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红孩:谁说短篇没有成就感
(2021-03-09 16:06:42)
谁说短篇没有成就感——有感于短篇报告文学奖的设立
红
孩
最近关于文学评奖的议论很多。主要集中在对评奖机制和奖项设置是否科学,还有对评奖的过程是否有完善的监督机制。前不久刚刚结束的第十四届青年歌手大赛给我们留下的启示有很多。我的看法是,只有分类越来越细,评选的标准才会准确,选手才会赛出水平。想来文学评奖为什么被人议论过多呢?主要问题是体裁分类不科学,评选过程不透明。以报告文学为例。在中国报告文学的萌发和崛起过程中,报告文学文学这个文体一直以轻骑兵的姿态出现的,如早期夏衍的《包身工》、萧乾的《流民图》、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以及穆青、冯健、周原的《县委书记的好榜样——焦裕禄》。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前后,报告文学这个文体,随着对文革十年的反思与控诉和为改革开放的不断热情呼唤,使其迅速走到公众的热门视野,一大批作品接踵而出,如徐迟的《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黄宗英的《小木屋》、陈祖芬的《祖国高于一切》、孟晓云的《胡杨泪》等等。这些作品总的特点是:文字短小,贴近现实,揭示社会重大主题,文学性强,塑造人物。进入新世纪后,报告文学走向三个方向:一是越来越商业化,社会有相当多的人把报告文学看作是广告文学;二是报告文学与纪实文学文学绞在一起,脱离现实,追求历史的纵深感。如《唐山大地震》、《走下神坛的毛泽东》;三是报告文学越写越厚,不出书不出厚书不足以被人看得起,过去那些万八千字的精短作品几乎难以看到。虽然有很多厚重作品——如《落泪是金》《马家军调查》《托起明天的太阳——希望工程纪实》《无极之路》在社会上也引起一定反响,终因新闻性、思想性大于文学性,最终使得这个文体受到冷落。
当然,一个文体受冷落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各种组织、机构的评奖机制是否科学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之一。譬如:在中国作协主办的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中,就涵盖了小说中的长篇小说、中篇小说、短篇小说和小小说四个类型。而散文、诗歌只评散文集,因此,有人提出散文和诗歌应该设单篇(首)奖,这样才符合文学的规律。试想,一个没有名篇、代表作的集子和一个名篇哪个对读者更重要呢?报告文学也是如此,在鲁奖中只设五部。据一位资深评委奖讲,每次评奖,开始候选篇目里还有单篇(短篇),但评着评着就只剩下书了。因为,无论如何书的内容要比单篇内容厚重。久而久之,人们就有一个误区,评奖只能报书参评,单篇根本没戏。由此,作家们一写作报告文学就是一本书,写短的一是不好写,二是写出来也很难有地方发表。如今,各个报纸副刊能用整版篇幅登载报告文学的已经非常少见。
在生活节奏非常快速的今天,我们很难想象有人能静下心来拿出三天时间专门看一部几十万字的报告文学。因此,每当有作家送我大部头的报告文学,我首先不是欣喜作家的又一次创作的收获,而是紧皱眉头考虑我什么时候能读完。我总以为,一篇好的报告文学,不在于你是否写的全面,而恰恰在于你能否提出问题,揭示问题,塑造人物,相比过去那些经典的短篇报告文学,我们当代报告文学作家确乎到了该觉醒的时候了。换句话说,说的有点耸人听闻,现在的作家能否写出报告文学已经在其次,更主要的是如果再不努力,恐怕这个文体逐渐会被社会抛弃了。好在报告文学界开始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7月14日,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发布消息,从今年起,每两年要开展一次短篇报告文学的评比活动。此举一出,立刻得到很多报告文学作家的响应。同时,有很多新闻单位也表示愿意拿出版面加以配合。我觉得,这或许能在短时间推动一下报告文学的发展。但我要说明的是,我们的报告文学作家不能单纯的为了评奖才去写短篇报告文学,而要变成自觉的行动,这既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文体自身的要求。 补语:小说和散文同样也面临这样的窘境。当下,除铁凝之外,我还没发现短篇写得更优秀的作家,尽管有人鼓吹谁谁是短篇王、短篇高手,那纯属胡说。至于散文,大散文、长散文之风虽稍有减弱,但仍被很多人追捧,这实在是散文的悲哀! 2010年7月22日
红孩,是中国散文的一个鲜明符号。他是散文的创作者、编辑者、研究者,也是散文活动的组织者、推介者、信息发布者,从这里你可以看到中国散文的发展态势,你也可以了解到红孩对于散文的最新发声。红孩说:散文是说我的世界,小说是我说的世界。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