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说京剧在搞试点要列入课本,我的第一反映就是那些小孩僵着个身子崩着个脸“嘚嘚锵,嘚嘚锵”的荒腔走板地唱。然后,本有点素质教育的萌芽再次胎死腹中,京剧将成为一门考试课程。呜呼哀哉,完了,祖国的花朵没开就死了。
我不知道还有多少人爱看京剧,至少我不爱听。因为我讨厌拖了好几分钟依然一句话都不说而“啊,啊”个不停地叫,这能让人发疯。可能有人要反驳,但一种东西即便它是国粹,是文化,总有人不喜欢。在历史的潮流中,总有些东西要被时间淘汰。京剧也是。因为这个戏曲始终没有创新,永远就是扯嗓子,在目前这个科技泛滥的年代,很难被人重视。如今仅存的爱听京剧的都是些行将就木的人,但这不能怪他们。因为当年他们没有别的东西可以娱乐,除了生孩子就剩下听京剧,久而久之,潜移默化的爱上了京剧。说的严重点,喜欢听京剧的人,多少都是被强迫的。比如恒源祥的那个12生肖广告,马马马,羊羊羊,鸡鸡鸡,鸭鸭鸭,呱呱呱,看到后面你都没脾气了,如此恶魔般的一个广告却达到了营销者的目的,所有人都非常厌恶的记住了这个牌子,真是太脑白金了。京剧在那个娱乐偏僻的时代起着异曲同工之妙,人们听着听着便习惯了,娶进家门的丑媳妇看多了也就觉得漂亮了。
想复苏民族艺术我不反对。但起码得让孩子感兴趣,让这些听惯了流行音乐的小孩一下子去学京剧,未免会成为个四不像。其实,京剧以兴趣班的形式进入学校更好,因为现在的家长都很少有人去听京剧,孩子们的身边根本不存在京戏的环境,你让一个没见过手机的人去打电话显然很难拨通对方。教育部要想让孩子去喜欢上京剧,是要有个循循善诱的过程的。别在跟我提“国粹”两个字,总是搞国家主义有意思吗?以人为本才是王道,中国人民不需要用看京剧来提高国民素质,看京剧的基本上都是西太后这窝窝的人。京剧看的越多,人越庸散得厉害。八国联军就是在京戏的嘚嘚锵里杀进北京城的。
中国人一搞试点基本上就放鞭炮了,得出的结论一定是孩子们对京剧灰常灰常灰常灰常的感兴趣。京剧进课本就能拯救京剧吗?等他们毕业了就能去唱京剧吗?如果京剧不幸成为一门应试课程,那么教育部除了让孩子更讨厌京剧外不会整出什么好事的。顺便提个醒,京剧的那些行头教育部是不是准备拨款啊?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