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拿斯密夫定律、印第安式搜索

(2018-08-02 21:41:21)
标签:

杂谈

分类: 公益救援

拿斯密夫定律、印第安式搜索




搜索半径

=失踪者可能行程

=(走失时间分钟-走失时间分钟×5分休息时间/60分钟 )/60分钟×3.2公里-(走失时间分钟-走失时间分钟×5分休息时间/60分钟 )/60分钟×爬升高度米/305米-


徒步时间=(行进距离/每小时3.2公里)+(上升高度/305米)×1小时(上升用时)+(以上用时×每小时5分钟休息时间)+。


1「尼史密夫定律」是一种计算时间和行程的一种方法及定律,它假设一个背负十公斤(10 Kg)重量,或其体重四分一重量之背包之条件下平均每小时前进之所之时间。

 

在一般平路正常的成年人每小时可走(平路)四公里 (KM),即每公里需时十五分钟;而每小时能上/落垂直高度400公尺(M)(即20条等高线) ,即上/落一条等高线需时3分钟( 因为落山有困难故亦应计算在内 ) 。

因应这个计算方法,若步行4公里,而上落高度400公尺,则所需的时间为两小时。

 

由于尼史密夫定律是根据外国人的体质而订定,因此用于中国人时,必须根据不同情况而作出必要的修改。如中国人特有的体质、参加者一般的体质、年龄或行程中所须穿越的障碍来作出修订。

 

1.参加者的体质(老弱、儿童、体质较弱者)

2.路程上可能穿越河流、森林、或天然屏障

PART 5 行程所需时间组略计算公式

    (一)中登协《初级户外指导员培训讲义》给出的路线粗略计算时间的公式:

徒步时间=(行军距离/每小时3.2公里)+(上升高度/305米)×1小时(上升用时)+(以上用时×每小时5分钟休息时间)

例如:某甲由A点穿越到B点,两点之间直线距离9.7km,海拔从A点305米爬升到B点的950米。即旅程预计时间为:(9.7/3.2≈3小时)+(600/305≈2小时)+(5小时X每小时休息5分钟)=5小时25分钟

注意:此为总行程粗略计算时间,如果负重大于20kg及以上,需要的时间可能要稍为多些,线路的特殊困难地段地点较多需要的时间可能也更多些。此外,如果线路的弯曲转折线路较多,AB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与实际距离相差就较大,通常会在计算的时间基础上,加上10%-25%不等

 

   (二)拿史密夫定律 (Nalsmith's Law) 

1、《拿史密夫定律》是根据西方人的体能而订定的一条关于徒步旅行者行进速度的计算方法。“一个人在正常负重 (不超过体重 1/4) 下,每小时可走平路 4km ,而每爬升500m,需多加一小时。”

例如:某甲由 A地走到 B地,两地水平距离为 4km,累积爬升量为500m,则某甲需2小时才可完成旅程。由上引申得每行 1km需时15分钟,每爬升 20m需时 2.5分钟。利用此方法可计算出旅程大约所需时间。

注意:由于《拿史密夫定律》非为中国人而设,建议可以参考该定律核算旅程的所需时间计,然后按实际的差异再作调整。建议中国人总量的多加 10%— 15%。

[attach]411745[/attach]

 

 

既然知道了路程,那就不难大致估算出我们需要的时间,给大家介绍个方法——“拿史密夫定律”。该定律规定:每小时应前进5公里,而高度每增加600米,则多加1小时。清音阁海拔710米,洗象池海拔2070米,雷洞坪海拔2430米,金顶海拔3079米,万佛顶海拔3099米。所以线路2,通常情况需要16/5+(2070-710)/600=5.5小时,当然这是大致的,根据个人体能和观光拍照,按这个基础加时间,对于游客,应该不会有比这时间更快的了。

 

 

徒步登山中体力分配三三法则:即使是再训练有素能力高超的人,他的体能储备也是有限的。那么在长时间的远足徒步穿越中,该如何分配自己的体能才是比较合适的呢?

登山对体能分配的“三三法则”,同样适用于远足的穿越活动。所谓三三法则,也即是登上山顶用全部体能的三分之一,到达山下安全位置再用掉三分之一的体能,余下的三分之一体能,留着应付突发的意外情况。户外的山难事故经过中国登山协会的统计,多发于下山途中。主要原因是已经登上顶峰,急于返回,心态不稳所致;或者体能分配不当,上山已经花费过多体力,导致下山体能不足,导致容易意志力不习中和动作变形,从而发生意外。所以登山对体能分配的“三三法 则”,同样适用于远足徒步穿越。

 

行程所需时间组略计算公式

(一)中登协《初级户外指导员培训讲义》给出的路线粗略计算时间的公式:

徒步时间=(行军距离/每小时3.2公里)+(上升高度/305米)×1小时(上升用时)+(以上用时×每小时5分钟休息时间)。

例如:某甲由A点穿越到B点,两点之间直线距离9.7km,海拔从A点305米爬升到B点的950米。即旅程预计时间为:(9.7/3.2≈3小时)+(600/305≈2小时)+(5小时X每小时休息5分钟)=5小时25分钟

注意:此为总行程粗略计算时间,如果负重大于20kg及以上,需要的时间可能要稍为多些,线路的特殊困难地段地点较多需要的时间可能也更多些。此外,如果 线路的弯曲转折线路较多,AB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与实际距离相差就较大,通常会在计算的时间基础上,加上10%-25%不等。

