见仇”即仇恨我(或自己)。“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见用”即录用我。“故今具道所以,冀君实或见恕也。”“见恕”即原谅我。现代人们通常所说的“请勿见笑”(取笑我)或“请勿见怪”(责怪我)等,“见”都是同样的用法。因此,对于动词前的“见”的用法要根据上下文加以辨别。
④“为……所……”句式。
这是一种较后起的句式,用介词“为”引出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并在动词前加上专门表示被动的动词词头“所”字,构成“为+名词(施事)+所”+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如:“先即制人,后则为人所制。”“吏当广所失亡多,为虏所生得,当斩。”“大月氏王已为胡所杀。”同“为”字句相仿,“为……所……”句也可以省略施事成分。从而构成“为所”连用的情况。如:“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官军加讨,屡为所败。”
⑤“被”字句式。汉语里有一个介绍行为主动者、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构成“被+名词(施事者)+及物动词”的被动句式。
“受事主语+助动词‘被’+动词”及由助动词“被”演变为介词“被”的被动句。
1.受事主语+助动词“被”+动词:
(1)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战国策·齐秦》)(遭受攻打)
(2)兄固被召诣校书郎。(《后汉书·班超传》)(接受召唤)
2.受事主语+介词“被”+主动者+动词:
(1)今月十三日,臣被尚书召问。(蔡邑《被收时表》)(被尚书召问)
(2)吾被皇太后征,不知所为。(《三国志·高贵乡公传》)(被皇太后征召)
如《世说新语·方正》:“亮子被苏峻害。”现代汉语如:“杯子被他打破了。
”值得注意的是,在先秦汉语里,“被”是一个及物动词,意思是“覆盖、遭受”。如(灌夫)身被数十创,幸有万金良药,乃得不死。”“被数十创”即遭受几十处伤。“光被四表。”意思是光芒覆盖到四海之外。“下施万民,万民被其利。”“被其利”即蒙受到他的恩惠。
“被”从先秦的及物动词用法发展、虚化,逐渐变成了介词。这其中的虚化过程,本门课程就不要求掌握了。
(一)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一)动词宾语前置
(1)吾谁欺?欺天乎!(《论语·子罕》)(欺谁)
(2)臣实不才,又谁敢怨?(《左·成三年》)(敢怨谁)
(3)敢问何谓也?(《左·郑伯克段于鄢》)(谓何;说什么)
(4)彼且奚适也?(《庄子·逍遥游》)(适奚;去哪里)
(5)方此时也,尧安在?(《韩非子·历山之农者侵畔》)(在安:在哪里)
(6)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韩愈《张中丞传后叙》)(说何:说什么)
二)介词宾语前置
(1)先生何以幸教寡人?(《战国策·范雎说秦王》)(以何;拿什么)
(2)吾谁与为亲?(《庄子·齐物论》(与谁)
(3)噫!微斯人吾谁与归?(范仲淹《岳阳楼记》)(与谁)
(二)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
这一类宾语前置,包含的条件实际是两个,一是句子为否定句,即句中有否定副词“不,未,毋(无)”等或表否定的无定代词“莫”(没有谁);二是宾语是代词。
(1)吾爱之,不吾叛也。(《左·子产论尹何为邑》)(不叛吾)
(2)邻国未吾亲也。(《国语·齐语》)(未亲吾)
(3)我无(毋,不要)尔诈,尔无(毋)我虞(诈)。(《左·宣十五年》)(无诈尔,无虞我)
(4)虽使五尺之童适市,莫之或欺。(《孟子·许行》)(莫或欺之,没有人欺骗他)
(5)今郑人贪赖其田,而不我与,我若求之,其与我乎。(《左·昭十二年》)(不与(给)我)
(6)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贾谊《论积贮疏》)(未尝闻之)
(7)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莫许之;没有人赞同他。)
(8)彼不我恩也。(柳宗元《童区寄传》)(不恩我;不对我施恩)
这类宾语前置,有两点要注意:
一)宾语是“君”、“子”、“公”之类,有一定的称代作用,但不是代词,所以,虽是否定句,却不前置。如:
(1)若不许君,将焉用之。《左·昭四年》)
(2)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庄子·秋水》)
(3)前时某丧使公主某事,不能办,以此不任用公。(《史·项羽本纪》)
二)否定句代词宾语前置的规律远没有疑问代词的宾语前置严格,宾语前置和不前置的情况都较普遍;甚至同一书中同一内容的句子,前置、不前置的形式并存。如:
(1)有事而不告我。(《左·襄二十八年》)
(2)夫不恶(wu)女(汝)乎?(《左·襄二十六年》)(那人不厌恶你吗?)
(3)九合诸侯,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管子·封禅》)
(4)不我知者,谓我士也骄。(《诗·魏风·圆有桃》)
(5)不知我者,谓我何求。(《诗.王风.黍离》)
(6)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不我击。(《汉书·李广传》)
(7)汉果不击我矣。(《汉书·赵充国传》)
三)宾语用代词复指
这类宾语前置的特点是在前置宾语之后,动词之前,用代词“是”、“之”对宾语加以复指。(另一派学者认为,“是”、“之”是助词,起标志宾语前置的作用。)划句子成分的时候,前置宾语加浪线,“是”、“之”也加浪线表示。
(1)秉国之均,四方是维。(《诗·小雅·节南山》)(维四方)
(2)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 僖五年》)(灭虢)
(3)今吴是惧而城于郢。(《左·昭二十三年》)(惧吴)
(4)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论语·先进》)(问异;问其他问题。问由与求;问仲由和冉求。)
(5)苟得闻子大夫之言,何后之有?(《国语·勾践灭吴》)(有何后)
(6)寡人是(之)征,寡人是(之)问。(《左·僖四年》)(征是;责问这件事。问是;责问这件事)
(7)君子是(之)则是(之)效。(《诗·小雅·鹿鸣》)(则是;遵循这个。效是;效法这个。)
(8)《诗》曰:“孝子不匮,永锡尔类”,其是之谓乎。(《左·郑伯克段于鄢》)(谓是;说这个。)
(9)四方之民莫不俱至,此之谓圣治。(《庄子·天地》)(谓此;叫这个)
这类前置宾语之前,再加上表示限止的范围副词“惟”(唯.维),就构成“惟+宾+是(之)+动”格式:
(1)率师以来,唯敌是求。(《左·宣十二年》)(唯求敌;只寻求敌人)
(2)余虽与晋出入,余唯利是视。(《左·吕相绝秦》)(唯视利;只看利益)
(3)父母唯其疾之忧。(《论语·为政》)(唯忧其疾;只担心他会生病。)
(4)现代汉语成语:唯你是问.惟命是从.唯利是图。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