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份水产养殖管理技术要点

标签:
8月份水产养殖管理要点甲鱼黄鳝河蟹工作点滴杂谈 |
分类: 工作点滴---寻觅足迹 |
http://www.hbfm.gov.cn/UploadFiles/201281315139537.jpg
进入8月份后,天气特点是气温一般仍然很高,天气多变,带来了水质变化多,较难控制,同时由于前段时间长期高温,对鱼的抗病力有影响,因此,现阶段是病害多发,且种类多,易缺氧,造成的损失往往超过前期。8月渔事歌:“八月气温是高峰,立秋处署在其中。少施肥料多投草,量少次多要谨慎。池水活爽最重要,莫忘增氧把水冲。草鱼‘三烂’要注意,发现病情药早用。减少死亡促生长,增产增收有保证。”
一、加强水质管理。池塘水质管理的基本要求:池塘水质管理的基本要求是保持水体“肥、活、嫩、爽”,所谓“肥”是指水中浮游生物含量多(每升50—100毫升),有机质和营养盐丰富,透明度一般为20—30厘米;“活”是说水色有月变化和日变化,表明浮游植物优势种群交替出现;“嫩”是指水体中鱼类可消化的浮游植物占多数,而且都在生命旺盛期;“爽”是说鱼在池塘中自由自在,十分爽快,说明水体无污染,溶氧丰富。
1、保持池水中有充足的溶氧。通过适时施肥,控制池水适宜肥度,促进浮游植物光合作用,以进行生物增氧;清除池底过量淤泥、污物,尽量减少鱼池耗氧;注入新水增加溶氧;正确使用增氧机等渔业机械增氧。
2、控制池水透明度。通过加注新水或增(减)施肥量,调节池水透明度,以滤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透明度应保持在20—25厘米之间;吃食性鱼类为主的池塘透明度保持在30—35厘米之间。
3、调节好池水酸碱度。弱碱性(pH在7.5-8.5之间)水体是鱼类及其他饵料生物生活的最佳环境,因此在夏季高温季节每隔20天左右向鱼池泼洒一次生石灰,每次每亩25公斤左右,以保持水体弱碱性。
4、控制水深、水温。夏季是鱼类生长的旺季,因此池塘要保持一定的水深,成鱼池水深一般控制在2—2.5米,鱼种池水深一般控制在1.8—2.0米。鱼类生长的最适水温为26—28度,高温季节水温过高时可以通过加注新水予以调节。加水以晴天下午2时左右最好,切忌傍晚加水,以免引起鱼类浮头。
5、勤巡塘,坚持每天早、中、晚三次巡塘。早上(黎明)巡塘主要检查鱼类有无浮头现象;中午(14:00—15:00)巡塘主要是观察鱼的活动和吃食情况;傍晚(日落后)巡塘主要是检查全天吃食情况和有无剩饵,有无浮头预兆。另外,巡塘时还要观察水色变化,及时采取改善水质的措施。
6、做好鱼池清洁卫生,经常除草去污,适时注排水,保持水质清新和池塘环境卫生,旱季做好防旱工作,雨季做好防涝和防逃工作。如发现死鱼,应检查死亡原因,并及时捞出埋掉,以防病原扩散。
7、做好池塘日志,池塘日志应详细记录,以便统计分析,及时调整养殖措施,并为以后制定生产计划,改进养殖方法积累经验。
8、水质调节是重点。到目前为止,饲料投喂已经占到全年的一半,塘内饲料残饵、鱼类的排泄物等有机物已经很多,水质质量一般很差,透明低,对鱼的生长很为不利。一些塘口鱼病特别编鲫鱼暴发性出血病仍然严重,并且不易治疗,主要原因就是水质没有控制好,出血病发生的规律一是前期饲料投喂过多,鱼摄食过多暴长,体质下降;二是水质差,氨氮和亚硝酸盐过多,是直接诱发该鱼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一般水质好的池塘,出血病少,且容易治理。因此,防病治病首先需要从水质的改善上入手,鱼池经常换水,多开增氧机。(晴朗无风天气,白天必须开机,提前增氧)
9、密切注意天气变化,预防缺氧死鱼。由于目前塘内载鱼量比以前大,晴天转阴天持续时间长的情况比以前多,缺氧的可能性大,各个养殖户在做好水质调节的前提下,注意天气变化,出现无风阴天,后半夜一般有缺氧现象,第二、第三天仍是阴天无风,如果没有采取必要措施,必定大面积严重缺氧,各个养殖户需要做好每天天气记录,一旦遇到明天要格外重视,只要措施得当,完全可以避免缺氧死鱼现象。