(二)拿史密夫定律 (Nalsmith's Law)

1、《拿史密夫定律》是根据西方人的体能而订定的一条关于徒步旅行者行进速度的计算方法。“一个人在正常负重 (不超过体重 1/4) 下,每小时可走平路 4km ,而每爬升500m,需多加一小时。”

例如:某甲由 A地走到 B地,两地水平距离为 4km,累积爬升量为500m,则某甲需2小时才可完成旅程。由上引申得每行1km需时15分钟,每爬升 20m需时 2.5分钟。利用此方法可计算出旅程大约所需时间。

注意:由于《拿史密夫定律》非为中国人而设,建议可以参考该定律核算旅程的所需时间计,然后按实际的差异再作调整。建议中国人总量的多加 10%— 15%。

 

苏格兰是英伦岛人口并不稠密地区,自然生态好,风光秀丽,人们喜欢顺湖海山色徒步,是世界户外活动开展得最好的国家地区之一。   “拿史密夫定律”是苏格兰爬山专家拿史密夫所创的公式,即:水平距离+升高高度。水平距离每小时行走四公里,即每公里需15分钟完成,登高时会消耗很多体力,所以在计算平面时间后加上上山时间(每小时登高500米),即每上升一条等高线(20米)增加2.4分钟。此定律不包括休息及进食时间、体能、经验,所以计算此定律时最好戴备计时手表,中途停下就按停读秒,起步再按启动,然后根据总时间、山的高度计算公式。

//////////////////////////////////////////////////////////////////

 

课堂 | 如何科学计算登山所需时间?

2017-09-07 14:18

对于热爱运动和体育的人来说,户外运动逐渐成为了他们的新宠,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户外运动当中。很多强驴对于奈斯密斯定律可能非常熟悉,尤其是热衷徒步的,这个定律几乎成为了专业的必备知识,但刚加入户外运动的人对这个定律就显得很陌生,所以还是很有必要科普一下这个定律。

一、利用奈斯密斯定律,计算登山所需时间

奈斯密斯定律(NAISMITH'S LAW),香港一般译作拿史密夫定律,是一八九二年苏格兰爬山家所发明的,可帮助预算行程所需时间,定律是一个人在正常负重(不超过体重1/4)下,每小时可走平路五公里,而每爬升600m,需多加一小时。

因为地图只供给平面的距离及升高,下降的高度,要量度实际距离而计算出所需时间则十分困难,所以奈斯密斯定律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因为奈斯密斯定律早先由香港翻译并应用,一般认为,在香港的环境中,宜有用每小时可行走平路四公里,则每登高五百米加一小时。

 

例:甲往乙平面距离四公里,升高五百米。

 

所需时间=(平面距离/四公里+升高高度/五百米)小时

 

=(4/4+ 500/ 500)小时

 

=(1+1)小时

 

小时

 

二、奈斯密斯定律的演变

 

这个计算方法并未包括途中停留时间,天气情况及体力消耗,使行程速度减慢等因素,但无论如何,此定律对预算时间十分有帮助。

 

从上可知定律并未将很多因素计算,1965年出现一个新的定律,更改后的定律比较复杂,现表列如下:

 

根据奈斯密斯定律计算时间

 

 

 

使用定律首先要找出个人体能的指标是一个人在正常情况下完成八米及攀登三百米的远程所需时间。例如一个人体能指标是十五分钟,在拿史密定律计算出来的两小时远程,只需一小时便可完成。在下列情况下应作调整。

 

1、负重:每负重30磅,将指标下降一级。

 

2、地形:遇崎岖的山路,可将指标下降一级至二级。

 

3、天气:在晚上或恶劣天气下将指标下降一级。

 

谨记以上定律只供参考,登山者应将个人经验累积,作一个适合个人的预算方法。

 

三、奈斯密斯定律的“本土化”

 

由于体能偏差等因素,我国大陆地区在翻译使用奈斯密斯定律做了“本土化”的处理,充分考虑到了国人与西方人之间存在的差异,这应该是目前最切合我们实际情况的,最有指导意义的,建议驴友以这个为准!

 

根据中国登山协会的提法,路线粗略计算时间的公式:

 

徒步时间=(行军距离/每小时3.2公里)+(上升高度/305米)×1小时(上升用时)+(以上用时×每小时5分钟休息时间)

 

例如:某甲由A点穿越到B点,两点之间直线距离9.7km,海拔从A点305米爬升到B点的950米。即旅程预计时间为:(9.7/3.2≈3小时)+(600/305≈2小时)+(5小时X每小时休息5分钟)=5小时25分钟

 

注意:此为总行程粗略计算时间,如果负重大于20kg及以上,需要的时间可能要稍为多些,线路的特殊困难地段地点较多需要的时间可能也更多些。此外,如果线路的弯曲转折线路较多,AB两点间的直线距离与实际距离相差就较大,通常会在计算的时间基础上,加上10%-25%不等

 

最后,每个人的体能和身体素质都不太一样,因此在使用过程中要根据自身情况进行修正,奈斯密斯定律只能给你提供一个参考。希望各位驴友在户外运动中能够科学分配体力,充分享受户外运动带来的快乐。

 

—— 完 ——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