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印象刘三姐”,我的期待值是非常高的。其一,当年几次陪客人去看“印象西湖”时,客人总拿出印象刘三姐来比较,而每次,客人都会说还是刘三姐的好看,弄的我每次都只好低头不语,很没面子。其二,曾在博客上写过一篇关于印象西湖的文章,结果黑夜我独行评论说:“如果你看过印象刘三姐就不会这么说了。”其三,去年父母亲到桂林旅游,妈妈说,印象刘三姐很好看,值得。
带着期待,充满好奇,我们坐在了漓江边等待盛宴开席。一艘船撑着一块大屏幕从江面上飘来,漓江风景倒映其间,刘三姐的歌声从山谷里飘荡出来,一群壮族年轻人在水面上、堤岸边歌唱。山和水之间,大红的绸子,姑娘们身上银饰撞击的清脆声音,火把燃起的烟雾,划船的小伙子。不知怎么的,我心里总是提着一颗期待的心,期待令我赏心悦目的高潮到来,但,最终曲终席散,心里有股说不出来的失望。
宣传上说的,从12座山峰围绕出来的音响效果我没感觉出来,而熟悉的刘三姐的旋律也时断时续,让人接不上一口气。最难受的就是身边观众不停地闪光灯,其实拍舞台剧一打闪光灯反而拍不出效果,一团漆黑,可是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搞不清这一现实呢?
不过,这台戏也终有它的可取之处,当色彩成为布局,浩瀚、热烈、灵动、苍凉,一个人和一场色彩布局的对弈,举手风云,都是胜败荣辱,热血英魂,一个用色彩来张扬故事和激情的人是值得尊敬的。
心灵的震动来自空灵的声音:“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有树缠藤,青藤若是不缠树,枉过一春又一春,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忧愁,连就连,我俩结交定百年,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很多音乐只是写给耳朵听的,而有一些音乐是写给心灵的。
当音符从江面上流泻而出的时候,仿佛喷薄而出的感情宣泄,没有太多的悲情,但是实际上这样的震撼比悲情更加悲情。音乐和文字的力量,无可比拟,这种感觉由心里产生,然后再回到心里去。
“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山谷里反复回荡,不知道为什么,听到这句话的时候,我心痛得要落泪。其实这是一种幸福,不是么,但是为何幸福总是表现得这样艰难。突然发现,我们都太简单化了幸福的含义,其实,幸福是心底安然的温馨,就像歌词写的那样,百年的含义就是,如果97岁死,也要在奈何桥上等待三年,这是真正的爱情,波澜不惊,却又惊天动地。
我们,都向往这样完美的爱情,没有人生来就喜欢朝三暮四,没有人天性就喜欢喜新厌旧,很多时候,我们面对现实,还不如面对自己的内心。以山为背,水为衬,一个女孩爱上了一个男孩,在还不知道对方一切的情况下,仅仅凭借着歌声,那些俏皮而机智却有朴实的对话,简单的爱上了对方。于是黄鹂鸟儿似的刘三姐只愿意在小牛的背上歌舞升平,仅仅只为一人。他们见了面,握着手,相互做了约定,我们就在一起吧,约好了一百年。假如我们有一个人在97岁的时候死掉了,那么就在这座奈何桥上好好的等着对方三年。然后一起牵着手唱着歌子走到黄泉去。
这一曲《藤缠树》,是我心目中“印象刘三姐”唯一的点晴之笔,所幸有这一曲深入灵魂的音乐,漓江有幸,山水有情,坚守千年,终守到能解读她的知己……
如果拿“印象刘三姐”和“印象西湖”来比,我更喜欢讲述着千年西湖雨的印象西湖,不管是音乐、布景、灯光、现场感觉,包括演员表演时的认真态度,无一不是西湖犹为胜,印象西湖,从头到尾充溢着一种唯美的气质。
要说印象西湖还有什么比印象刘三姐差的地方,可能就是营销方面的缺憾了,西湖跟漓江不一样,西湖有太多的文化内涵和元素,在西湖里做文章无疑是太岁头上动土,虽然西湖里有这么一台唯美的演出,但是却不可以大肆的宣传,虽然整个舞台并没有破坏西湖的一水一土,但众口烁金。
所以,印象西湖,就象西湖的气质一样,不张扬,却慢慢渗透到人们的内心深处,而这种渗透是坚固的,当我们慢慢读懂它的时候,它就已经根深蒂固的长在了我们的心底。如同有些感情,或许你并不是十分明了,其实它已经长在了你的心底。
看“印象西湖”,无疑要选择一个朦朦细雨的日子,满面的水珠湿润了你的眼睫时,你的思维会随之飘到千年前的那一场雨中偶遇,相信那时的雨一定跟现在一样的缠绵。看“印象西湖”,每多看一次,就会读到新的感觉,人的意境会随着雨起伏,很美。
有个有意思的调查,看完印象刘三姐出来后,我问了大家的感受,凡是说“还可以”的,都是没有看过印象西湖的,凡是说“太差了,不好看,不值得,没意思”的,都是看过印象西湖的。作为一名杭州人,就让我自恋一次吧,我喜欢“印象西湖”。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