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2015-06-06 21:53:47)
标签:

龙泉

芳菲

青山

通化

白灰

分类: 摄影

“龙泉洞”的诉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本文来源:通化市纪委监察网站

或许是一种怀旧,亦或是曾受过滴水之恩的缘故,我对通化“龙泉洞”的缺失着实感到有点儿遗憾和惋惜。毕竟它对山城通化有过特殊的恩赐和贡献,况且当下全球性的淡水资源匮乏和危机已向人类咄咄迫近,在这方圆难再寻觅到如此这般水质上乘、储量大、无污染的天然好水。原以为随着时光流逝它会如同行云流水一样使人渐渐忘却,谁料若干年过去了,“龙泉洞”那些往事总在我心头萦绕挥之不去。
“龙泉洞”位于通化市城区北部,坐落在东昌区石棚子村和关道岭村之间,距离通化市公交中心仅有两三公里之遥。原是一处青山呈黛,碧峰染翠,山水秀丽并富于许多传奇色彩的风水人讲的宝地。民间相传,远古时期这里曾是一片久旱不毛、渺无人烟之地。天后东游路过此处见状,便差青山、芳菲二位天匠前去治理。二仙奉命来到此地,终日辛勤劳作,三年光景便使这里呈现了生机,变成了青山绿水,景色宜人的乡野。从此,人们开始来到这里繁衍生息,安居乐业。见此情景青山和芳菲二仙心里也充满了幸福的喜悦。其实青山、芳菲二仙早在天宫就是一对青梅竹马郎才女貌的佳配,只因天时未到未能完婚。这次天后让二仙赴任治野也另有此意。彼此来到凡尘无暇*雪夜的那种浪漫,且整日为天降大任而忙碌不休。一日,芳菲独自一人在山坡劳作,一个早已对芳菲美貌垂涎的旱魔伺机*了她,芳菲痛不欲生,觉得受此大辱无颜面对青山,便一头撞死在山坡的石头上。鲜血流淌了一地,染红了整个山坡。青山从远方回来得知此事,痛悔不已,一怒之下斩杀了旱魔。青山刚刚掩埋完芳菲的遗体,顷刻间整个山坡化作了红土岗。青山知道这是芳菲在向自己暗示道别,不能再同返天堂了。青山静静地坐在她的身旁,泪流成河。后来他化作了一条龙脉盘卧在她的山脚下,以示今后永不分离,护佑她到天老地荒。后来,在这座山脉尽头的洞中涌现出一汩汩清澈的甘泉。后人为了记述这段凄美动人的往事,给芳菲血染的山坡起名叫“红土岭”,给青山化成的山泉洞起名叫作“龙泉洞”。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的一个夏天,笔者第一次“会见”“龙泉洞”。记着上世纪六十年代,笔者年纪尚小,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感,听小伙伴们说要去“龙泉洞”,当时我充满着神秘的好奇,那股子高兴劲儿灌满了全身。因为那时我心里装满了对“龙泉洞”的奇幻梦想,再加上当时玩儿的场所又很局限,不像现在孩子们玩儿的那么宽泛,那么多样。能到这种传说奇幻的地方去玩一玩看一看,也算不小的“见识”,大开了一下眼界面。
初次来到“红土岭”“龙泉洞”处,我的心情颇有点儿紧张,诚惶诚恐,这种状态主要还是源自人们听到过的神话传说,对一些有关“龙泉洞”里“山怪”“大蛇”之类的匪夷传说造成的。当我站在梦中神往的“神山”面前,仔细打量着它,该山不像我想象的那样令人生畏,但也不乏其神秘感。若在远处俯瞰这座山,它确如一条绵延数十里的卧龙,紧紧环绕着石棚子村落周围,最后将头部伸探在关道岭、石棚子通往市里的三岔道口旁。若近前迎面观其头部(也是此山最低处),是一处花岗岩石结构,宽约20米,高约40米,立陡如切的悬崖峭壁,崖顶和山腰石缝中长满了一些杂草,恰如龙头上的须发,倒为它多添了几分灵气,那个神奇的“龙泉洞”就藏在这山下方。不愧是天工造物,山势虽不凸显,却不失旷达愚忠那股气质和灵动,与神话传说的内容联想起来,还真有点像一位多情执着的殉情郎静静地守候在那里。
“龙泉洞”留给我的第一印象是美好的,那么纯朴,那么恬静,那么温馨。在蓝天白云的映衬下,葱翠如洗的山岗,清澈潺潺的河流,河中嬉戏觅食的鸭鹅和散落在河边的洗衣女们,仿佛使人置身在祥和幽美的梦幻中,尤其是那眼恩泽方圆千家万户的甘泉,更为这里凭添了许多神韵。当时,因水源地禁观的规定我和伙伴们无法进到洞内,仅在洞外附近随便转转。返回时,见有两位长者站在山前叨咕着什么。我凑到近前欲听仔细,只见其中一位仙风道骨的长者说道:好风水益人,只可惜未来难卜啊……当时我听不懂他俩说话弦外所指,只认为是一对八卦在那儿谈山扯水。他俩见有人前来即便离去,我望着他俩远去的背影,心生疑惑。