二、加强一龄鱼种的虫病防治。鱼种养殖阶段,体表和鳃往往有大量小型奇生虫,被养殖户忽视,是一些鱼种池塘年终成活率不高的主要原因。每月需要进行一次杀虫工作,根据池塘内养殖品种,选择内服或外服均可以。
三、甲鱼养殖管理。夏秋季节是甲鱼在一年中生长最快的时期,养殖户在给甲鱼投喂饲料时,若能注意以下几点,则能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减少饲料浪费,促进甲鱼快速生长发育。
1、饲料颗粒大小要适宜。甲鱼摄食首先咬住食物然后潜入水中吞咽,若饲料颗粒过大则不便摄取,因而制作的颗粒饲料大小要适宜。甲鱼体重不足10克时,要求饲料直径小于0.5厘米,长度小于1厘米;甲鱼体重10-50克时,饲料直径小于0.7厘米,长度小于1.2厘米;甲鱼体重50-150克时,饲料直径小于0.8厘米,长度小于1.4厘米;甲鱼体重150克以上,饲料直径小于1厘米,长度1.5厘米左右。按不同规格投喂适口饲料,饲料利用率可达90%以上。
2、添加黏合剂。在饲料中添加黏合剂,如面筋粉、藻胶、魔芋粉等,能增强饲料弹性和黏合性,遇水不易散开,可有效提高饲料利用率。
3、按季节和规格确定投喂量。稚甲鱼饲料蛋白质含量要求在50%,幼、成甲鱼为45%左右。全年投喂应掌握两头轻,中间重的原则,即春季和秋末投喂量少,中间投喂量多,一般夏季至秋初占全年投喂量的70%-80%。一般幼甲鱼人工配合饲料投喂量为其体重的5%-8%,成甲鱼为其体重的3%-5%。若投喂新鲜动物饲料,则投喂量应占甲鱼体重的10%-15%,以投喂后1小时内吃完为宜。
4、摄食环境要保持安静。投喂饲料后,大量的甲鱼会到食台上摄食,若此时遇惊扰甲鱼则会立即潜入水中,造成饲料大量散落池中而浪费掉。因此,为确保甲鱼能够吃饱吃好,减少饲料浪费,投喂饲料后一定要保持甲鱼池周围环境安静。
5、设简易投饲框。为避免甲鱼摄食时来回爬动造成饲料落入水中,可采用简易投饲框投喂,框可用塑料或木材制成,框底板钉上竹制或木质钉,钉间距以甲鱼脖子能伸入而身体不能进去为宜。饲料放入投饲框内,使甲鱼只能将头伸入摄食。
四、河蟹养殖管理。发病高峰多在8月份,是多种原因造成的。一是要注重水体消毒和内服杀菌药、抗病毒药预防疾病;二是水草不多的池塘,添加青绿饲料(如青萍)。青绿饲料吃食不多,也是蟹病发生的原因之一;三是水质调节,多换水,勤换水;四是亩施一次磷酸二氢钙,3公斤/亩。四是投喂主要以精饲料为主(颗粒饲料和小杂鱼占 60%,植物性饲料占 40%),每天投喂量是蟹体重的8-10%,达到催肥增重加大规格的目的。饲料中仍需添加0.5-l%生物制剂,改善河蟹体内环境,提高消化率和自身的抗病力。
1、黑鲤病:泼洒生石灰 20ppm或二氧化氯泼洒 0.2公斤/亩•米,连续 2次,内服杀菌药物5-7天。
2、水肿病和烂肢病:发病后立即进行大量换水,并对水体彻底消毒,内服杀菌药。
3、抖抖病:先用纤毛净全地泼洒,再外部消毒和内服药物相结合,用二氧化氯或滨氯海因连续 2次全池泼洒,内服“克抖威”、“蟹安 Ill”等类似药物,待河蟹治愈后使用生石灰全地泼洒一次,以调节PH值。
五、黄鳝养殖管理。黄鳝生活在水中,水质的好坏对黄鳝摄食、生长、健康均会产生极大的影响。与常规鱼类的养殖相同,养殖黄鳝的水质同样要求肥、活、嫩、爽。达到了以上目标,就说明水体中优质藻类繁殖旺盛,光合作用强烈,水中溶解氧气充足,PH值适宜,有害化学物含量低,环境条件优良.高温季节,鳝鱼摄旺盛,排泄量大,加上水生生物的生命活动加剧,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加快,水体内有害化学物质含量升高,这对黄鳝构成较大的威胁,极易诱发各种疾病。
1、养鳝的水质要求及配养鱼。鳝池水质必须保证嫩、活、爽。含氧量超过5毫克/升。PH值在7.2-7.6之间。水体有毒氨不超过0.02毫克/升,硫化氢不超过0.1毫克/升,亚硝酸盐不超过0.05毫克/升。下苗之前一定进行水质检测。如有超标必须进行调整。下苗初期池水深控制在40厘米左右。为了净化水质和提高鱼塘综合产出能力,最好配养鲢、鳙、草、武昌鱼,鲢100尾/亩。鳙30尾/亩,草20尾/亩。武昌鱼200尾/亩(1-2寸片)。武昌鱼有刮食苔藓的习惯,用以洁净网箱,提高网箱通透性。切勿放养鲤鱼鲫鱼!
