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付出”应该被废除

(2015-10-30 11:12:10)
标签:

杂谈

        小时候贪吃,每次食物迫不及待地进了嘴,才会反应过来应该先呈给爸爸妈妈,爸妈表态吃、或者不吃,然后才能是自己,否则就不孝道。小小年纪受到这样的教育,我却总是忘记,因而每每感到很羞愧,觉得自己不是一个符合要求的好孩子。

         最近一段时间我妈牙疼,只能吃软食,每次吃饭我总会挑了好咬的先送到她碗里,外出吃饭点菜也专挑她能吃的。在一连串自然而然的动作里想到,小时候我们所谓的孝敬,并非发自内心,而是受规矩的约束,因此常常忘记;现在的孝敬,是以爱和体贴为前提,所以无需他人提醒,很本能会为对方考虑。

        遍观周围甚至整个国内,我和爸妈应该算是相当理想的亲子关系。一方面得益于我的患病,另一方面,我妈这个人生性豁达,她从不将对子女的爱和好当作一种投资,更非牺牲,虽然在不开心的时候,难免会牢骚“要不是你,老娘早就不跟你爸过了!”“要不是你,老娘早就出去玩了!”等等,但其实都是气话,她和我在一起很幸福,哪怕病中相扶诸多艰难,这点自信我是有的。

        我爸思想上没有我妈那么前卫,近几年常常流露出自己老了,惟恐老无所依的慌张,他担心的事情很多。

        担心钱不够用,每天念叨我们省着点(其实我们根本没有乱花),我妈问他,不用你要留给谁。

        他说,留给我幺儿撒!

        我立即接话道:等你们都不在了的年纪,我还活得到好久哟!

        担心财产没人继承(其实根本没什么财产,我爸很可爱),我妈就说,所以我就要全部卖来用掉呀!全部用掉!

        万一用完了还没死呢?我爸说。

        不是有养老金吗?!少就少用,多就多用。我妈说。一天到晚瞎担心。        

        他甚至跑去算命,回来喜滋滋告诉我,算命先生说我病会好,会结婚,还有子女。我又气又笑,人家看你五六十岁跑去问子女,当然不是健康就是婚姻,随便蒙都能蒙对呀。他说,万一呢?也有这个可能啊。我说就是就是。心道要是真的身体能好,您更拴不住我啊亲。

        我妈当然从心里也是希望我有传统的婚姻家庭世俗生活,但是呢,因为她太了解我了,当下也是摇头笑笑,说怕是不可能。过后赶紧自我安慰道:也别太绝对,凡事都有可能嘛,也许是缘分。一忽儿又发愁起来:我怎么放心你跟别人去,我更不喜欢别人到家里来!还是算了!

        我在旁边听他们这样自言自语,感到这种陪伴很温暖。想了想说,别人都讲人对自己父母的爱远不及对孩子的爱,那我没有孩子,爱都给你们也很好嘛,我还嫌爱你们爱得少了呢。 

        

         今年过生日时我妈送了我一串带着金貔貅的佛珠,要两千多块,我直呼太贵,感动得眼泪都出来了,她说你平常给我们买什么都舍得,花那么多钱,这算什么,你高兴是最重要的。

         真正的爱或许就是如此,永远感到自己给予对方的不够多,还想更多。

         而一点点回馈,都让我们感动非常。 

 

         昨天看了澎湃新闻推送的那篇由钱理群教授进养老院引发的关于孝道的讨论,深感共鸣不少。每次谈到以后爸妈没什么劳动力了,怎么办,我妈就说,房子卖了进养老院啊,现在养老院条件好,跟同龄人一起打打麻将,还好耍些。我爸虽连声说是,我却感到他有点惶惶然,好像那是不得已为之而强装洒脱。因为有时候他也会凄惶地说,你要是不能好,我们老了怎么办?

        对于未来生活,我其实同样有许多焦虑,所以能理解我爸的不安,也知道我妈的洒脱下面定是有些习惯性逞强,但他们能这样表态,我仍然十分骄傲,感到备受鼓舞。我的健康问题并没有使我们变得苦哈哈怨天尤人,反而推动着我们走向更豁达的境地,尽管我们常常不能选择生活,但可以选择如何去面对生活,如何接受。

        为什么说我们的亲子关系是难得的融洽。因为我慢慢悟出这其中爱的循环,爸妈给予我的,从一开始就不求回报的爱,我继承了,也学会了以这样的方式去爱他们。有爱和没有爱,约束于道德规矩的孝道,是截然不同的。孝道是承受,爱是享受。比如我开篇提到,小时候不懂爱,即便将食物先给父母,也仅仅是出于教条的遵循,而长大了懂得爱,给予是自发的本能的,便能在“付出”中获得更多快乐。

        付出我们心甘情愿付出的,便毫无怨言,不会因为对方的慢待而暗自神伤。

        我们是罕见的几乎毫无怨言的一家人。


        外婆每天上午过来闲坐聊天时,会说起很多不开心的事,小姨与表弟现在住在她家。有时生活习性不一样,难免有些矛盾。外婆很委屈地说:“我对她那么好,她都不迁就我一点。”“我节衣缩食给她买保险,她就这么对我。”有一天小姨爆发了,说:“求求你不要给我买保险了,我受不起。”

        这是很典型的中国式家庭,对不对?

        尽管我一再劝慰外婆,不要将你的好当作一种交换。但几十年的根深蒂固,改变谈何容易。说来说去还是自己不开心,也让对方不开心。这几年我们的养老制度跟上了,保险跟上了,但内心里这一层过分渴望在情感上收支平衡的传统积习,使我们很难拥有独立的人格,永远将快乐寄托于他人,实在不明智。我甚至感到“付出”这个词都是应该被废除的,因为“付出”相对的就是“报答”/“回报”,这就凸显了交换的本质,多么冷酷。罩在我们耳熟能详的父慈子孝外衣里面的内核,真经不起细想,有多少人敢说自己是毫无期待地在爱子女爱父母,并且能从这个过程里得到快乐和满足呢?

         

         有一天和朋友喝茶聊天,她五十几岁了,儿子在新加坡念书,现在一年四季到处打工旅行,想去中东去中东,想去欧洲去欧洲。她说我不担心他遇到战争。生死有命,如果他能活得开心,死在外面又如何?她说他想过什么样的日子就去过,我不管。

         我们聊起《时间去哪儿了》这首歌,她痛斥:无耻的悲情!她说难道生儿育女的过程中你没有体会到幸福吗?出生又不是孩子要求的。如果以抚育为条件,给孩子框上必须养老的道德枷锁,那就是赤裸裸的无耻!

         她从未对儿子提出任何要求,但我见过她儿子,很爱他妈妈,很孝顺,很体贴。

         

         人与人会互相感染,上一代对下一代影响尤其深刻,没得选择,必须从上而下做出表率,做先行者。环顾周围环境,并非对小县城的物质条件不够发达有所歧视,而是那种不开化的人心,封建的教育模式,还在继续毒害着下一代人,这非常可怕,经济富裕了,精神仍然贫困,因为我们一直在拼命强调“自我牺牲”,生怕政治名誉不高,更怕他人看不到这种牺牲。一切仿佛成为预谋,如果没有收获希望的反应,随即演变成难看的十点档不养老社会新闻。

        自发的情感让人受益良多,被动的却味同嚼蜡,甚至产生逆反。就这么简单的一回事,我们却还需要很长很长的时间才得以完成。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香港记忆
后一篇:人证物证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