打那以后,我们每年都经常来到这里玩耍、游泳、捞鱼、采山菜、抓蝈蝈等。上中学后,终于有一天可到洞里玩儿的机会来了。那是一年暑期,天旱无雨,通化较大的河流——浑江干涸得只剩下江心那一溜儿曲缓的流水了。我和一同学恰巧路经“龙泉洞”,那个同学执意要带我进去看看,我半信半疑地随其前往。刚到近前,里面的看管人员就迎了过来,并与他热情地打着招呼。后来我知道他父亲是这儿的领导。我们来到洞口,一股股凉气从里往外扑面而来。这洞口真像一个诺大的空调把凉气源源不断地从洞内排出,顷刻间驱走了我旅途的燥热和烦闷,我顿觉舒爽了许多。之后,我们便随同看管人员步入洞内。时逢盛夏到此禁地赏光纳凉真可谓有点儿奢侈。看管人员在前面引路,我们紧随其后,他边走边主动地介绍说:这个山洞冬暖夏凉,逢旱水不少,雨大水不涨,供全市用水绰绰有余,确实是一个难得的好水源呢。他打着手电往前走,我借着他手电光线观察着洞内四周,山洞不很宽大,宽约5米左右,高约3米左右,里面宽窄不一,两边石壁凸凹不平,上呈不规则的圆弧形状,洞身蜿蜒向里延伸,渐呈外小里大的轮廓。据说此洞可穿越到山的另面。在进入洞内不远处有一向下的石阶,除有两阶在水面上,其余全部浸泡在水里。我们在此坐上一条这里专用仅能容纳三人的小船,缓慢地向里划去。船下水深均在3米左右,清澈见底,船前行时可见水底零乱并落满厚厚一层水垢的倒木。洞里又黑又潮没有什么照明设备,至此显得有点阴森恐怖,我猜想,可能是因为这里湿度太大电源容易浸潮无法安装。正当我若有所思,突然,黑暗中一对光点在水面摇摆着朝我们奔来,我被这突如其来的情形弄得不知所措险些坠入水中。看管人员忙用手电照射过去,那对光点不见了,待了片刻看管人员平静地说:没什么事儿,可能是蛇。见他那处惊不乱的样子,想必他对这里的一切早已经习惯了。此时,我浑身不知是潮湿还是冷汗全是湿漉漉的。不知过了多久,我们总算走完了这段“洞中探险”。这是我平生第一次有此经历,感觉相当不错,可谓是不虚此行受益匪浅,除了水大印象外别无其它。至于什么石棺、石碑以及洞中那些扑朔迷离、令人毛骨悚然的各种玄说均无“眼缘”,不过是民间传说而已。后据看管人员讲,他在这里工作已有多年,这里的地下泉水特别多,深不可测,有些地方他也未曾到过。我暗自庆幸自己,这次洞中之旅总算弄明白点儿洞里的大概情况。说实话,我真为当时的山城百姓临旱无忧,能拥有如此之大的山泉资源而感到庆幸和欣慰,倘若当时仰仗江水全城百姓的用水可就没戏了。
也不知道从哪年开始这里便响起了隆隆的炮声。随即白灰厂和水泥厂便应运而生,从此开山取石扰民的炮声成了这里的主旋律。整日这里沸沸扬扬,炮声不止。白灰、水泥粉尘弥漫着附近上空,污染着周围环境,百姓怨声载道、叫苦不迭。这种状况一直持续了几十年,待这里恢复平静时,白灰厂和水泥厂也了此“重任”,厂拆人散。但美丽多姿而又多情的“龙泉洞”却面目皆非了,被人们废弃在荒野之中。为此,民间又演绎出了一段鲜为人知的“龙泉洞”新传。说是,98年四川自贡市来通化举行灯展,引来了天神,闲视中发现,当年宫中的青山和芳菲落到如此凄惨境地,天神震怒。于是,雷雨大作,喧嚣不止。说来也怪,那天下午“龙泉洞”山脉方向阴云忽聚,一片黑色雨云像遮天蔽日的幔布由城北向市内盖压过来,骤雨夹杂着撕心裂肺的电闪雷鸣徘徊在市区上空,一直持续了三个多小时。这种天候现象在通化历史上是空前的。雷雨期间,市区外围安然无恙,江水如常。唯有市内河段水位迅猛暴涨,汹涌湍急的河水像肆虐的猛兽冲出河道,和着泥沙俱下狂泻的山水直灌市区。市内许多地方车辆被淹,宅内入水,死伤多人,损失惨重。之后,有人见到在“龙泉洞”上空有两道白光顺着闪电腾空而去。据说这是青山和芳菲回天的呈现。对民间匪夷传说我不敢苟同和恭维,但对“龙泉洞”的山泉资源惠泽一方我深信不疑。
参加工作后,我很少再专程去过“龙泉洞”,大概是工作忙或是已知该处落魄不堪怕扰心情不悦等原因,几经欲去又止。直到2011年秋,我再次去看“龙泉洞”时,这里昔日夺人的风韵早已荡然无存,镜破难圆。当我步入这块废墟之地,一片断壁残垣闯入了我的眼帘,“龙泉洞”破败不堪地卧躺在那里,像一条残僵巨蟒被撕扯得七零八落,余下参差不齐的残部在那仰天长叹,像在诉说泣诉,又似怨愤不平……
蓦地,我想起了30年前那俩位令我疑惑不解的长者对言,并对当初话中所指有所感悟。一座经过亿万年历练演化成美轮美奂的“龙泉洞”,在短短的几十年中就悄然匿迹了。像这类水质好、储量足、供量大、纯地下天然水,又系自然封闭的水源基地,在全国亦属少见。能有这样既环保、又安全的山泉资源是这方土地人们的福祉,亦是造福子孙万代的宝贵财富。尤其是当下全球类似这种如数家珍的不可再生资源日渐减少,继而只顾眼前利益的人为地肆意践踏,甚至施以杀鸡取卵的方式将其灭绝,实在是种罪孽。
人们本应感恩“龙泉洞”,却予孽还。如此一处和谐、完美、内涵丰富、实用性很强、发展空间很大的山泉资源被人为的毁弃,实在是令世人痛心和惋惜。如若“龙泉洞”自然资源能显像还生,那将会给这大片广袤的土地带来多么厚重的恩惠,给人们带来多少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恒久利益呀?如若发生自然灾害,或人为瘟疫与核战争等,这里都将是人们的救命之泉……
望着瑟瑟风雨中绝望无助的“龙泉洞”残址,我们的耳畔仿佛传来了一阵阵风吹雨打残崖的哀鸣,但我还是默默的祈愿人们勿忘这段人为杀戮自然的行径,让遗留在这块土地上的残痕作为警醒人们的永恒记忆吧!

