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事记(98)小议《八臂哪吒》

:
周先生:
你好!
你的大作《八臂哪吒》已经拜读了。虽然家里儿童读物许许多多,但我读得却很少,可能是年龄关系,常不能“入戏”,总觉得里面的故事是假的。然而你这本,却让我欲罢不能!
读这本书有了别样的体验,哐啋哐啋的京剧锣鼓声,一直相伴着读到底,没有疲倦,只有快乐。到了末尾,还牵记着,这袋萝卜,潘运葵还真背到圣心女校去吗?
心里记挂的远不止这些:会玩烟火的罗运春因一个闪失愧疚出走后,又到了何处呢?舞台上机灵救场的步云娥后来终成名角了吧?潘运葵的嗓子后来好了吗?小龙运科班最终重振并红火起来了吗?……这些,一直萦绕在心间。一个编撰的故事,怎么在心间就似成了真人真事呢?
一本京剧界的故事,不是谁都能写的,除了京剧演员(当然也包括剧团的各色工作人员),但他们未必有构思故事的能力,虚构故事,编排人物,推动情节,只有作家能胜任。但话说回来,写京剧界的故事岂是随便哪个作家都能胜任的吗?这本小说,做了最好的回答:不能!
咱不说别的,单是弄清京剧术语就不是一件简单事。这里罗列几个:把子(兵器)、刀坯子(刀面)、切末(道具)、一卖(一出戏)、撕班(破坏团结)等等,一般作家知道吗?书中演出的,提到的剧目那又是一个多:《小上坟》、《穆柯寨》、《金钱豹》、《雁门关》、《孔雀东南飞》、《捉放曹》、《宿店》……要弄清楚已属不易,何况还得穿插演出实况描写呢!这个难度之大,恐怕会吓退不少作家来触碰京剧题材。
但周先生,你碰了,你写了,而且写得如此出色。这跟你几十年爱好京剧,浸润其间有很大的关系,它让你熟悉了京剧的种种,从流派、唱腔、行规、形制、传统的演变,都谙熟于心,如同了解自己的双手一般。再者,近些年,你写了、画了许多的京剧小故事,如同是战前的练兵,更是为此书的诞生做了详尽的案头工作。所以你的成功,不是偶然,而是必然。从中,我感到这正证明了文学艺术,源于对生活的深入。一切脱离生活的作品,必然流于虚假。
这本书,不纯粹是儿童文学,受众面是广的,你看,连我这个八旬老人也看得津津有味。我因此书,心里亲近了京剧,了解了京剧人和京剧的一部分,在我看来,周先生用故事做了京剧的普及工作,功德无量。
当然,你是写给孩子们看的。书里的潘运葵、罗运春、步云娥、林运池……这些十来岁的小演员,学戏,不畏艰难困苦,合作,讲究团结互助,知错认错,重大事故面前勇于承担责任,这些,无疑都会对小读者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书里除了小演员形象感人之外,也塑造了戏校和科班里的教员,班主,他们对孩子们严格教学,全面监管,并自身做表率,如林雨辰老板,在剧场把场,结果儿子在演出中出了状况,他觉得辜负了全场2500名观众,自己抓起“宝瓜亮银锤”,朝自己的左大拇指砸了下去。这个揽下责任并承担责任的一幕,谁读到此处,都会惊诧,都会动容,不是吗,里面也有责任的罗运春,不就因羞愧而离开了吗?这是艺术的教化!在现今的京剧界(所有的艺术界)不也应提倡这种勇于承担责任的精神吗?
最后说说,“八臂哪吒”。八臂哪吒,既在书里是一出孩子们演出的戏,但作为书名,更具有象征意义,那就是,如同你说的:我们会把样样能做且又样样肯做的人称为八臂哪吒!显然,这是此书的主旨。
全书传播了正能量!
周先生,书写得好,书的装帧和插画也是高质量的,给我的印象是宝马配好鞍,相得益彰,画,为书增色不少。
这是我读后的粗浅感受。谢谢你的书,谢谢你的故事! 读者桑胜月、3、9