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元明:远看鲁迅

标签:
鲁迅文学文化 |
文 |
关于鲁迅,如今有一种比较时髦的说法:鲁迅被长期神化了,走下神坛,也是一个凡人,而且细看,还一身的毛病,什么脾气大,火气旺,跟谁都过不去,结果,火大伤身,五十几岁就死了,而和他论战的梁实秋却温文尔雅,活了八十多岁——如此谈论鲁迅,未免太轻飘了。
想起中秋节的晚上,遥望皓月当空,月亮又大又圆。“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明月寄托着人们多少美好的向往与祝愿。从古至今,赞美明月的诗文数以万计。但是,当人类借助飞船到月球一看,看到的却是坑坑洼洼、光秃秃的,毫无“圆”的感觉。
近看和远看为何有如此巨大的差异?近看,容易只看到局部,看到一点一滴;远看,看的是整体,是总的轮廓。
而且,“明月几时有?”月有阴晴圆缺,还有漆黑的夜晚,这不是月亮圆不圆、亮不亮的问题,而是时节、气候、环境等变化造成的不同视觉。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是人们的眼睛有局限。
鲁迅,近看:长衫、小个,短须、手指夹着烟。远看:56岁的人生,呐喊、徬徨、横眉、俯首、战士、民族魂;700万字的作品,小说、诗歌、散文、杂文、文学史、考古、书法、美术、书信、日记——哪一个看法更真实、更全面?结论是显而易见的。
远看历史人物,把他放到历史的长河中去看。比如鲁迅,放到中华文化史、文学史、思想史上去看,他是一个醒目的座标,是一座丰碑!
假如远看一棵大树之后,再走近看,那一枝一叶就更生动了,虽然也会见到一些枯枝落叶,那又怎样?值得大惊小怪、捶胸顿足吗?
鲁迅曾致信老朋友曹聚仁:“现在许多的论客,多说我会发脾气,其实我觉得自己倒是从来没有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成友或成仇的人。我还不少几十年的老朋友,要点就在彼此略小节而取其大。”
不错,梁实秋温文尔雅,“色、香、味俱全”,是一雅士;而鲁迅是一位战士,需要呐喊,需要血性。
鲁迅是中国现代杂文的开山祖、奠基人。我们今天写杂文、研究杂文,如果离开鲁迅,那就容易迷茫,失去方向。鲁迅的思想和精神,具有穿越时空的力量,给我们以信心和勇气,这是他在今天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