伪满洲国时期,二道河名龙泉洞河
 在辖区内的石棚子沟门东的山根下,有一个石洞流着泉水,人们称为龙泉洞,在通化市老城区的北面,原先有一座很高的大山,山下有一个洞口——龙泉洞。据地质资料记载,龙泉洞一带属喀斯特溶洞发育,是一个竖向的溶斗,该处石灰岩地层钻至 150米仍未穿透。龙泉洞的神圣之水源于这个万年石洞,曾经是周边居民世世代代的饮用水,当年,通化市唯一的一家饮料厂——龙泉洞汽水厂就采用这里的水。
后来,附近的通化市水泥厂和白灰厂陆续开始开采这里的山石做为生产原料,由于取石爆破不慎炸开了古洞,清冽甘甜的泉水源源不断的涌流出来,竟形成了一湾旱天不干、雨天不浊、方圆百多米、平均水深5米左右的泉水湖。原本有一家公司在此奠基,准备修建体育馆(一说游泳馆),不知道什么原因项目搁浅了。
现在,一度成为市区污染源的通化市水泥厂已经迁址,大禹康城拔地而起;白灰厂不再生产,败落的厂房依旧残存。而那座曾经的大山已经成为了过去,永远不复存在了,“龙泉洞”也变成了现在的“龙泉湖”。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通化龙泉洞的传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