2、对黄鳝产生直接影响的化学物质
1)氨氮——黄鳝的隐形杀手。氨来源于塘底於泥和鱼类排泄物经分解作用而产生。黄鳝养殖密度越大,氨的浓度越高。测定指标提示:氨的农度在0.01—0.02毫克/升时,易破坏鱼鳃粘膜,抑制生长;浓度在0.02—0.05毫克/升时,会使皮肤粘膜、肠粘膜和内脏器官出血;浓度0.5毫克/升时,会出现鱼死亡。
2)亚硝酸盐—黄鳝致病的根源。亚硝酸盐是氨在硝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是诱发鱼病的重要因素。测定指标提示:亚硝酸盐浓度在0.1毫克/升时,鱼类的血液载氧能力逐渐失去而产生慢性中毒,表现为呼吸困难,串游不安;浓度达到0.5毫克/升时,代谢功能失常,全池暴发疾病,出现陆续死鱼。
4)氧—黄鳝的生命元素。水体中的溶氧,80%来源于浮植物的光合作用,其次是注水、增氧从空气中溶入。水体含氧充足时,可抑制氨、亚硝酸盐、硫化氢的形成,从而减少水体有毒物质含量。导致溶解氧降低的原因:放养密度大,生物呼吸作用强,耗氧量大;有机物分解耗氧;天气骤然变化,气压低,水体分压升高,一部份氧气溢出水体。
3、生产上测定水质的简便方法。使用水质分析盒,可以很方便地测出以上水质指标,供水质调节参考。这种水质分析盒现在很容易就买到。
4、判断水质的基本方法。 养鳝池塘水质的优劣,可以通过水化学分析盒测定,也可以凭经验进行水色差别。下面介绍观察水色判断水质的基本方法。
1)茶绿色:为养殖鱼类以及养黄鳝的最佳水色。主要含硅藻、新菱角藻、牛筋藻、水珠藻、角毛藻、三角褐指藻等。
2)淡绿色、翠绿色。为水产养殖者所期望的水色,主要含绿藻。绿藻能大量吸收水中的氮,起到净化水质的作用。
3)淡黄、金黄色。属比较好的水。主要含金、黄藻。不过要将暴雨过后,浑水流入形成的黄色区分开来,不能混为一谈。
4)暗绿色。含兰藻较多,水质一般。
5)黑褐色。为不良水色,含多鞭毛藻、裸藻等。是有机物过多的征兆。
6)白色。表明轮虫、桡足类浮游生物占优势。对养鳝来讲属不良水质。
7)澄清色。表明水中浮游生物少,水偏瘦。
8)臭清色。是浮游生物大量死亡所致,水中溶解氧极低。
9)红色。纤毛虫飞夜光虫较多,易造成水体缺氧,轻则浮头,重则浮头“泛塘”。
5、水质的调节方法
1)勤加水,一次加水量不要太大,保证三天之内加水一次。
2)合理使用石灰。经常用水质检测盒检测水质。发现PH小于7,及时用石灰调节。用量为5克/立方米(一亩3.5公斤)。
3)泼洒微生物制剂。所有养鳝池塘在高温季节都可以使用微生物制剂进行池水改良。如亿隆达活菌1号或巨能菌等。 微生物制剂一般浇泼在食台上,8月后,也可用喷雾器喷入网箱底部。
4)清除箱体附着物。保持箱体清洁,以便水体交换,是水质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排灌水条件较好的池塘,可以通过排水晒箱的方法除去箱周围的附着物。方法:上午排水,使池水下降40——50厘米,让箱体在阳光下曝晒,下午抽入新水,被阳光晒干的附着物倾刻脱落。
