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评:银十行情会是谁的天下

(2013-09-27 15:01:44)
标签:

大盘

融资融券

创业板

超短线

股票

分类: 市场周评

    九月行情到下星期一为止就要结束了。从整个九月的情况来看,目前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急涨之后,上证指数最近出现了连续两周的回落。与上证指数情况相对的是,中小板和创业板指数本周的表现都更加抢眼。这说明,在市场资金面总体偏紧的情况下,题材股还是更受资金追捧,其上涨架势虽然与前面热火朝天的时候没法比,但最近多个题材轮番上涨的状况还是非常明显的。大盘股反而遭到融券力量打压而再次陷入沉默。由于节前资金面相对紧一些,所以大盘股在节前怕是难有作为。题材股大行其道的局面还会得到持续。

 

    那么后面更主要的一个论述焦点,就是对十月行情的分析。“金九”行情已经如期实现,“银十”行情还会像“金九”那样和爆吗?十月的操作机会还会非常丰富吗?那么按照以往的情况,我们还是先来列举一下历年十月上证指数的表现情况,然后再从数据的实际情况来做结论。

    2006年10月:上涨4.88%

    2007年10月:上涨7.25%

    2008年10月:下跌24.63%

    2009年10月:上涨7.79%

    2010年10月:上涨12.17%

    2011年10月:上涨4.62%

    2012年10月:下跌0.83%

 

    从上面这些数据我们可以清楚的得到两个结论:

    1、十月涨多跌少。过去7年的时间里,5年上涨,两年下跌。

    2、十月会是非常活跃的一个月,除了去年十月表现稍微低迷一点之外,其他各年份都有明显的涨跌幅度。因此,十月还是一个非常应该下手操作的一个月。我们的利润来源,往往都是从最活跃的月份取得的。

 

    针对现在的市场情况,子宸个人认为,十月应该肯定也是非常活跃的一个月,这是基本可以肯定的一点。另外,目前上证指数的总体点位仍然不高,现在收盘也就是2160点左右。因此,总体位置并不高。另外,比较明确的一点是,今年市场并不是一个“指数市”,而是“政策市”和“题材市”。因此,我们就只从今年市场的情况来看,单纯看上证指数的涨跌,对我们的操作上的帮助并不是很明显,更重要的是,我们应该分析清楚将来可能会继续出现持续上涨的题材,这样才有助于我们后面在操作中拿到属于自己的稳定收益。

 

    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除了自贸区概念股风险实在太大之外,其他热门题材,如土地流转、互联金融、民营银行、电子商务、教育传媒、影视动漫、智慧城市,等等,都是我们已经知道的一些题材,这些题材力度大,影响力不小,所以持续性一定能好。这是我们后面在下个月仍然应该关注的几个热门题材。另外,下面几个题材也应该适当开始从四季度开始进入关注范围:

    1、煤炭股里面受动力煤合约的正面影响比较明显的一些低位低价个股,在四季度存在一定的表现机会。

    2、四季度迟早必涨的一个板块就是地热能板块。去年四季度该板块曾经表现抢眼,这个概念是深得人心的。相信今年四季度应该还会有表现。

    3、以房养老明年1月会开始搞试点,所以相关的养老产业、医药、医疗器械股都有轮番表现的机会。

    4、金融改革仍然是政府倡导的大戏之所在,所以金改概念还有机会在跌到一定位置时再次出现良好的表现。

    5、前面提到的油品升级概念,是一件不可忽略的大事。这个题材在后面还会有反复表现的机会。

 

    唯一要补充的一点,就是要是什么时候IPO的消息一旦出现,则创业板将不再吃香了。这一方面的消息大家一定要多加关注。反过来说,只要IPO的消息暂时没有明确,那么创业板的系统性风险就不大,就还有进一步表现的机会。

 

    虽然以前十月的时候,蓝筹股都出现过不错的表现,但是,今年国家是反复提到改革,所以从改革这个角度讲。“银十”仍然应该是题材股的天下!

 

    (注:本文发表于子宸在新浪网的独家博客,任何个人、其他网站不得私自抄袭、转载。如有任何问题,请随时留言或发纸条给子宸。子宸目前只在新浪博客发表文章,如果发现有其他网站的同名作者,均非子宸本人。子宸不会把自己的私人电话在公共媒体透露,请大家千万不要上当!同时,本博一切评论仅供参考,不构成个股推荐或任何操作建议。博文中所谈及的任何股票,均与子宸无任何利益关联,据此操作,责任自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