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团扇遮面——却扇诗的由来

(2007-02-22 21:11:13)
分类: 史话文栏

团扇遮面——却扇诗的由来

 

唐代是个文学气息十分浓厚的时代,并不仅仅是因为在这几百年中涌现出无数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更在于其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里都充斥着吟诗作文的氛围。哪怕是在仪式繁琐的婚礼中,大多婚仪程序都会有诗文相配来添趣,诸如“催妆诗”、“障车诗”、“下花诗”以及“却扇诗”等等。“这些诗不仅多强调出口成章,而且讲求和仄押韵,吉祥成趣。”所以很多人会请能诗善文之人作傧相,以保证婚礼能够顺利进行。如李义山的《代董秀才却扇诗》:“莫将画扇出帏来,遮掩春山滞上才。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

 

却扇在唐代是一种婚俗,是新人交拜,撒帐之后,就寝之前的活动。由于新娘出嫁时,身服礼衣,头覆蒙盖头,手执扇子 ,不使脸外露以遮羞。一直要到婚礼完成时,才能卸去头巾放下扇子。但在成婚之夕,新郎必须作一首或几首却扇诗,在诗中请求将扇子除去。新娘才会移开扇子,露出容貌。所以却扇又叫作“去扇”或“除扇”。

   据记载,“以扇遮面”最早源于晋代,《西京杂记》记,“‘初晋,王珉与嫂婢通,嫂知挞之,珉好持白团扇,婢自制《白团扇歌》赠珉云:“团扇复团扇,许持自障面。憔悴无复理,羞与郎相见。’今女子新娘用罗扇遮面,乃遗其事。”而“却扇”出现在婚礼上最早的记载是《世说新语·假谲》:晋人温峤的从姑母委托温峤为其女儿物色女婿,几天后,温峤说已经找到佳婿,且门第与身份不会低于自己。“既婚,交礼。女以手披纱扇,抚掌大笑曰:‘我固疑是老奴,果如锁卜。’”南北朝诗人庾信在《为黄侯世子赠妇》一诗中写道:“分杯障里,却扇床前。”到了唐代,却扇就已经成为普遍婚俗。唐代封演在《封氏见闻录》中载:“近代婚嫁,有障车、下婿、却扇及观花烛之事,上至皇室,下至士庶,莫不皆然。”但这并不意味着就有了却扇诗。

就现存资料来看,真正以“却扇”为题的诗歌最早出现在唐中宗时期,《资治通鉴》卷二百九记载过这么一场闹剧:“中宗景龙二年(公元708年),丁巳晦,敕中书、门下、与学士、诸王、驸马入阁守岁,设庭燎,置酒,奏乐。酒酣,上谓御史大夫窦从一曰:‘闻卿久无伉俪,朕甚忧之。今夕岁除,为卿成礼。’从一但唯唯拜谢。俄而内侍引烛笼,步障,金缕罗扇自西廊而上。扇后有人衣礼衣,花钗,令与从一对坐。上命从一诵却扇诗数首。扇却,去花易服。”(胡注:唐人成婚之夕,有催妆诗,却扇诗数首。) 唐宪宗时,云安公主下嫁南川郡王刘昌之子。皇帝命令当时的进士陆畅作为傧相,作了一首《却扇诗》:“姮娥须逐彩云降,不可通宵在月中。”将新娘云安公主比作嫦娥,诗句十分雅致精美。可见,这时作却扇诗在皇室已经风行。当然,在唐德宗建中元年十一月十六日,曾有礼仪使颜真卿等奏:“伏以婚礼主敬,窃恐非仪,并请停障车、下婿及却扇诗。行礼之夕,可以感思,至于声乐,并宜禁断。”唐德宗也曾下令禁止,但就李义山这首诗来看,官方禁令未起到很大的效应。从中可见,却扇诗在当时不论是上流社会还是民间都很盛行。

  李义山这首诗虽然短小,但却囊括了“妙、趣、情、韵”,显得精美奇妙,蕴意深邃。“莫将画扇出帏来”,这首句起笔就极高妙,与他人所写之却扇诗不同。现存敦煌写卷中,所遗的三首以《去扇》为题的诗,起头分别是“青春今夜正芳心”(一);“千重罗扇不须遮”(二);“闺里红颜如蕣花”(三),这些诗句都是直接称赞新娘美貌或直接要求却扇的。

  义山的诗一反常态,却扇诗不让扇出帏。其原因何在呢?在第二句“遮掩春山滞上才”,“春山”原指春日山色黛青,后喻指美人皎好的眉毛。《西京杂记》载,“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脸际常若芙蓉。”在此诗人不但极力赞美新娘的美貌,也用“遮掩春山”四字将新娘托扇掩面的娇羞怯怯之态烘托而出。“上才”本是指有上等才能的人,在此亦是赞颂新郎董秀才之语。作者之所以阻扇是怕新娘的容貌太过娇美,而使新郎诗思滞塞,不得为却扇诗。可越是遮掩,新郎就越会因想着妻子的美丽,而作不出诗来。想是在一场热闹的婚礼上,新娘在侍儿的搀扶下,徐步而来,周围的宾客都等待着一睹新娘芳容,而不断催促新郎作出却扇诗来。可是新郎由于被新娘在团扇后面若隐若现的美貌所吸引,无论怎样绞尽脑汁也作不出诗,只能窘迫的站在那里。这一句作者抓住了新郎和新娘在却扇时瞬间的神态,并渲染出当时婚礼的气氛,让人身临其境,感到意趣横生,不禁为之一笑。这两句用尽妙笔,写尽诗趣,一扫一般却扇诗的直俗浅白,使“却扇”和“诗”都极具妙、趣。

    当然,作为一首却扇诗,其终究是要达到却扇的目的。所以诗的后两句点明主题“若道团圆似明月,此中须放桂花开。”仅从字面意思来看,作者是将明月比作团扇,以月中桂花来暗喻新娘。希望新娘能除去团扇,露出似月桂一般的香洁美艳的容貌。而实际上义山在诗中用典,寓意极深。“团圆似明月”是出自于汉代班婕妤古诗《怨歌行》(亦名《团扇诗》):“裁为合欢扇,团圆似明月。”团扇在汉代又叫合欢扇。在此用合欢和团圆来祝福新人婚后美满幸福。而更重要的是《玉台新咏》中有班婕妤这首诗的序:“昔汉成帝班婕妤失宠,供养长信宫,乃作赋自伤,并为怨诗一首。”诗人用班婕妤失宠之典,希望新人在今后的生活中能够不离不弃,真心相待。不要使“弃捐箧笥中,恩情中道绝”的事情发生,从中也可见诗人用情之深,用心良苦。同时,从对新郎的称呼上可以知道,他还只是个秀才,未能金榜题名。诗人也借“蟾宫折桂”的典故,暗寓祝愿董秀才能够登科高中。在这里,月桂对新郎来说,不仅仅是指爱情的幸福美满,更有事业的平步青云。后两句诗将却扇在婚礼上的意义进一步扩大,由祝福新人和美推致用情的忠贞不渝。“明月”、“桂花”、“团扇”等意象交叉寓意,意义多变,使诗歌意蕴深厚,余韵不绝。

   这首诗一改义山诗歌以往的秾丽晦涩,虽然依旧不失其曲折深婉,但用语淡雅明洁,情韵生动自然,让人读后有口遗余香,回味无穷的感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回乡的初雪
后一篇:太宗的影视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