5)以上方法,综合应用,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6)控制水位。黄鳝对水位的要求并不是始终如一的。投苗前后一段时间,水位不宜过高,一般在1。2米—1。3米之间就行,七、八月份的高温季节,为使黄鳝安全渡夏,必须提高水位,可保持在1。8米以上。在加注新水和雨天水位上升前,要认真检查网箱水面的网衣是否有鼠洞或破损,防止箱内鱼苗在涨水时逃跑。进入九月份,可将网箱的革命草除去1/4-1/3,留出水面晒水,以提高水温,改良水质。九月底十月初,气温下降较快,箱内由于积累大量粪便,老死的革命草,和网箱附作物等,不利于水体交换、造成箱内水质恶化。加之鳝苗已催肥,食量下降,此时已进入停食越冬前管理阶段。这一阶段因通过人工饲养,黄鳝生长速度快,密度大等因素导致黄鳝免疫功能下降,因而对疾病和环境突变的抗应激反应能力下降,如不加强管理,很难安全越冬。所以,在此过程中,换水、消毒等工作不但不能减弱,相反还要加强。十月底最好还下次活菌1号或巨能菌。
六、鱼病防治。根据湖南省畜牧水产技术推广站、湖北省水产研究所、江西省水产技术推广站和河南省水产技术推广站提供的资料和往年监测数据,华中地区8月份易发疾病主要有:1、鱼类:草鱼易发生出血病、烂鳃病、肠炎病、赤皮病;鲤易发生烂鳃病、肠炎病、车轮虫病;鲢、鳙、鲫易发生细菌性败血症;黄鳝易发生肠炎病;斑点叉尾鮰易发生鮰肠败血症、小瓜虫病、车轮虫病。2、虾类:克氏原螯虾易发生白斑综合征、黑鳃病、纤毛虫病。3、爬行类:中华鳖易发生疖疮病、腐皮病。
3、甲鱼腐皮穿孔病。预防方法:在饲养过程中要将大小不同甲鱼及时分养,避免密度过大造成相互撕咬受伤。坚持7~10天用3~5ppm光合细菌全池泼洒,甲鱼起捕运输过程最好全程带水,操作尽量减少甲鱼体表受伤的可能。对出现抓伤、擦伤情况,可用收敛性强、药性快的高锰酸钾浸浴,达到抑菌收敛伤口的作用,减少发病感染率。治疗方法:一是用先锋霉素或红霉素软膏涂抹患处,或用金霉素、链霉素按每升水10毫克药浸浴;二是用上海水产大学研制的“鳖必康”拌食投喂,每天一次连喂7天;三是用中草药鱼腥草、板兰根、金银花、野菊花等按每公斤甲鱼喂药60克拌食投喂;四是通过增设晒台、避免人为干扰给甲鱼创造良好晒背环境,甲鱼通过晒背既可加快生长速度、又能治愈腐皮穿孔病。
4、老三病。养殖鱼类的烂鳃、赤皮、肠炎是三种多发病,常常并发,其症状是鳃丝腐烂、软骨外露、粘附有污物、体色变黑、腹部膨大有红斑、肛门红肿,轻压腹部有黄色粘液流出,严重的一提鱼肛门就有黄色粘液流出,鱼腹或两侧充血发炎,鳞片脱落,蛀鳍;肠内无食物,肠壁充血糜烂,独游或不食。预防:①每15—20天用20—40kg/亩生石灰乳泼洒。②每1立方米水用漂白粉1克全池泼洒。治疗:①每100斤鱼每天用黄胺胍5克或用黄胺噻唑2.5—5克或用350克大蒜头拌饵投喂,连用2—4天。②每100斤鱼用干桉树叶1公斤粉碎拌饵投喂,或用干猪鼻孔、鱼腥草200—500克、鲜草1—1.5公斤煎水拌饲料投喂或用干车前草每天300克粉碎拌饲料投5—6天。③每亩用菖蒲5公斤,捣碎裹在10公斤的松枝内扎成三捆放在饵料台周围或池塘上风口,或将上述药用粉碎机打浆泼入池中。
5、营养性疾病。生长快,饲料中某些营养指标跟不上鱼类的生长发育需要,其症状是鱼体萎瘪、烂鳍、鳞片疏松、脱落、肌肉水肿,发白状,机械损伤,体色深浅不均,尾鳍腐烂,嘴边发白,溃烂或无明显症状突然死亡等。防治:选择配方先进、售后服务好的全价饲料投喂。
其它如指环虫病、锚头鳋病、出血病等也要按照“预防为主”的原则加强预防以顺利度过盛夏,确保养殖生产获得好的经济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