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教学摭谈
(2014-02-15 09:45:05)
标签:
教育 |
分类: 泾渭分明 |
全国免费的高中政、史、地、文综资源共享平台、最新鲜的文综资源集散地——文综之家http://www.sdwzzj.cn/同步发布。
深入浅出
胡来章
矛盾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关系是对立统一规律的本质问题和主要内容,属于《生活与哲学》第九课的内容。“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这一知识点,比较抽象、理论性强、难度系数高,学生学习时不易理解、难于掌握,因而它是第九课教学的重难点。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教学中我采取深入浅出[X2]
(一)“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含义”难点突破
首先让同学们欣赏课文67页漫画,并提醒同学们看漫画时要做到“三读”:一是“读人”:多少人?人的动作神态如何?二是“读物”:什么物?物的象征意义是什么?三是“读言”:人物的语言、漫画标题、文字说明等。要明确漫画的主旨、中心思想,告诉人们或警示人们什么。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问题:
问题一:注意观察甲乙(注:拿火把的一方是甲,另一方是乙)二人所处的位置、神态和动作,来判断甲要干什么?你能从中看出二人是怎样的一种关系吗?
学生很容易判断出来[X3]
漫画中甲乙二人均受到方向相反的两个力的作用,甲处于优势地位,乙处于劣势地位,双方“相互差异”;甲乙面临“生存斗争”,甲想烧断乙头上的绳子离开乙,乙更想离开甲求得生存,双方“相互排斥”;甲欲置乙于死地而后生,乙又何尝不是,双方斗争达到白热化,双方“相互克服”。由此可见,不能把斗争性归结为一种形式,矛盾的斗争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不同的矛盾具有不同的斗争形式,同一矛盾在不同发展阶段上的斗争形式也不同。也不能把斗争形式的改变误认为斗争的消失。接着归纳总结:哲学中矛盾的斗争性绝不能等同于生活中的“斗争”,前者包括一切差异和对立,后者仅仅是其斗争性的具体表现形式,二者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最后强调,[X5]
问题二:甲敢烧断乙头上面的绳子么?为什么?
通过此设问引导学生分析矛盾的同一性,甲乙二人虽然对立,但是在凭借绳子这个外在条件下,双方相互依存,力量大小相等,构成动态平衡,形成矛盾的统一体。如果甲烧断乙头上的绳子,失去了乙,甲也将不复存在。可见作为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互为存在的前提。矛盾的同一性就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表现在:第一,矛盾双方能够相互依存,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即矛盾双方“你离不开我,我离不开你”。矛盾双方本来是相互对立、分离的,但又是相互统一、联结的、互为存在的前提。
第二,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贯通。即互相渗透、相互包含,“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矛盾着的每一方都包含和渗透着对方的因素和属性。漫画中甲处于优势、进攻的姿态,乙处于劣势、防守的状态,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因为主动进攻往往是最好的防守。同时,在教学中“教学相长”也是这个道理。
进一步追问:甲乙二人这种状态是否永远不变?如果不是,你设想下[X6]
这样设问,由浅入深,引导思维。让学生明白矛盾双方的地位是可以改变的,但是需要条件,比如乙手中操起一根别人递来的棍棒,打掉甲手中的火把,并准备朝甲打过去,此时双方的优劣地位就会发生根本改变。得出[X7]
第三,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即“你变成我,我变成你” 。矛盾双方的转化不仅仅指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它自已的对立面转化,还指矛盾双方在地位、性质和作用上的转化。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让学生在思考体验中有深刻理解,我设置了一个竞答环节:请学生从祖国灿烂文化中寻找能够体现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和转化的成语、谚语、警句等,竞答获胜的标准:快、准、多。例如:乐极生悲、否极泰来;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失败乃成功之母;欲擒故纵;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谦受益,满招损;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居安思危……。并及时抓住这一生成资源进一步分析,如失败是成功“他娘”(幽默下),失败多了就能成功?失败转化为成功需要哪些条件?让学生懂得,矛盾双方的转化是现实的,有条件的,而不是虚幻的,任意的。教师抓住机会升华情感:人生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如何走出逆境,需要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善于趋利避害,积极创造条件促成良好转化!因此我们要努力做个会辩证思考、有智慧的人!
最后强调,矛盾双方无论是依存还是转化都需要一定条件的,因而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难点突破
问题三:如果甲烧断乙头上的绳子,对立状态结束,双方的平衡被打破,统一体破裂。甲没有烧断乙头上的绳子,对立状态始终存在,也正是因为保持着这种对立状态,才维持着双方的平衡。这说明对立和统一之间有着怎样的关系?这里揭示了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辨证关系的第一个方面: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同一性离不开斗争性,也即同一以差班[X8]
问题四:假设甲乙二人被分开,分别挂在两个相隔很远的山崖上,请问此时他们还能如此“对立”吗?为什么?这又说明了什么?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斗争性离不开同一性,即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同样这里需要教师配[X9]
紧接着,我引导学生回归生活,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当前中日钓鱼岛之争,国人抵制日货这一现象,请从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角度进行分析。比如日货和国货之间存在很大差别,一个技术先进,一个技术落后(对立),也正是因为这种差别我们要学习日本,学[X11]
最后,精选精编例题,进一步强化理解,当堂消化
例题1: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这表明:( D )
①.矛盾的斗争性决定同一性
③.没有同一性就没有斗争性
A.①②
例题2:菜根谭中说:“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这段话的哲学寓意是( C )
①矛盾在一定条件可以相互转化
③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
当然,难点突破的方法远不止以上这些。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生、不同内容方法可以有所不同。正所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但不管怎样化解难点都应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例如:为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教师可以给学生质疑问难的机会,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再集思广益,然后因势利导,析难剖疑去解决难点。再比如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其关键就是“导”。教师善“导”,用启发性的语言和教学方式多角度去启迪学生,使之产生多方联想而有所感悟。“善导”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善学”,“善导”要做到导之以趣、导之以情、导之以理、导之以思、导之以法。
总之,教学中我们要正视难点,善于采取合适的方式、方法,一切难点最终会迎刃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