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楚庄王雄才大略历史人物 |
分类: 历史体味---博古旁今 |
在“春秋五霸”中,若论功业之巨、霸权之盛,非楚庄王莫属。他在位23年,大力阔斧平息内乱,锐意进取拓疆开土,伐郑服宋号令天下,大破晋师执掌霸权,陈兵周疆问鼎轻重,俨然是一代旷世霸主。早在即位之初,他就发出令所有对手心惊肉跳的誓言,“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历史证明,这不是他心血来潮的梦呓,而是雄才大略驱动下的心声。
楚庄王能成为春秋霸主第一人,最重要的是他具备雄才大略,在历史舞台上作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楚庄王的雄才大略,第一表现为战略目标的选择始终如一。在诸候列国竞相争霸、多种势力此消彼长的背景下,作为战略决策者,最主要的任务就是清醒分析形势,决定根本的进攻方向,确立最终的战略目标。这方面,楚庄王的选择可谓高度明智、十分清醒。他上台后始终把重振楚国雄风、角逐中原霸主作为其毕生奋斗目标。同时清醒地认识到,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大障碍是晋国,因此必须倾全国之力,一举击败晋国才能真正号令天下。正是基于这一认识,楚庄王有针对性地展开全方位的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活动,使自己的一切努力都围绕最终战胜晋国这个目标集聚,从而比较合理地配置各种战略资源,一步一个脚印向既定的目标迈进。
楚庄王的雄才大略,第二表现为战备手段的运用文武并举。他既注重武力的主导作用,又不单纯迷信武力。他特别重视用政治、外交等手段策应军事活动,“伐谋”、“伐交”、与“伐兵”、“攻城”多管其下。如在平定国内若敖氏叛乱过程中,瓦解叛军的意志,分化敌人的营垒。又如在邲地(今河南省荥阳东北)会战前,用外交手段分化、拆散晋国的同盟,使晋国处于孤立无援的境地,从而为楚军一战而胜创造了有利条件。
楚庄王的雄才大略,第三表现为进行战略的准备未雨绸缪。为了最终战胜宿敌晋国,楚庄王脚踏实地、有条不紊地从事各方面的准备。一是选拨与任用各类人才。将孙叔敖、沈令尹等贤能之士放在重要岗位,发挥应有的作用。二是致力于教育军民,统一思想,为即将到来的楚晋决战凝聚士气,鼓舞斗志。三是健全各种制度,改良政治,发展经济,教化风俗,为战略决战作好充分的准备。
楚庄王的雄才大略,第四表现为推进战略的实施循序渐进。他先内后外,先周边后中原,先易后难,先弱后强,率先平定内乱,安顿后方;接着廓清周边,灭亡群夷小国,拓展楚国纵深战略;再打击郑、宋两国,最后才同晋国进行决定性的会战。在对晋国最后的决战时机上,楚庄王善于利用晋国全面树敌、陷入多线作战的被动局面,抓住晋国“虽鞭之长,不及马腹”的无奈境地,步步进逼,将对手压迫于死角,使晋国君臣“不竞于楚”的忧虑与恐惧最终转变成现实。
楚庄王的雄才大略,第五表现为战略的善后做法有利有节。他在实现自已的战略目标过程中,始终坚持有利有节的原则,力求战争善后做到平和顺当,尽可能消除各种矛盾和隐患,化解来自敌方的反抗,使自已的军事胜利建立在稳固的基础之上,争取政治上的最大主动。如当郑国表示屈服时,他主动撤围,同意对方的请和要求;当宋国顽强抵抗最终不支、愿意媾和时,他非常大度地宽恕了宋国的所作所为,放其一马;当陈国灭亡时,他又根据“兴灭国,继绝世”的礼乐文明精神,同意其恢复国家,再造社稷。尤其令人佩服的是,邲之战楚国大获全胜,许多楚国将领主张将晋军尸首叠垒为观,向晋国炫耀楚军的神勇,然而,楚庄王坚决地制止了这种耀武扬威、穷兵黩武的举动。这样的胆识的确是超越一般古人而长领历史风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